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金融业务理论与实务分析

2014-10-21祁菲

时代金融 2014年30期
关键词:绿色金融金融机构

祁菲

【摘要】经济发展与环境的保护存在一定的冲突,经济的发展必须考虑可持续性,在稳中向好的态势下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平衡。本文通过分析和探讨绿色金融业务的投向、政策、种类、条件等方面,研究绿色金融业务的理论和实务发展。笔者通过对监管部门政策的导向、制度的制定、金融机构的推进情况几个角度切入,从若干案例反应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潜力。

【关键词】绿色金融 金融机构 监管政策

一、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膨胀式发展,金融市场趋利发展,信贷资金流向“两高一剩”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情况越来越严重,绿色金融的发展刻不容缓。绿色经济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自欧美盛行以来,成为金融经济领域的重要课题。任何市场经济都离不开金融的调节,多样化的金融工具和创新在加速国家发展的同时,也影响着民生和环境。金融也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正向提升国家的竞争力又不对环境造成过重的负担。

二、绿色金融业务理念

绿色金融即在金融活动过程中充分考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把与环境相关的预期收益及风险融入金融业务中,关注环境保护和防范污染。绿色金融的操作要注重两个层面,一是金融活动应采取何种措施以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二是金融行业自身如何稳定发展,避免资金产生空转,扩大债务泡沫。

环境资源是社会资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作为公众资源,环境资源的所属并不明确,同时因市场逐利的特性导致市场化经营理念无法对环境保护造成正向影响。故绿色金融需要行政手段的控制。但政府管理措施滞后,大多采取事后干预,且考虑到政绩的因素,绿色金融的推进速度始终不尽如人意。

经济的发展和所在地区的实体产业息息相关,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工业化水平已发展到中期,生产行业规模较大,服务产业占比逐步提升,资源的开发速度急剧上升。资源短缺的现象便逐步暴露出来,

三、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绿色金融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层面,随着银监会若干加强绿色金融监管文件的出台,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从战略高度推进绿色信贷,加大对绿色经济、地毯经济、循环经济的支持,防范环境和社会风险,各商业银行也从制度上做出安排,全面提升在贷款客户的选择、金融产品的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的业务,并加快转型速度。

商业银行在对信贷业务进行审批时,需要识别、评估、计量、监测经营活动中的环境和社会风险,充分考虑资金流入行业的耗能、污染、土地、健康、安全、移民安置、生态保护、气候变化等环境和社会性问题。从表面看,银行业相关制度逐步丰满,但实际业务推进中仍然有提升空间。

(一)政策引导仍有欠缺

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时间较短,银监会逐步引导但力度仍然不够。外部环保政策和法律体系仍在简历当中,地方保护主义的盛行,政策执行不到位的现象在环境治理领域屡禁不止,公众的关注视野有限导致环保信息不够透明。我国目前已经将节能减排的任务纳入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体系中,但在具体实施细则的编制和落实中并不到为,导致政策不能有效落地,务虚观念大于务实操作。大多数金融机构仍然缺乏环保意识,对于社会责任的承担不愿投入成本。

(二)绿色金融外部管理和监督措施有待提高

金融机构的实际控制人较多注重的是利润,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意识不够强。金融机构内部制度已逐步建立起支持绿色信贷的管理办法和指导意见,但在审批项目的时候大多并未真正考虑信贷投放的环境影响,也未在内部绩效考核中对社会责任一项有所体现。银监会在对金融机构考核时该项指标的占比较低,也并没有采取实质的激励措施,在政策上鼓励和支持绿色金融的力度较小。

(三)绿色金融的影响

1.信用风险。融资方的业务如受环境政策变化的影响,因承担社会责任增加成本导致经营困难,信用风险就会产生。企业融资时其固定资产大多用于抵押,其抵押资产的不动产污染,用地污染以及在建工程的环境保护评价成都都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对于造成影响的治理也需要花费企业的成本,变相增加银行不良贷款率。

2.法律风险。遵守环境法规的前提下,金融机构也需为清除企业造成的污染直接或间接承担责任,面临一定的法律风险。银行区别于普通企业,其承担的社会责任较重,对于轻易向高污染高能耗等行业发放贷款,审批过程不严格的金融机构,对造成的环境污染治理需要承担一定责任。未来随着外部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金融机构和投资者所需承担的政策性风险不可预知。

3.市场风险。外部环境法规日益完善,职能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对环境保护关注程度日益增高,对于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其发展前景不容乐观。而节能环保的企业发展潜力较大,银行在看到眼前利润的同时应同时长期考虑,为之后市场的占有先走一步,赢得前期的时间成本。

4.声誉风险。银行作为公众关注度较高的企业,声誉风险的管理至关重要,公众对绿色环保的产品需求度日益提高,对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追求已逐步产生。这直接影响了企业的产品定位,间接影响了银行的利益。对于支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银行,其形象会逐步提升,公众更愿意将资金提供于类似银行以期潜移默化地提升生活环境。品牌形象的提升将使银行的规模和利润产生正向发展。

