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地光明是养生的最上招
2014-10-21高增栓
高增栓
摘 要:从六个方面论述了养心在养生中的重要性,重点阐述了心地光明的养生境界,要言不烦,直指精要,对养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心灵;心地光明;养生
《阳明年谱》记载,十一月乙卯,先生卒于南安。是月廿五日,逾梅岭至南安。登舟时,南安推官门人周积来见。先生起坐,咳喘不已。徐言曰:“近来进学如何?”积以政对。遂问道体无恙。先生曰:“病势危亟,所未死者,元气耳。”积退而迎医诊药。廿八日晚泊,问:“何地?”侍者曰:“青龙铺。”明日,先生召集入。久之,开目视曰:“吾去矣!”积泣下,问“何遗言?”先生微哂曰:“此心光明,亦复何言?”顷之,瞑目而逝,二十九日辰时也。
以上史料记载了明代传奇大儒王阳明临终时的情景,最精彩的是门人问王阳明留下什么话,王阳明微笑着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我的心里一片光明,没有什么可说的)”说罢就瞑目去世了。
心地光明的王阳明临终时宁静洒脱,可谓大善终大自在,实现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生命境界。
古代养生学认为,上士养心,中士养气,下士养身。从养生学角度来说,心地是养生的关键,从心地上养生,可谓直履枢机,登堂入室。
一、清心
古人说,修身以清心为要。西人说,清心的人有福了。
清心的秘诀是寡欲,孟子说:“养身莫善于养心,养心莫善于寡欲······少嗜欲为贵,服药十朝,不如独宿一宵,节食以去病,寡欲以延年。”“操者存舍者亡。”唐代诗人白居易说:“自静其心延寿命,无求于物长精神。”
《内经》云:“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二、净心
人的不幸有千万种,而幸福康宁的人只有一种:心境禅净、爱心无垢的人。
《内经》上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要静心:放下心中杂念,避免心浮气躁,做到清静、宁静、空静,从而安详、淡定、清凉。要敬心:应慈悲礼敬一切,谦光可掬,喜悦安乐。要净心:干净的内心,是一个澄澈和透明的世界,无染无垢无尘,“一片冰心在玉壶。”
三、正心
修身先正心。正心就是忠信孝悌礼义廉耻,就是仁义道德之心,“仁者寿。”阳明心学认为,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万物即我,我即万物。正心则正身,正心则正气,正心则一切皆正。如此养生者则具足正气、阳气、浩然正气、喜气、祥气和太和之气。养生家吕洞宾有两首诗专说此理:天涯海角人求我,行到天涯不见人。忠孝义慈行方便,不需求我自然真;不负春光不负人,不欺神道不欺贫,省人问我修行法,只种心田养此身。
四、洗心
古语云:“物洗则洁,心洗则清。”心灵受到世间种种污染,如物欲、色欲、私欲、杂念等,难免蒙尘含垢,影响心灵的明净,古人有澡雪精神和洗心的说法,《庄子·知北游》:“汝齐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禮记·儒行》有言曰:“澡身而浴德。《易·系辞上》:“圣人以此洗心。”即除去恶念或杂念,提高心灵的洁净度,不但提升心灵境界,更可健身养生,是最上等的养生术。
历代古圣先贤和养生家都重视洗心,如北宋易学家、哲学家邵雍有《洗心吟》一诗:人多求洗身,殊不求洗心。洗身去尘垢,洗心去邪淫。尘垢用水洗,邪淫非能淋。必欲去心垢,须弹无弦琴。唐代神秀大师的名偈: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洗心的方法多种,如赏乐、静坐、读书、茶道、禅修等,运用之境,存乎一心。洗心如镜,身心俱净,澄澈碧透,明心见性。
宋代茶陵郁禅师有一首关于心地的禅诗: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
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此诗偈就是说,每个人身上都有一颗属于自己的明珠,就是自己的心灵,但却被贪嗔痴等私心杂念无明烦恼如灰尘一般遮住了光明,只有把这些灰尘擦掉了,明珠(心性、心地)才能放出夺目的光芒。
编辑 杨兆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