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艺文志》的学术价值探究
2014-10-21刘伟
刘伟
摘 要: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文献分类目录,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史志目录。我们可以利用它了解先秦的书籍概况以及当时学术思想的源流和演变,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汉书·艺文志》;学术价值
清代著名学者金榜说:“不通汉《艺文志》,不可以读天下书。《艺文志》者,学问之眉目,著述之门户也”[1]。杭世骏也说:“今夫兰台志汉,何尝不因向、歆,然秦火之后,非此不彰”(《道古堂集》卷六《黄氏书录序》)。后人如此推崇《汉志》,自然是因其在中国文献学上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地位。从其自身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看,具有突出的史料价值和目录学价值。
(一)保存了《别录》和《七略》的概况
刘向、刘歆的《别录》和《七略》,可以说分别标志中国古代校勘学和目录学的开创,其中的图书整理方法以及图书分类,一直为后世所沿用不断。然而《别录》和《七略》皆在唐末五代的战乱中散佚,后人了解它们的方法与内容则全在《汉志》的功劳。《汉志》基本上保存了《七略》的各个项目,只是内容上做了缩减。
余嘉锡先生在《目录学发微》一书中对目录学之功用进行了概括,共有六点:“一曰,以目录著录之有无,断书之真伪”、“二曰,用目录书考古书篇目之分合”、“三曰,以目录书著录之部次,定古书之性质”、“四曰,因目录访求阙失”、“五曰,以目录考亡佚之书”、“六曰,以目录所载姓名卷数,考古书之真伪”[2]。可这些功用的实现不得不先有史料存在方能谈吗?《汉志》则存矣。
(二)在正史中创立艺文志这一种结构形式
《汉志》是我国第一部史志目录,而且在现存的典籍中是我国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图书分类目录,开天辟地又引领后世。“班固著《汉书》,删取刘歆《七略》为《艺文志》,是史籍中有目录部分,目录中有史志体例的开始,后世遵循不衰”[3]。《汉志》以后各代相继仿效,在正史里面就有六家:《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清史稿·艺文志》。而清人补写诸史艺文志多达五十余种,另外其它史籍里的目录页有多家,如宋郑樵的《通志·艺文志》、元马端林的《文献通考·经籍考》等等(以上可参见陈千帆、徐有富的《校雠广义》)。二千年来这些正史艺文志完整地反映了我国历史上书籍的流变情况,把它们汇编起来就成为一部巨大的古今图书总目录,伟观的学术发展史,宝贵的文化遗产。《汉志》这一史志创新为后世继承,其体例当然也产生了影响。虽然作为中国的第二部史志目录《隋书·经籍志》确立了经、史、子、集的“四分法”,与《汉志》的“六分法”有了很大的差异,但在二者之间的转化过程中,还是保留一些最初的痕迹,《七略》分为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和术数略;而《七录》则分为经典录、记传录、子兵录、文集录和术技录;《隋志》又分为经、史、子、集四部。
从《隋书·经籍志》的分类上可以看到《汉志》(也可以说是《七略》)对其影响,另外《隋书·经籍志》在各部类之末都仿照《汉志》的大小序作了序录,简要说明了诸家源流及其演变,而且在文中明确的点出来,如《隋志》经部总序最后说:“班固列六艺为九种,或以纬书解经,合为十种”[4]。至于《汉志》的小注(也就是化《七略》之解题为小注)对后世的影响,顾建人在其论文《《汉书艺文志》的著录体例》中评价道:“《汉志》的注释实为后来解题体目录的滥觞”。如果说《汉志》对后世目录的影响是其历史价值的话,班固创制《汉志》在当时今古文之争、读书治学都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关于这一点,可参见王思涛先生的《《汉书艺文志》的学术价值》,此不再叙。
(三)突显学术状况及其源流
目录之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汉志》自不待言。姚振宗说:“今欲求周秦学术之渊源,古昔典籍纲纪,舍是志无由津逮焉”[5]。这一点可以在《汉志》著录的结构体例中清晰的看出来。《汉志》首以总序开篇,接录一类之书,然作一小序、一略序以叙源流、明得失。这种结构的目的所在就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同时从每类著录书籍的多寡、著录略类的先后顺序亦可见当时的学术状况。比如说《汉志》著录的史书只有《太史公》百十篇等十一種,数量少,而且是附在六艺略《春秋》类后,可见当时的史学还是处于附庸的地位。另外,《春秋》类二十九种著作中,除了史学著作十二种以外,在其它十七种中,《春秋》公羊学的著作比其它几家相比是最多的,这就从书籍的多寡上反映了学术的状况,于是徐有富在其《目录学与学术史》中提出:“汉武帝特别重视《春秋》公羊学”,这当然是有道理的。又如六艺略为什么排在《汉志》首位、《易》类为什么在六艺略的首位、儒家在诸子略中的地位等等著录先后顺序一样能让我们直观的看到当时的学术状况。这样,《汉志》就让我们了解到了先秦至西汉社会的学术思想及其流变。
参考文献:
[1] [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M].北京:中国书店,1987.
[2]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M].成都:巴蜀书社,1991.
[3] 陈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M].济南:齐鲁书社,1988.
[4] [唐]魏征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5] [清]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条理《续修四库全书》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