太极拳运动对脊柱健康影响的探讨
2014-10-21姜南
摘要:运用太极拳理论、脊柱学理论来探讨太极拳运动对于脊柱健康的影响,通过国际上通用的骨科健康评价量表对年龄在40~65岁之间的太极拳习练人群的腰椎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太极拳运动对于脊柱的健康具有重要的健康意义,能够提高脊柱系统的稳定性。
关键词:太极拳;脊柱健康;脊柱系统;稳定性
中图分类号:G804.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840(2014)02-0082-03
收稿日期:2013-12-20
作者简介:姜南(1985-),女,山东聊城人,在读博士,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脊柱是人体的中轴,生命的脊梁,健康的保障。脊柱系统的失衡不仅会导致颈肩腰背的不适,还会造成机体其他器官组织的病变,脊柱学专家龙层花教授指出脊椎病是多病之源,由脊椎病所引起的病症可达到76种[1]。在对脊柱疾病的治疗康复方面,临床医学、康复医学以及运动医学都提倡运用功能体育来增进脊柱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非损伤、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的特点。欧洲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管理指导方针推荐运动疗法为脊柱疾病康复手段的首选[2]。长期的实践发现在脊柱疾病治疗和康复过程中运用太极拳运动或常规医学治疗辅以太极拳运动具有较好的疗效。太极拳运动在本质上是一种符合人体运动规律和解剖结构的螺旋式圆的运动,行功时以脊柱为中心不断地旋腰转膀、旋腰转髋带动旋膀转腕和旋腿转足[3]。使脊柱始终处于屈曲、伸展、旋转等全面整体运动之中,使周身上下完整一致,在运动过程中逐渐做到立身中正、对拉拔长、骨节对准、松静柔缓、圆转和顺、延绵舒缓、周身一体等运动状态的要求。太极拳这种运动状态对于维持脊柱系统的稳定以及正常的功能状态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太极拳习练群体的腰椎健康状况,研究对象选取腰椎疾病易发年龄段40~65岁的500名习练太极拳群体和同年龄段500名不进行任何体育锻炼的人群进行腰椎健康对比调查,从而了解太极拳运动干预对于腰椎的健康影响。主要的调查途径是通过太极拳比赛、太极拳协会、太极拳健身社会组织等进行太极拳习练群体的调查。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对腰椎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所采用的为国际上通用的骨科评价量表,具有科学性、有效性和实效性的特点,这些量表被称为骨科健康评定的黄金量表。问卷调查的维度如表1所示。
1.3数据统计
将调查问卷所得到的答案编码输入计算机,利于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太极拳习练组与非太极拳习练组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显著性水平,P<0.01为非常显著性水平,P>0.05为无显著性。
2研究结果
2.1太极拳习练群体腰椎健康结果统计
2.1.1两群体间基本资料比较
对太极拳习练群体与非太极拳习练群体进行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的统计对比结果如表2、表3所示,差异不显著,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个样本间有可比性。
2.1.2两群体间腰椎健康状况的比较
对太极拳习练群体与非太极拳习练群体进行腰椎健康状况的比较,主要包括疼痛维度(VAS)、症状维度(JOA)和功能障碍维度(ODI)。如表4所示。
对太极拳习练组与非太极拳习练组进行疼痛维度(VAS视觉模拟评分)T检验,t=-22.66(P=0.00<0.01)两者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进行症状维度(JOA评分)T检验,t=20.31(P=0.00<0.01)两者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进行功能障碍维度(ODI评分)T检验,t=-21.46(P=0.00<0.01)两者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经常进行太极拳运动锻炼在腰椎疼痛、症状以及功能障碍方面都明显好于不进行体育锻炼的群体。因此,本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习练太极拳有助于腰椎的健康和功能的保持。
