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朝阳北塔辽代砖雕的艺术特色

2014-10-21王志华

建筑遗产 2014年7期
关键词:辽代思想内涵砖雕

王志华

提要:朝阳北塔辽代砖雕是中国古塔中最具特色的作品,在中国佛教建筑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阐述朝阳北塔辽代砖雕塔饰的特点,分別从塔身雕饰的内容、分布、形式等方面进行论述,阐述辽代砖雕塔饰的思想内涵、艺术特色及其发展的历史背景,为今后相关专家对该塔的研究提供实物资料和依据。

关键词:辽代;砖雕;思想内涵;乐舞;艺术特色

一、朝阳北塔概况

朝阳北塔是一座方形空心十三级密檐式砖筑佛塔,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公元485年前后),是北魏文成文明皇后冯氏在三燕和龙宫殿旧址上,为其祖父北燕王冯弘祈祷冥福和弘扬佛法而修建的木构楼阁式塔,史称“思燕佛图”,后毁于火灾。隋文帝仁寿年间诏令在其旧址上重建方形空心十七级密檐式砖塔,称为“梵幢寺塔”,唐代天宝年间得以修缮,塔檐间施以彩绘,史称“开元寺塔”,辽代初期和辽重熙十三年(公元1044年)两度维修,并更名为延昌寺塔。朝阳北塔以三燕宫殿夯土台基为地基,北魏“思燕佛图”塔基为台基,隋唐砖塔为内核,辽塔为外表的独特的“塔上塔”、“塔包塔”的构筑形式,十分罕见,号称“五世同堂”的东北第一塔,1988年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朝阳北塔砖雕内容

朝阳北塔砖雕图像主要分布于两处,一是须弥座,二是塔身,两处雕刻题材互有差异,又密不可分,共同构成完整的佛塔雕刻的内容体系。

须弥座又称金刚座,为中间束腰形台座。须弥座形制复杂,雕饰繁复,由下至上,由砖台、假门、圭脚、枋、枭、束腰等组成。南面开卷门通塔心室,另三面中央设假门,门两侧束腰均以版柱隔成3个壶门。束腰四大角立盘龙柱。须弥座雕饰主要布置在假门和束腰上。

假门仿双扇朱漆版门,门饰了排莲瓣形门钉,一对莲花铺首衔环,上安门簪,下置门砧,门楣似祥云,两侧雕守门力士或飞天。东、西面假门雕力士,头戴兜鍪或束发,身穿铠甲,腰系带扣,足着长靴,一手托宝珠,另一手持剑或杵,面向假门而立,表情严肃,令人望而生畏。北面假门一反常规,两侧雕飞天各一,头朝下,上身袒露,腰系裙带,头梳发髻,饰璎珞,戴臂剑,手托供物,飞舞于空中。壶门每面6个,门内雕莲花或兽面,立颊刻化生童子或伎乐人物、缠枝牡丹,版柱刻驮有人物或莲盆的异曾。舞伎共16人,头顶花冠,颈系璎珞,手持彩带,翩翩起舞。乐工亦16人,臂挽丝带,袒胸着裤,盘腿坐在莲花上,吹、打、弹、拉,演奏着各种乐器,可辨识的有杖鼓、兆鼓、方响、拍板、碎子、排箫、横笛、笙、琵琶、曲颈琵琶等。

须称座束腰是雕刻艺术精华之所在,共设24个壶门,雕饰图案则有化生童子、兽面、缠枝牡丹、团莲、异兽、舞伎、乐工等,精心布置于假门及卷门两侧,每半面三个壶门雕饰又可单独构成一组,伎乐人物和异兽动姿皆朝向中间之假门或券门,布局严谨,排列井然,构成一个个丰富、和谐、深刻的画面。

