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选问题情境 有效探究学习

2014-10-21聂新权

素质教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纯化情境问题

聂新权

摘要:在物理教学中,可用的情景很多,我们需要精心选择一些简化的、纯化的素材,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明确而具体的认识,在这些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带着问题探究学习,形成物理概念、掌握规律、解释现象,完成从生活走向物理,又从物理走向生活的体验过程。

关键词:问题 情境 简化 纯化

在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无论是形成物理概念还是掌握物理规律,首先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可以来源于生活经验,也可以来源于老师创设的教学情景。在教学中可用的情景很多,但什么样的情景才能更吸引学生,更有利于学生形成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这些都是我们要思考的。笔者认为一个好的教学情景不能有太多的干扰因素,太多的因素交融在一起时,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很难建立概念,所以我们需要精心选择一些简化的、纯化的素材⑴,才能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明确而具体的认识,在这些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探究学习,形成概念、掌握规律、解释现象,才能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又从物理走向生活的升华。

本文结合“大气压强的存在”这一教学片段来谈谈物理教学中如何精心创设问题情景,引领学生进行有效探究学习。由于气体的特殊存在形式——看不见,摸不着,气体压强往往被学生忽视,所以学生虽然有很多跟大气压强有关的生活经验,但却没有大气压强这一概念,也并不知道以前经历的那些现象是由于大气压强引起的。由于这一概念的抽象性,虽然有很多精彩的实验、事例,教学时还是比较困难,课后学生也常常是一知半解。简要教学设计如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出示一个饮料盒(如图1),你有什么方法可以将它变瘪?

图1

生:①用手捏;②用书压;③用吸管把里面的空气吸出来。

师:用吸管把里面的空气吸出来后也能让饮料盒变瘪吗?马上试试看。

图2

学生动手实验(可用图2所示装置代替)。

师:请讨论、分析上述三种让饮料盒变瘪的方法中,饮料盒发生形变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生:手和书的压力使饮料盒发生了形变。

师:用吸管把里面的空气吸出来时,为什么饮料盒也会发生形变呢?

生:周围的空气将它压瘪了。

师:实验说明,大气压强确实存在。

评析:

1.1 再现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更能激发学生动手试一试的欲望。

杜威指出:“学生应该从生活中学习,源于生活的学习可以无处不在。”通过让饮料盒变瘪的情景再现学生的生活经验,将生活经验和真实的物理问题联系起来,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对物理有了亲近感,同时也激发了学习兴趣,想要马上试一试、弄明白。

1.2 亲身体验过的情景,更能让学生有解决问题的期待

麦克斯韦说过:“一次实验所使用的材料越简单,学生越熟悉,就越想透彻地获得所验证的结果。”从新课导入的角度来说,这个实验与“覆杯实验”、“瓶吞蛋”等实验相比,干扰因素更少,更接近学生的认知水平,更容易建立概念。

2.问题引领,探究学习

师:大气压强能将饮料盒压瘪,当我们松开口时,发现饮料盒又恢复原状了,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这时大气压强不存在了吗?

生:饮料盒又恢复原状,这是因为饮料盒内又充满了空气,此时饮料盒内外各个方向所受气压相等,互相抵消;如果吸气,饮料盒内气压变小,盒外气压不变,饮料盒在盒会气压的作用下会变瘪。

师:请画出饮料盒的受力示意图再分析。

生:画图(如图3)。

图3

总结:浸在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气体压强的作用,当四面八方都被大气包围时,各方向的大气压强大小相等,互相抵消,把某一个方向的大气排出后,就容易显示出大气压的作用了。

2.1动态的、“有悖常理”的实验现象更能激发兴趣、触动思维

平时看到的水都是往低处流的,现在水竟然自己往上走了,学生觉得很神奇。用这个实验比“覆杯实验”更有动态感,学生观察目标更明确, 水由静到动的现象,更能触动学生的思维;而且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个实验中,学生思考问题、做出判断的背景简单,是一个比较纯化的教学素材,很容易从抽气改变试管内气压开始思考、分析。

这个实验,既能加深学生对大气压强的认识和理解,也能触类旁通的解释老师们头疼的“吸管吸饮料”的问题,还为大气压强的测量提供了一种思路,为学习托里拆利实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 问题引导、方法点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很多老师在课堂上做了大量的实验,但并没引导学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学完后,学生一看到现象也能回答:“是大气压强将它压上去的”。但一旦换了情景,或者问得更深入些,学生就不会了,这是因为学生只是在背规律,并没有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笔者认为初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正确选取研究对象,通过画力的示意图,分析受力情况,再根据受力情况判断运动状态的习惯,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教会学生正确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不是记住规律、结论。无论是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还是测量大气压的方法或者是解释生活中利用大气压的现象,本质都是物体与气体接触的两面所受的大气压力不等的问题。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物理教学必须创设一定问题情境,联系学生生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从事探究活动的机会”。初中物理教学应该让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初二的学生虽然刚开始正式学习物理,但他们已有十多年的生活经验,通过生活体验、观察、阅读等初步感知了一些物理现象,形成了一些基本的概念,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了解学生已经有了哪些生活经验,并利用这些學生耳熟能详的素材,激发学生动手探究、深入思考,让学生在悄无声息中建立概念、形成知识,从生活走向物理。

参考文献:

1.廖伯琴,《初中物理教学策略》,2013年1月

2.曲亮生、郭玉英,《认识我们的教师和学生》,《物理教师》,2000年第5期

3.黄国雄,《重新发现物理实验》,2007年5月

备注:

基金项目:此文为广东广州增城市“十二五”规划课题《初中物理“问题引领、探究学习”教学研究》项目论文

猜你喜欢

纯化情境问题
不同情境中的水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缬草黄酮纯化工艺研究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高纯氢气纯化技术研究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