2.1.3习练太极拳群体腰椎健康状况的相关性检验
通过问卷的设计了解太极拳习练者相关情况与其自身腰椎健康状况的相关性,主要指标有太极拳习练者的练习年限、练习拳种、练习频率、每次练习时长 、当前段位。如表5所示。
经过Pearson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练习年限、练习频率、每次练习时长 、当前段位与VAS、JOA、ODI之间具有相关性(P=0.00<0.05),而练习拳种与VAS、JOA、ODI之间不具有相关性(*P=0.06>0.05,**P=0.08>0.05, ***P=0.36>0.05)。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太极拳练习的时间越长、每周练习的频率越高、每次练习的时间越长对腰椎的健康作用越好,而在太极拳练习的拳种方面与腰椎健康状况尚无相关性。
3分析与讨论
3.1运动健脊之太极拳“立身中正”
太极拳形之“正”即身正,所谓身法中正,上下一条线[4]。“身必以端正为本”(《太极拳全书·陈鑫关于官骸十三目的语录》)“立身须中正不偏”(武禹襄《太极拳解》)[5]。维系脊柱稳定系统“骨正筋柔”的状态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就是要建立和维持稳健中正的姿势,在中正的姿势形态下才能使脊柱保持正确的骨性结构和软组织结构。因此,在维持脊柱健康或脊柱康复过程中,针对于“不正不通、不通则痛”而采取的“正则通”的预防和治疗手段来恢复脊柱的力学平衡是最为关键的,太极拳形之“中正”对于脊柱的健康、脊柱的治疗以及疾病的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一切预防手段和康复手段的前提条件。“中正、对称、平衡”的運动形式是维持脊柱健康的重要条件,太极拳运动从行功的开始到结束始终保持身体的中正状态,在中正的基础上进行各种招式的变化,身体各部位的姿势要求处处以身体的中正平衡为最高原则,以此来维持脊柱系统的力学平衡以及使脊柱各稳定因子保持正常的组织结构。
3.2运动健脊之太极拳“骨节对准”
太极拳行功时是用意识来放松肌肉,使脊柱二十四骨节逐步松开,“周身骨节,均须松开自然”(杨澄甫《太极拳之练习谈》),在放松脊柱骨节的基础上要求 “脊梁与尾闾,宜垂直而不偏”(杨澄甫《太极拳之练习谈》),“骨节要对,不对则无力”(《太极拳全书·陈鑫关于官骸十三目的语录》),并以“接骨斗榫”(李亦畲《走架打手行功要言》)的方式使脊柱节节贯串。在脊柱医学康复领域,对于脊柱疾病治疗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对于脊椎关节的调整和复位来纠正脊柱解剖位置的异常,恢复脊柱系统内外动态平衡机制和改变紊乱的信息通道。太极拳运动对于脊椎关节的作用是在太极拳“中正”、“上下一条线”要求之下,加强了脊椎关节“中正”的空间位置以及关节间的牢固性和稳定性,纠正脊柱的力学失衡以及椎体的偏歪,使之都处于正常的生理范围内,为关节的归复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平衡环境;在太极拳“骨节对准”“骨节接牢”、“接骨斗榫”的关节要求下,使上下骨节逐步松开、虚虚对准、关节腔对准接牢、处处合住,节节贯串,从而增强了脊椎关节的稳定性并为错位关节的归复提供了“技术支撑”,使椎体关节间的紊乱关系恢复正常,并提供恢复后的稳定机制,加强关节韧带的保护力量,对于预防关节紊乱的再次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3.3运动健脊之太极拳“对拉拔长”
在脊柱的健康保健、预防治疗脊柱失衡过程中,应用具有一定“牵引”作用的动作能够使紧张的肌肉等软组织得到牵拉伸展,解除肌肉痉挛加强其张力和弹性,消除疼痛,增加肌肉力量;在脊柱中正的状态下进行牵引或拔伸,各椎体和各椎间关节的对位得到改善,椎间隙增大,从而使神经根、脊髓及交感神经所受的刺激或压迫得到缓解或消除。太极拳的“虚领顶劲”与“气沉丹田”使脊柱有上拔下沉的对拉拔长之意,使脊柱在中正垂直以及上下骨节对准接牢的要求下进行纵向的“牵引”,这种“牵引”作用是人体自身在生理范围之内的自我修复和调节,太极拳对脊柱的“对拉拔长”的作用与脊柱医学中的“牵引术”有异曲同工的作用,区别在于太极拳运动是人体主动运用最符合脊柱健康原理的运动来增强脊柱的稳定性。因此,太极拳对于身体中轴“对拉拔长”的作用能够维持脊柱系统稳定因子如肌肉、韧带、筋膜、椎体、关节、椎间盘正常的组织结构和功能,维系脊柱系统的动态稳定状态。