四、我国绿色金融进一步发展的完善建议

(一)完善绿色金融法律制度

应根据实际情况,完善国家环境管理法,对消费者、企业、政府部门在经济发展中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我国在环境方面的产业投资存在回报率低的特点,缺乏对企业的吸引力,公众也不愿意将自身资金投资到上述领域。管理机关应更多发挥市场的作用,制定管理办法,给予政策红利,吸引资金流入环境保护产业,激活绿色融资市场。

三会一行在对金融机构进行管理时,应建立金融机构的环境治理评级,通过量化的指标对金融机构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和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进行监测,并通过监测结果进行考核,同时制定贷款统计口径的实施细则,防止银行的绿色信贷被认定为两高一剩行业。對于污染较为严重的行业和企业,银行若违反监管规定给予贷款,应严格按照商业银行法等文件进行行政处罚,必要时采取停业务的行政措施,做到有章可循、有章比循。监管部门应加强引导金融机构建立自律组织,同时,银行业协会等银行间组织也应深入研究,出具行业分析报告和指导意见,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强绿色金融的支持力度。

(二)加强环境保护透明度和信息披露机制

环保部门应积极与金融监管机构进行沟通,协力发展,加强联动,制定可行的信息交流机制,防止信息不对称。首选要有明确可操作的环境保护指标,给予金融机构在发放融资时作为参考,判断企业污染情况。其次应逐步建立企业环境保护积分制度,对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纳入黑名单,对黑名单内的企业金融机构应停止进一步的信贷支持,并动态调整企业环境保护积分,对于积分较高的优质型企业,金融机构应首先加以考虑,并在利率上有所下浮。

(三)加速绿色金融产品创新

金融机构应加强研究绿色金融产品,提升创新力度。逐步研究绿色银行,在产业调整的时候抓住转型机遇,通过金融产品的创新以支持环境保护。对于融资方层面,金融机构可加强为优质企业提供现金管理、财务顾问、融资租赁等业务,同时结合保险、券商和信托等设立基金、信托产品,给资金端更多的选择和导入手段。

(四)加强组织管理

金融机构应从高层抓起,做到人人有责。高管层应加强节约、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金融四项,重视金融机构在完善社会可持续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建立与社会有序发展双赢的模式。首先在银行内部应建立起规范化的绿色金融发展战略,对于绿色金融的推进要遵循长效机制的理念,不可操之过急。其次要设定绿色金融的发展目标,建立工作机制,明确责任主体,通过内部审计、内部控制进行管理,定期报告。

(五)内部规章制度的建设

金融机构应从外部法律法规入手,建立与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相适应的内部政策制度,明确绿色金融的支持方向和领域。在年度授信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企业的环境污染程度,形成差异化管理模式。加强对客户环境和社会风险评估标准,形成对高污染企业的风险预警机制和风险缓释措施,提前做好退出准备。对于员工应加强制度的培训力度,加强员工对绿色金融的认识,提升主观能动性。

(六)通过内控流程梳理完善制度实际效力

金融机构应加强尽职调查,根据客户实际所处行业,业务模式及污染程度进行客观分析,通过与第三方评估公司的合作,正确了解企業的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的贷款额度。在授信审批过程当中,应根据交易对手环境和社会风险的性质,确定不同的授信权限和审批流程,对有污染的企业减少或不予授信。在贷款划分时将高污染高能耗企业逐步纳入关注类贷款,逐步退出。

(七)金融授信后管理

对于企业的授信完成后,金融机构应加强实质的后续管理及调查,对铭心啊不符合环保要求的行为,一旦发现,立即采取罚息或提前宣布贷款到期等措施。在资产分类,计提风险准备金等方面做好对应的措施,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

五、总结

自然界对我们的报复让我们意识到金融的发展也必须考虑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中,在发展劳动力生产产品时很少考虑对环境的保护,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必须作出调整,逐步实现绿色金融。作为市场经济的枢纽,金融活动不单单是一个媒介,金融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应把持续发展作为奠基。绿色金融必须以高新技术吃撑,是市场化和生态化的混合,能充分体现环境的价值和生态经济的重要性。绿色金融的职责不仅仅在金融机构,作为企业以及小投资者的个人,也应积极支持绿色金融创新,在逐利的同时也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自身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军华.论金融业的“绿色革命”[J].生态经济.2010(10):45.

[2]常杪等.日本政策投资银行的最新绿色金融实践——促进环境友好经营融资业务[J].国际瞭望.2012(5B):67-69.

猜你喜欢

绿色金融金融机构
改革是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重要途径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我国金融机构股价和主要财务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银行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
新常态下发展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国际绿色债券的发展趋势及我国应对之策
我国绿色金融在发展中如何面对当前的机遇和挑战
绿色金融在石油石化行业的运用研究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社会绩效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