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探究
2014-10-21马可
马可
【摘要】在商业银行的经营过程中面临着各式各样的管理模式,流动性风险管理便是其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世界各个国家来说,无论是相关的监管部门还是银行的具体管理人员,都对流动性风险具有管理的责任和义务。本文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成因、目前所遇见的问题以及相关的管理机制展开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进一步发掘商业银行如何在金融危机下开展流动性风险管理,为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机制的形成和风险预防做出积极作用。
【关键词】商业银行 流动性风险 风险管理
一、前言
伴随着金融系统的诞生,流动性风险就贯穿在商业银行运营的始终,对于银行而言,流动性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决定着银行的存亡。假设某银行流动性不复存在,那么该银行则将直接面临倒闭的命运。对于金融系统而言,流动性同样重要,流动性的不顺畅也会影响到整个金融系统的和谐稳定。窥一斑知全豹,流动性对于国家、对于世界的经济,都有着不容小视的作用。如今,流动性问题仍然困扰着世界金融,尚屬一道世界级难题未被攻克。
二、流动性风险概述
流动性风险就其定义上来说,是指商业银行可流动的资金储备不足,无法实现储户资金的兑现、债务的偿还以及贷款需求的批准,最终可能使得银行的信用破产,甚至引发大规模挤兑等事件。当这种风险一旦变成现实降临到商业银行的身上,该银行将会面临不可挽回的声誉损失以及难以磨灭的灾难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但让银行难以在社会中立足,更让银行丧失其竞争的优势,断送了其发展和未来,甚至让银行一夜倒闭。一般来说,银行的流动性大致分两部分:一个部分是指资金,另一个部分则是指债务。资金流动性往往表示银行在正常情况下的资金流动能力,即是否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进行资金兑现的能力;负债流动性往往表示银行有能力以低廉的本金取得最好的利润。流动性风险便是在银行流动性无法预期时产生的。
三、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现状
(一)没有足够的风险防范管理意识
我国商业银行体系是从改革开放后才慢慢建成,在银行体制中,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共存,并且各安其位,是独具中国特色的,与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国情相适应的。因此,仅仅一味地套用外国商业银行进行流动性管理的经验和阶段划分来对我国的流动性管理进行指导和应用,是无法适用的。资产管理是对负债的总量与结构进行不变量的设定,那么对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只需对资产结构作出妥善的管理和改变;负债管理则是将负债的总量以及结构作为可变项,当这个时候,流动性风险管理就不需要和资产结构捆绑在一起,银行也不用以变现的形式帮助客户进行兑现或是贷款。
(二)没有合理地管理资产负债比例
“资产负债比例”是央行使其在宏观上进行管理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央行管理职能的一种。我国的商业银行根据央行的指导的比例来开展银行业务,央行还同时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督以及管理。很明显,现在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本质上并不是以各自的银行实际情况为出发点而制定,而是追随央行的宏观政策和具体规定。这直接导致商业银行在进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时候,只是片面地关注流动性状况表现是否呈现较好的状态,而忽视了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
(三)没有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制度体系
在海外的商业银行,基本采用了类似的风险管理架构,其组成机构包括了董事会和风险管理专管部门及其主要管理人员,他们的工作一般来说都具有比较高的独立性。反观我国,由于银行内部并没有建立针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专门机构,导致我们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和海外的商业银行比起来既没有完整的计划又缺乏合理的战略眼光。
四、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成因
(一)金融产权关系模糊导致信贷约束软化
中国目前绝大多数的银行企业均为国有银行。在国家对金融产业实行严格控制的体系下,银行产权单一,直接导致了银行在经营的目标和行为的模式上发生了变异,经营人员的权利和责任没有形成对价的关系,这样,国有商业银行从核心精神上就缺乏自负盈亏和主导运营的基本体制。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归属没有一个清晰的认定,有国家作为后台支撑,国有银行就把本应尤其自担的经营风险转嫁到国家来承担,就引发了信贷的约束不够强,最后,就变为了流动性风险。
(二)外部监管和市场约束力不强
目前,在我国,市场约束和外部监控对商业银行运作的积极作用还没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我国商业银行的国有属性决定了其银行的组织体系,导致了决策层权利和责任不匹配,这些都影响了中国商业银行追逐海外商业银行的脚步。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进行的信息披露与海外商业银行的透明度、规范度等各方面还不可同日而语,而主管部门的监督手段仍然比较粗矿,通过市场来约束商业银行的能力更显得薄弱。