塔身砖雕图像,集中雕饰了主要佛像和胁侍菩萨以及华盖飞天,尺度宏大,内容细腻丰富,是北塔砖雕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塔身四面皆中央一尊坐佛,旁为胁侍菩萨,外置灵塔,佛头与灵塔上方华盖两侧各有一飞天,四面合起来,为密宗金刚界四方如来(中央大日如来居塔心室佛殿内),八胁侍菩萨、八大灵塔、二十四飞天,此即密宗特有的曼荼罗坛。四方佛皆头戴五佛宝冠,颈系璎珞,身披袈裟,手结契印,结跏跌坐于生灵莲座上。生灵座一佛一种,东方阿閦如来佛,象座;南方宝生如来佛,马座;西方阿弥陀如来佛,孔雀座;北方不空成就如来佛,迦楼罗座。胁侍菩萨姿态,装束基本相同,披袈裟束腰基本相同,披袈裟,系璎珞,手捧供物,面佛而跪。飞天戴冠饰或梳云髻,璎珞、臂剑、手镯俱全,上身袒露,下着长裙,屈体裸足,两两成对,或立或倒,双手或托盘,或持莲枝,作空中飞舞状,天衣飘曳,祥云缭绕,姿态优美,分外妖娆。灵塔为方形十三级密檐式,南、西、北面塔身刻释尊坐像,螺髻,披袈裟结说法印,跏跌坐在莲座上。东面南侧塔身刻湟槃像,释尊头枕右手,侧卧于“七宝”床上,床后有两棵婆罗树,北侧塔身刻维摩大士,扎巾戴帽,身着袍服,侧身坐在床上。灵塔内侧碑身刻写塔名,从南往西依次是:净饭王宫生处塔,菩提树下成佛塔、鹿野苑中法轮塔、给孤独园名称塔、曲女城边宝阶塔、耆阇崛山般若塔、庵罗卫林维摩塔、娑罗林中圆寂塔。八大灵塔塔铭概括记述了佛祖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

三、朝阳北塔辽代砖雕所反映的佛教思想内涵

朝阳北塔须弥座和塔身砖雕图像,共同构成一套完整的佛塔雕刻内容,在佛教教义中起着特殊的含义,将佛教思想表达的淋漓尽致,起着宣传教义、开导众生的目的。须弥座刻有象征房屋建筑的梁、柱、窗,配有伎乐、禽兽、花草、佛教法器等各种图案,都是经过精心布局和巧妙安排的,是人们理想中的极乐世界的写照,反映了一定的佛教思想内涵和源于当时社会生活而超凡脱俗的佛教精神境世界。须弥座束腰处的伎乐人物,有舞伎和乐工组成,宛如一支乐队,舞者手系彩带,翩翩起舞,十分优美,乐工或吹、或弹、或敲、或打,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以现实生活的方式展现人们幻想中的歌舞升平的佛国极乐世界,佛教传入东土以后,其音乐风靡天下,佛教音乐特有的韵味很吻合人们宗教膜拜和祈求幸福的心理。音乐成为佛教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介手段。塔身如同殿堂内室,主要雕刻、供奉佛菩萨诸像,四面砖雕依次是金刚界五佛及五佛宝座的象、马、孔雀和迦楼罗(金翅鸟)图样,东方阿閦佛、代表大圆镜智;南方宝生佛、代表平等性智;西方阿弥陀佛、代表妙观察智;北方不空成就佛,代表成所作智;塔内雕主尊中央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代表法界体性智。整个图像便是五佛坛城。八大灵塔代表的应是密宗胎藏界八大院之八方如来,再配以诸佛胁侍等,便构成密宗特有的曼荼罗,又称坛或坛场,是密宗特有的仪轨。是为了宣扬和适应修习身、口、意“三密相应”的密宗佛法而设置的。

四、朝阳北塔砖雕反映出辽代契丹族乐舞文化相当发达

在朝阳北塔砖雕中可以辨识的乐器有杖鼓、兆鼓、方响、拍板、碎子、排箫、横笛、笙、琵琶、曲颈琵琶、筚博等。这些乐器中既有大乐乐器,又有散乐乐器。可以按音乐要求组合,演奏辽代的国乐、雅乐、大乐、燕乐、散乐、饶歌、横吹乐等。

辽朝建立以后,契丹族在民族乐舞的基础上,继承了唐的音乐文化传统,吸收了后晋汉族乐舞体系和西域乐舞文化,创造了契丹民族乐舞,有国乐、雅乐、大乐、燕乐、散樂、饶歌、横吹乐等。《辽史·乐志》记载:“辽有国乐,犹先王之风。”所谓“先王之风”,是指契丹族流传下来的乐舞之风习,国乐主要在民间流行,雅乐用于宫廷庞大的册封仪式,大乐、燕乐规模较小,一般用于宫廷宴请宾客,皇帝、皇后生辰朝贺仪式等,散乐是一种民间乐舞形式,无固定程式,非常灵活,体现契丹民族特色更充分。除乐舞外还有杂剧、手伎、角抵、马戏等。