3.4运动健脊之太极拳“松静柔和”
太极拳运动 “松静柔和”的运动特点能够消除人体精神和躯体的紧张,使肌肉等软组织处于松静、柔和的自然状态即对应于医家所讲“不松不通”“不通则痛”而才取的“松则通”的手段措施。“骨正筋肉”是脊柱稳定系统的最佳状态,也是脊柱生物力学平衡的稳定状态,脊柱疾患大多数都是由于“骨不正”“筋不柔”“骨错缝”“筋出槽”所引起的。“骨正”与“筋柔”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互为条件也互为失衡的因素,“骨正”才能保证脊柱所受力学的平衡,使椎体、椎间关节保持在正常的生理范围内并维持正常的组织结构;肌肉、韧带、筋膜等软组织只有保持“筋柔”的状态才能发挥其保护脊椎的功能。鉴于“骨正”与“筋柔”的相互关系,在恢复或重建脊柱系统动态平衡的过程中“理筋”与“正骨”是相辅相成的,“松解软组织”和“关节的调整”是重要的原则,软组织的松解能够最大幅度地活动开受累的关节,消除关节调整时的受限因素,只有在“筋柔”的前提下才能保证椎骨关节顺利归复正常的解剖结构,恢复正常的运动功能,此外维持中正稳健的姿势、伸展拔长、稳固椎体关节以及归复小关节的微细错位的太极拳中要的健脊作用的实现、实施是都是以“筋柔”为前提和目的的。
3.5运动健脊之太极拳“腹式呼吸”
呼吸运动也是脊柱稳定维护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腹式深呼吸运动有助于训练到维系脊柱稳定的深层核心肌群即腹横肌、多裂肌、横隔肌以及盆底肌。深层核心肌群与协调的腹式深呼吸运动构成了维持正常身体姿势的第一道防线[6]。太极拳运动所采用的呼吸方式是在意识指导下深、长、细、缓、匀、柔的腹式深呼吸运动,以膈肌上下活动为主的腹式呼吸加大了横膈膜的升降幅度同时引起肛门括约肌的活动,横膈肌、骨底肌的活动会促进腹横肌一起收缩,从而带动了自然条件下不参与呼吸运动的腹腔壁肌肉也参与到呼吸机制中来。腹横肌通过胸腰筋膜与脊椎的横突、棘突相连,当腹横肌收缩时,引起横突、棘突上胸腰筋膜的张力加大,紧张性加强,从而起到稳定脊椎的作用。腹横肌和多裂肌靠筋膜相连,具有共同的收缩机制,当呼吸运动比较深长时,腹横肌收缩时会通过胸腰筋膜带动多裂肌一起协同收缩,多裂肌在腰部较发达,多裂肌的强直收缩对可以增肌脊柱节段间的稳定性,腹横肌和多裂肌共同增强了脊椎的紧张性,对脊柱的稳定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太极拳行功时所采用的腹式深呼吸运动与脊柱深层核心肌群即腹横肌、多裂肌、膈肌、盆底肌的相互作用,成为了维护脊柱系统稳定的调节机制。
4小结
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均显示太极拳运动对脊柱系统的稳定与健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太极拳这种区别与其他运动项目的运动特点能够对脊柱稳定系统的肌肉、韧带、关节、椎间盘等都进行有效的干预,从而为脊柱疾病的预防、治疗以及康复体系提供科学的方式,对全民健身活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后续的研究中建议进一步加强针对脊柱健康的运动处方研究,在针对不同的脊柱疾病所采用的针对性动作、运动强度、运动量方面尚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龙层花.脊柱病因治疗学[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
[2]Airaksinen O,Brox JI,Cedraschi C,et al. European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chronic non specific low back pain[J].Eur Spine,2006,15:S192-300.
[3]姜南.杨式太极拳野马分鬃动作肩胸与骨盆的旋移生物力学分析[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0.
[4]唐豪,顧留馨.太极拳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60.
[5]顾留馨.太极拳拳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34.
[6]韦贵康,王守东,张俐.脊柱相关疾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