(三)缺乏风险补偿机制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金融机构受社会制度和金融环境的影响都朝着更深入更广泛的方向发展,如今,再用资本充足率这一单一的标准来判断商业银行经营的安全性显然已经是不合时宜的了。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金融市场都以惊人的速度向前迈进,同时产生的是更多更大的金融风险,现在即便资本充足率超过了警戒要求,也无法确保商业银行运作的安全性和整个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所以,资本不足也可以由于缺少风险补偿机制而导致,之后面临的则将是流动性风险。
(四)资产形式单一导致变现能力较差
在我国的商业银行中,贷款为资产一种最基本的模式。根据统计,2013年,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的占比约合1:0.83。资产的结构高度单一,处于高度的资产稳定的状态,银行在经营中想要随心所欲地调剂资产来实现流动性的需要是非常困难的。此外,如果贷款企业没有取得经营收益,还不上贷款,也将导致银行的资金流动性受到极为不利的影响。科学的资产结构不应该是唯一的,唯一确定的资产形式阻碍了全部资产的流动性,这也是流动性风险发生的原因之一。
(五)挤兑等其他突发性因素
市场性还会发生很多其他突发性的状况,譬如投资者跟随金融市场的变化而改变其投资的偏好,或者其他银行发生支付危机的影响,甚至战争、灾难等不可抗力造成的存款短时间内大量流失。通常,这种存款流失的情况以挤兑的形式发生,银行如若无法在此时采取有效的手段抵抗挤兑,就将被流动性风险压垮,最终破产收场。
五、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相关措施
(一)加强对房地产信贷业务的监管
目前,由于各种政策对房地产的调控,售楼市场已经从交易少,涨幅慢转而进入一个价格下浮的状态,这对我国的银行来说,可能是流动性危机甚至金融危机产生的信号。如今的房地產行业发展主要依靠银行来提供资金保障,房地产企业的融资结构不合理,融资渠道也不够顺畅,其开发的整个进程都是依赖于银行给予的资金保证。银行面临着房企、建筑商以及购买者三个层面的贷款资金需求。对于银行房地产信贷业务也增加控制和管理力度,保证房地产金融市场的稳定,以确保社会经济金融市场的稳定。
(二)适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
次贷危机恶化导致全球金融市场不稳,为了应对这一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在08年第三季度末开始,下调了人民币的贷款基准利率和中小型金融机构必须具备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然而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还在不停蔓延,央行立即作出了决定,对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整力度明显加强,其中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基准利率就是两项具有直接调控市场货币供给的政策工具。这是通过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进行调整,从而稳定市场异常波动的最重要的方式。对全球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的变化动态有高度的关注和分析,通过加强金融监管和及时改变金融政策来应对金融危机,缓解国际金融市场过度波动对我国金融市场的不利影响。
(三)健全流动性风险内控机制
在商业银行的内部组织架构上,效法海外的商业银行,建立包括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及配套部门在内的完整的组织架构。在信息传递和反馈方面要更加高效,资产管理委员会负责对流动性策略和应急预案的草制,银行的最高管理部门对该策略进行研究和审定,并且,最高管理部门还要在营运中不时地进行策略落实情况的复核。市场瞬息万变,银行的流动性也是不停转变的,流动性策略不能一成不变,而应该顺应潮流更具前瞻性,不断改进和完善。
(四)制定流动性计划
在流动性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制定行之有效的流动性计划是非常必要,甚至是关键性的一步。一个科学、有效的流动性计划是以流动性需求的预测以及判断为基础的。就这一层面,我们可以借鉴海外商业银行比较成熟的做法,以已有的流动性检测数据指标为蓝本,资产规模比较庞大的商业银行,要以自己的实际经营情况为立足点和出发点,构建一整套合理的指标系统,以该指标系统为内部指引,在营运中管理下级;在流动性需求预判的方法上也可以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商业银行较为成熟的经验。
(五)调整资产负债结构
第一点,流动性资产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要使流动性资产和负责达到科学合理的配比,使资产结构更具有可变化性,并加强二级准备,尤其是在证券资产的方面,对资产结构加以改善。第二点,对负责结构进行妥善的调整,加强主动型的负债能力。通过金融通业务的开展,在银行的内部形成有效的资金市场,增强总行和分行的资金进行更加高效的统一运作的能力。第三点,在资产负责业务领域要进一步创新,以加强资产的流动性为目的,发展证券化的资产,主动型的负债,扭转只依靠储蓄款的状态,使商业银行深入提高负债能力。
六、小结
商业银行金融系统的长期发展中存在各种变革,而一直不变的就是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要良好地管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在外部因素改善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也要从其自身着手,内外因兼而顾之,良好地把控风险。
参考文献
[1]邓方园.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3(01):45-46.
[2]赵翀.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J].时代金融.2011(11):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