朝阳北塔砖雕还发现了辽代舞伎的形象。须弥座北面假门两侧所雕飞天,头朝下,上身袒露,腰系裙带,头梳发髻,饰璎珞,戴臂剑,手托供物,飞舞于空中。坐佛和灵塔上端两侧各有一飞天,飞天戴冠饰或梳云髻,璎珞、臂剑、手镯俱全,上身袒露,下着长裙,屈体裸足,两两成对,或立或倒,双手或托盘,或持莲枝,作空中飞舞状,天衣飘曳,祥云缭绕,姿态优美,分外妖娆。束腰处的舞技乐工,或吹、或打、或弹、或拉,千姿百态,惟妙惟肖,反映出了契丹民族乐舞文化的丰富多彩和契丹民族文化的特色。

五、朝阳北塔辽代砖雕的艺术特色

辽代密檐砖塔中,方形、六角形的少见,大部分为八角形。在平面台基上建须弥座,座上置仿木砖雕斗拱、平座,再上砖雕仰莲承托塔身,塔身砖雕各式组装佛、菩萨、飞天、供养人物形象以及佛教故事、花纹边饰、仿木构门窗等,塔身上部以砖雕仿木斗拱支撑多层密檐,塔顶以塔刹作结束,雕塑艺术与土木建筑紧密结合,成为塔的建筑不可分割部分。而朝阳北塔却是辽塔中的特例,为方形十三层密檐式砖塔,形制上承袭了唐——五代的风格,塔身、须弥座上砖雕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上,一方面承袭了唐代造像典雅端庄的遗风,吸取了佛教文化的表现技法,同时又融入了契丹和北方地区传统的审美情趣,因而在整体风格上体现出多元化融合的特点,展现出辽代砖雕的独特的文化艺术风貌,使辽代的砖雕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塔身四方佛造像俩肩宽厚,身躯饱满,上半身偏长,给人以凛凛堂堂,伟岸端庄之感,保留着唐造像浓厚的遗风。须弥座假门所雕的力士金刚,头戴冠饰,足穿高靴,宽袍广袖,腰间衣带于胸前飘拂,具有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骑士特有的豪迈风度。腰间勒系巾带,用在驰骋时壮力御风,驻歇时拂坐拭面,也是北方游民族至今保持的典型装束。

朝阳北塔砖雕图像布局特别讲究突出中心、左右对称、平均分配、组合排列的方式。如塔身图像,皆以佛为中心(主尊),在面积上站主导地位,使崇佛的思想得以明确彰显,两侧依次对称布置胁侍、灵塔等,飞天居上作空中飞舞状。胁侍菩萨侧身朝向主佛,飞天身体姿态和飘带流云也明显的指向中央的主要佛像,更加让佛显得威严崇高,备受尊重。须弥座之壸门及化生童子、伎乐、异兽、莲盆等各类雕饰,每面都成组成列,四面组合成一个个完整的画面,反映一个主题思想,布局严谨,和谐有序。

六、朝阳北塔砖雕体现了辽代砖雕艺术的最高水准

凡雕刻用砖,都选用特制的质地细密而坚实的青砖,一般是先烧制后雕刻,有的小型图像先在砖坯上雕刻或亚膜成型,再入窑烧制。

朝阳北塔砖雕须弥座束腰面积较小,呈横长条形,雕饰采用立砌单砖式,一砖或两块以上连砖构成一个完整图像。图像底面基本在同一平面上,使图像内容层次丰富,上下重迭,纵横交错,有很强的空间感和立体感。再在图像表面施以彩绘,令人感到各种人神造像和花草、鸟兽图案更加生动自然,惟妙惟肖。

塔身图像形体高大,而且凸出砌体表面,因而采用多层平砖叠砌而成的巨型组合砖雕形式。其程序是先选好特制的砖,经过打磨、拼对,再按设计图样精雕细刻,雕好后镶砌到塔身上预留的凹槽内,最后修整、施色。这种巨型组合砖雕形式是辽人在继承、总结前代雕刻技艺基础上的一次创新,开创了大型砖雕艺术的新纪元。

