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防水板新型设计

2014-10-21宛平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4年32期
关键词:支座受力底板

宛平

摘要:受无梁楼盖的受力云图启发,设计验证八角形薄承台兼做防水板加厚区的可行性,并对交界区环向受力大于径向的结果进行分析。本文在防水板板厚、加厚区面积和支点距离三方面得出一定优化结论。

关键字:防水板、无梁楼盖、有限元、八角形、底板、优化

一、 初算

近年来,伴随基础设计与施工的发展,多高层建筑底板大量使用基础加防水板体系。从原理上分析,该体系将底板分为受力结构和围护结构。正向受力时受力结构(桩基承台、独立基础等)负责承担主要荷载,视为卧置在地基上构件;维护结构(防水板)用弱刚度垫层与地基持力层脱离,视为有承载力无(弱)刚度的自由变形板,退出正向工作态。反向受力(水浮力)时受力结构视为固端支座;围护结构视为抵抗荷载的普通混凝土板,不考虑整体弯曲。因防水板部的自重成功转换为有利因素,此方案一般可获得不错的经济性。

根据广东省的工程定额,挖土方的费用远低于钢筋工程费用。以2014年钢材约4000元一吨计算,节省一吨的钢材足以让6000㎡往下挖100mm。在防水板这一特殊体系下,尽量加大板厚以取得经济的钢筋用量变得十分可行。下面以一个实际工程做例子:框架结构地下室,典型柱跨8.2m乘以8.2m,按底板面计算有6.75m水头,Φ 400抗拔桩基础,承台2.4m乘以2.4m。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工程软件研究所开发的PKPM软件进行有限元分析,建立一个5X5的标准跨模型,用JCCAD附属的防水板模块进行计算。为研究目的,有限元分割较细,按0.6m划分单元,每块标准防水板上大概有14X14个单元。下图是试算的简图和初步结果。

由上表可知,按工程经验取值450~500mm厚的防水板无法取得最经济的配筋。以50mm的步进逐个代入计算,该工程防水板在650mm的厚度上基本消除了无梁楼盖的常规做法——柱上板带,在约72%的面积上取得最小配筋率控制的配筋,配筋量1300mm2/m,综合表现优于500mm厚柱上板带方案(约1500mm2/m)。

进一步分析650mm的结果,以d16@150(1340mm2/m)为As,在承台周边出现2As、1.5As递减到As的台阶,并在平面分布上出现近似的圆形。拟在配筋为2As的区域设置防水板加厚区,通过刚度调整将配筋降低;在1.5As区域设立配筋加强区。经包络,确定防水板加厚区(含承臺)面积约为10㎡,约为3.6米直径的一个圆,因工程中圆形施工不易,以八角形近似代替,长边大概为3.6m乘以3.6m,切角后面积10㎡。

在研究1.5As配筋加筋区的时候,笔者发现一个令人吃惊的事实。经过几个关键点的对比,笔者确认配筋加强区需要的加筋方向是环向的,而通常的做法是双向加筋,认为在径向受力,并在角部最强。这个问题以往没有得到结构师的关注。笔者考虑可能的原因是在同一点上存在三向应力,Z方向不计,径向的支撑条件比环向好,相应的受力就比环向小,这是符合力学原理的。

二、 优化

初算得到一些数据之后,可以进行下一步的优化工作。

对于8.2m柱跨,防水板加厚区与承台的形状、厚度相差不大。通常意义上,九桩以下的承台,冲切和剪切一般不起控制作用,考虑减少承台板厚,用防水板加厚区兼做承台。厚度的取值以2As区域配筋降低至1.5As为约束条件,并尽量靠近最小配筋率。经试算,当加厚区1m厚时,可通过反向受力验算,所需配筋量2000mm2/m。正向受力不起控制作用。最终选定加厚区防水板厚1m。

进一步对比防水板650mm厚度和600mm厚度下的表现,在72%的面积上实配刚筋几乎一致,但后者可以节省50mm混凝土造价,以400元每m?计,可节约40元每㎡。最终选定非加厚区防水板厚600mm。

三、 复查

在理论模型计算完成以后,实际应用之前,本着谨慎和探讨的态度,笔者又额外修正一下计算假定,将条件退至更不利的情况,验证一下新型设计的表现。

由参考文献二,防水板计算的经典假定是“四角支承在基础上的复杂受力双向板(支承边的长度与基础的尺寸有关)”。新型设计的加厚区与非加厚区的刚度比较传统设计小,如取消对承台支座的认定,改为边桩连线,则配筋应有一定程度的上升。经验算,环边桩连线外侧出现一个新的2As配筋区域。考虑加厚区板厚保持不变,尽量拉大桩距,以正向受力不超过0.2%的配筋率为限制条件。经试算,桩距可拉大到4.5倍,此时桩仍然在八角形承台范围内,承台加厚区的原来设计不变,环加厚区配筋加强区域面积约8.15m2。

四、 结论

防水板新型设计的想法:首先起始于构建一个围绕支座近似的圆,尽量贴合应力分布图以达到节省材料的目的。其次因物料价格不同,适当加大混凝土的用量来取消传统板带做法,即便物料等价亦可取得增大刚度、缩短工期的效用。

以上文典型柱跨8.2m乘以8.2m抵抗6.75m水头为例,采用新型设计的底板平均厚度660mm,平均配筋量1450mm2/m(双层双向,约47kg/ m2)。定义底板实际用钢量与规范规定的最小配筋用量(0.20%计)之比为配筋加强比,则新型设计的底板配筋加强比为1.1左右(含承台,相当于全底配筋率0.22%),非加厚区的配筋加强比仅为1.04,取得了预定的经济效果。

在以上多次试算中笔者还得出如下近似规律:1、在常规防水板加基础(兼做柱帽)的情况下,通常可以取出0.44倍的柱跨长度(每边出支座0.22倍)作为防水板加厚区的长边边长,切成八角形可减少加厚区约23%的面积而基本不损失承载力。2、环防水板的加筋区域一般约为0.1倍的柱跨,仅需要环向加底筋,综合加筋系数1.25(考虑XY向)。3、当抗拔工况决定布桩的数量,桩距拉大有利于减小防水板的配筋,最优桩距约为0.22倍的柱跨。

参考文献:

[1] 朱炳寅.独基加防水板基础的设计[J].《建筑结构》技术通讯,2007.7

[2] 朱炳寅.独立柱基加防水板基础设计方法的分析[J].《建筑结构》,2001.11

引用规范:

[3]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

[4]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10

猜你喜欢

支座受力底板
路桥支座更换技术及质量控制措施探讨
板上叠球
板上叠球
独立基础加防水底板的分析
实例浅析桥梁盆式支座更换施工工艺
高速铁路桥梁支座检查及养护
“弹力”练习
“弹力”练习
两个物体受力情况分析
常见的几种桥梁支座的布设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