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生态视域下当代大学生大学生幸福观研究
2014-10-21刘媛
刘媛
【摘 要】本文从精神生态角度出发,分析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以“生”为本,走入当代大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对他们内心世界的研究厘清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困境,帮助他们确立坚定的精神动力,对大学生幸福观的形成有所启迪。
【关键词】精神生态视域;大学生;幸福观
人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是每个人追求的终极目标,幸福是个人追求的旨归。幸福观是人对待幸福的观点和看法,作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人类的生存质量与完满与否,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理想、信念、追求作为衡量幸福的重要指标,是象牙塔内青年学子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而其获得的主旨即在于个人内在精神系统的自我平衡。只有内心获得精神平衡,才会真正获得幸福完满的情绪体验,进而作为内在动力去影响青年学子成长、成长。因此, 本文精以神生态为视角, 结合当代大学生特点,就大学生幸福感的提升提出有效对策,进而获得深层次内在动力来促进其更好发展。
(1)大学生作为校园主体,是校园中思维最活跃、精神承载最直接的载体。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其幸福指数,关系到高等教育事业的质量,也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命运。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普遍是90后,他们综合素质普遍较高,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自强理念,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比较强,并且注重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注重自我价值和利益的实现。作为90后的他们多是独生子女,是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经济条件不断改善、众多家长宠爱起来的一代。他们没有经受过生活困顿的磨难,没有经历过生活资料的不足,也没有感受过生活给予的洗礼,因此呈现出来的便是生活自理能力不足、思想和行动的脱节、自我为中心的急功近利、抗压能力和承受能力薄弱、缺乏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在待人接物中往往表现得过于幼稚,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凭感情用事。
基于上述特点,虽在当前高校勤奋学习、努力成才的学习观是主流的情况下,由于经济社会迅猛发展、高校扩招等客观因素和学生自身原因等主观因素的影响,高等学府中也存在着诸如学习目的不明确、内在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纪律涣散、学习习惯不佳、沉迷于网络等问题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如理想信念缺失、没有人生方向、随波逐流,消极、迷惘、倦怠等风气在高校校园中占有很大比例。相当一分部大学生中存在着幸福感淡化、幸福观偏颇甚至扭曲的现象。
大学生作为高校受教育的主体,其全面和谐发展有赖于自身平衡的精神生态,重塑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整合成推动一个人全面和谐发展的深邃的精神助力,着重培养大学生精神生态中自身与社会、他人及自我的和谐发展的目标,进而使得大学生精神生态文化建设对当代大学生正确的幸福观促进与发展。
(2)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个体受到对多元文化的认知冲击,往往处于一种混乱的、游移的状态之中。大学生个体的价值观世界中共生并冲突,造成了困惑、茫然,缺乏崇高的理想,缺少奋斗的动力,产生“无所适从感”和“信仰危机”。迷失或茫然,缺乏了统一的、坚定的人生目标和价值选择,不利于青年大学生个体的全面和谐发展。
此外,由于现代文明的发展、科技文明的进步,人们认识到人类可以作为自然的主宰来满足自身日益膨胀的欲望,而忽略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乃至人与自身的诸多不和谐因素。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使人类的衣食住行各方面均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的情况下,人却没有觉得自己更加幸福。在拥有了舒适的居住环境,拥有了便捷的交通,拥有了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之后,人开始陷入迷惘,不知自己“活着为何”、“为何活着”。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越来越不协调,仿佛自己就象一架“机器”,只是为了生存而不停地高速运转,没有闲暇停下来叩问自己的灵魂所需。而且,犯罪率连年增加,吸毒、赌博、卖淫等社会问题所反映出的正是人的精神危机。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出现的这种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方面的问题,被人们称之为信仰危机、诚信危机、道德危机。这些弊病既阻碍社会可持续发展也使人的精神生态陷入一种不平衡的状态。而这种市场经济时代的物质文化对高校校园的影响日益显著,以势不可挡之势影响着大学生们的思想,侵蚀他们的心灵,阻碍他们的成才。现代工具工具理性支配下的社会文化冲击于高校校园文化,使得当代大学生幸福感淡化、幸福观偏颇甚至扭曲,培养大学生精神生态全面与和谐的特质对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的形成、幸福感的提升有重要作用。
(3)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态的平衡有赖于其精神活动的丰富和完善,包括理想、信仰、审美、憧憬、爱情等。作为可以释放人的情感,满足人的自我观照、自我宣泄,实现人的自我需求,调节人的心理状态,维持人的心理平衡客观效果的人文学科,可以赋予生命存在的意义,给灵魂栖息之地,对生命活动有所解释,对现实的秩序批判和超越,幫助大学生超越世俗的有限而抵达灵魂的无限,使其获得生存的意义与自信,从使用价值所体现的普通真实里解脱出来而获得精神价值层面的有意义的真实。
同时,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首先,组织好第二课堂活动,通过学生组织有计划地举办各种类型的人文讲座与沙龙活动,开展与人文素质培养有关的演讲、征文等活动;举办各种高量、高水平的艺术演出、积极开展多种文体活动,发挥这些活动的文化塑造功能。例如读书协会、书法协会、文学社及开展诗歌欣赏、声乐、健美等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的心灵在参与中得以净化和熏陶。其次,利用学校和周边的人文景观教育学生。可以通过校内人文景点的建设与校史馆,既可美化校园环境,又可对大学生间接进行历史文化的教育和审美情操的陶冶,提高人文素质。再次,学校可以有意识地邀请部分人文修养方面的专家与学生交流。尤其是理工科院校,不仅仅邀请专业方面的专家,也可邀请人文社科方面的专家,营造富有人文精神的学校氛围。
培养人格完善、精神充实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知、情、意、行相统一的人才已成为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期高等学校的一项深远而重大的工程。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人格健全、个性化和社会化和谐发展的个体,提高人文素养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帮助青年学子把自身的专业知识、能力和情感融入社会,在高校体制不断改革,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情况下,内心“完满”、精神生态平衡、内在动力充沛的大学生才能够感觉到更幸福、更有价值感、更有成就感。在重塑校园精神文化过程中,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与改善大学生精神境界相联系,由大学生现实表现的表象深入学生内在精神世界,切实提高大学生充实感、完满感,增强其内在学习动力,提升自我价值的肯定,获得充实的大学校园生活,形成积极、向上的合力,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