朝阳北塔的辽代砖雕将中原绘画效果的砖雕与辽代东北地区深厚、粗犷的石刻艺术风格兼收并蓄,创造了自己独具一格的砖雕艺术表现手法,代表了辽代当时砖雕艺术的最高水准。

七、朝阳北塔辽代砖雕艺术发展的历史背景

砖雕,是在特制的质地细密的土转上雕刻物象或花纹的工艺,是古建筑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主要用于装饰塔寺、墓室、房屋等建筑的构建件和墙面。

中国的砖雕是由东周瓦当、空心砖和汉代画像砖发展而来的,可以说中国的砖雕艺术几乎是与砖的制造和使用同时诞生的,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汉代的画像砖要装饰在墓葬和祠堂里,采用介于绘画与雕刻之间的线雕与平刻技法,所表现的内容与题材已经相当丰富。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特别是从北魏时期,开始用砖雕建造佛塔,受前代画像砖艺术的影响,佛寺、塔幢也使用砖雕艺术来为佛教思想内容服务。到了唐代,随着文化艺术的高速发展和砖塔建造技术的完善以及砖雕艺术的不断创新,塔上开始出现精美华丽的砖雕图案,但并不普遍,绝大多数的塔身和须弥座部位仍平素无雕饰。到了宋辽时期,崛起于北方的辽王朝,自上而下笃信佛教,广修庙宇,辽代的五京寺院林立,经幢塔寺遍布境内。在契丹贵族统治的二百年间,由于宗教宣传的需要和装潢艺术表现手法的创新,又接受前代墓葬建造中已有的画像砖的技艺传统,便产生了中国特有的佛教艺术形式——砖塔的雕刻艺术,即将精美繁缛的砖雕图像与宏伟壮丽的宝塔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浑然一体,成为中国古代建筑林苑中的一曲绝唱,佛塔砖雕艺术亦发展到顶峰,金、元、明、清各代佛教建筑装饰,无不受到辽塔艺术的深刻影响。

朝阳地区辽属中京大定府,置霸州。兴宗重熙十年(一〇四一年)升兴中府,统辖黔、安德二州四县,曾是辽王朝统治的中心地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统治者的极力提倡,长期稳定的政治局面和发达的寺院经济,都为发展佛教,兴建大量塔寺提供了充足的政治、经济基础。而各地建造的众多砖结构密檐式佛塔,给砖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另外,在辽王朝“学唐比宋”的开放政策驱使下,辽统治者以战争掠夺和招募聘用等手段,将中原地区许多“有技艺者置之帐下”,视作“珊瑚之宝”(《辽史·卷一百一十六》),让他们从事各项生产活动,挑选有各种生产技术、经验及其他技艺的奴隶,各以其专长供驱使的专业技术奴隶队伍,其中也不乏有卓技巧思的“造塔匠”和雕塑艺人。这些都促进了辽塔的丰富多彩和辽代砖雕艺术的高度发展。

结语

朝阳北塔辽代砖雕,凝结了辽代历史的瞬间,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审美的愉悦,更承载了多方面的历史信息,这些信息正期待着历史学、建筑学、艺术学、民俗学多方面的专家来认真解读。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

[2]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朝阳市北塔博物馆编:《朝阳北塔考古发掘与维修工程报告》文物出版社,2007年。

[3]《辽史》,中华书局,1974年。

[4]杨增文、肖景林:《朝阳佛教的佛舍利崇奉和朝阳辽代北塔》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

[5]刘敦桢,《刘敦桢文集》(四),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年。

猜你喜欢

辽代思想内涵砖雕
流落民间皇家匠户砖雕情缘
山西古代建筑的砖雕艺术
流落民间的皇家砖雕匠户
传统砖雕的装饰艺术及其传承发展研究
壁画“刘三取钱”漫谈兼论辽代戏剧题材
中国古代琥珀艺术
中国传统武术思想内涵及其对现代武术发展的启示
淡化教育痕迹,强化隐性教育
论影片《铁皮鼓》对原作思想艺术价值的保留
MBTI人格类型量表的发展应用及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