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2014-10-21袁兴权
袁兴权
摘要:小学科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在教学中以引导和启发为主,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通过学生主动的参与和探究发现和发掘科学的真谛,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提升小学科学教学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特点对课程进行设计与优化,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9-0261-01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善于观察,见微知著是科学发展和发现的重要要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小学科学教学旨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发现能力,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和规律发现与归纳,是科学发现中最重要的一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不能把课堂置于课本和黑板中,而应该将课外课堂和课内课堂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小学科学以生活的科学常识和规律为主,如小学科学课程《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中,善于观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对岩石的观察不能只停留在颜色、光滑或是粗糙、是否透明等物理属性上,还应该对不同的岩石如花岗岩、页岩、板岩、石灰岩、大理岩等不同的岩石的结构和构造等特点进行观察。这样的课程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善于发现每种岩石的不同特点,并归纳和总结形成文字。
另一方面,岩石的形成如结构和构造等的形成都与周围的环境有着较大的关系。真正要认识岩石,就不能简单地课堂教学,而应该走出课堂积极参与到生活中,善于观察生活从而得出结论。岩石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对于学生来说也不会太陌生,山上、花园中、海边等都能看到不一样的岩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从课外课堂出发,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先仔细预习课本,再通过课外活动在生活中寻找到岩石并根据课本的知识对岩石的种类等进行辨认,帮助学生真正了解和认识每种岩石的特点。
2.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学科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对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效的。探究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步步引导,将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留给学生,自己则做一个倾听者起到点睛的地位。这样的教学要求教师转换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留下一定的思考空间,在课堂设置中,以引导和探究为主。如,在关于声音的小学科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和发现是非常有效的。声音一词大家都不陌生,但是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呢?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不一样,这又是为什么呢?这种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带领学生一同发现和探索。在声音这一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找出发出声音的方法,我们说的话、拍掌、拍击桌面等都是发出声音的渠道和方法,教师将课堂这个舞台让给学生,通过思考,学生会发现发出声音的渠道很多。
在学生展示完后,教师将声音发出的原因:声音的发出是由于物体的震动这一知识讲出来,学生就能够更好地接受。那么为什么不同的物体发出来的声音是不一样的呢?根据这样的反问,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引入到对于"音调"、"音量"、"音色"等的教学上。这时候,适当的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这种探究性的教学方法将课堂教学的舞台让给学生,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和实践来获得真知。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和探究能力更让传统的课堂教学迸发出新的活力,将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让给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时时留下有效的反问,以督促学生不断地思考。探究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學生主动积极地接触和学习科学知识,对于小学科学教学的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探究能力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解决能力的思维,对于学生的处事有着重要的影响。
3.利用游戏加深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设计各种游戏,创设教学情境,以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产生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不但能增长学生的知识,还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记忆、注意和独立思考能力,不断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游戏活动一般有比赛、表演、角色扮演等方式。例如,在教《怎样认出它们》一课时,在学习了用摸的方法认识东西之后,设计一个摸袋子游戏,给每个小组准备一个牛皮纸袋,里面装有铅笔、橡皮、糖、小刀、硬币、花生等东西,要求学生不准看,只能用手伸进去模,比一比谁摸出的东西最多,最后把东西倒出来看,究竟摸对多少,摸对了的同学开心得不得了,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加深了对科学课的理解。
4.规律的发现
规律的发现是科学教育中重要的一环。规律的发现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和类比,通过观察和类比分析等归纳不同的知识点,从而找出规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规律,首先要让学生归纳、类比和分析。如,在生命环境、光这一课程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种子发芽的小实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归纳等得出结论。通过种子发芽的小实验,学生可以大致得出生命的成长所需要的几种要素。需要浇水说明水是生命环境中重要的要素,需要晒太阳,说明光也是生命环境的基本要素之一,等等。通过学生动手进行试验以及自己的归纳和总结,将得出的答案与课本知识对照,学生掌握的知识将更牢靠。
5.大胆实践,勇于探索
实践、探索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要让学生去创新,就必须放手让他们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如果教师牵着学生走,老师怎么说学生就怎么做,这样必然限制学生的自主活动,束缚学生的思维,又怎么可能有创新呢?因此在教学就放手让学生分小组,结合足够数量的材料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实践、探索。并鼓励学生想出不同的办法进行观察实验,尽可能地多发现科学事物的各种现象和各种属性。通过充分的实践和探索,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初级的、创新的感性体验,为进一步研究和深入认识打下基础。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教材的不同内容等具体情况和条件灵活运用,创造出适合学生并富有感情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景交融之中愉快地探索、深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科学知识。
参考文献:
[1] 肖菊连.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 诸葛进宽.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2008.
[3] 陈轩.小学科学教育专业课程的设计思路[J].常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03:79-83.
[4] 隋丽霞,张秀兰,魏潇丽.浅谈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04: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