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的解放碑
2014-10-21文林
文林,当代诗人、小说家、画家、编剧。著有随笔集《寻找张爱玲的上海》、长篇小说《灿烂》和电视剧本《玫瑰花儿红》等作品。
“进城逛解放碑”是上个世纪重庆人常说的一句口头禅。那时,渝中半岛还叫做市中区。居住在市中区的人常称自己是住在“城头”,而将包括沙坪坝、观音桥和杨家坪在内的其它区域归为郊区。当然,这种划分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当时除了市中区没有与农村相连外,其它区都能在各个季节看到大片长势喜人的农作物。
解放碑是中国唯一一座纪念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的国家纪念碑,修建于1947年,碑高27.5米,位于民权路、民族路和邹容路的交汇处。由于解放碑周边一直是重庆最繁华的所在,久而久之,“解放碑”也就成了该地区的代名词。
上世纪80年代重庆人逛解放碑大致有三种目的:一是购物,二是看热闹,三是打望。关于“打望”,是重庆人对饱眼福的又一说法,当然指向性也更明确,“打望”一般用于男性看美女或女性看帅哥。解放碑作为重庆商业最发达的地方,靓女帅哥自然很多,尤其是周末和礼拜天。无论是在拥挤的人流,还是在重百、群林等购物场所,打望者的期盼都不会落空,甚至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我曾经听一位美院的同学说,他在三八商店门前站着喝瓶汽水的工夫,就碰见了主演《红牡丹》的姜黎黎和出演《小花》的刘晓庆两大明星美女。
我打望的地方一般是新华书店,因为那里不仅有我喜欢的书籍,还有来自各大院校的美女校花。通常我会看一章节的书然后打望一圈,如果遇到特别养眼的,就会假借查找书籍向她靠拢,并伺机跟对方搭讪。但我必须承认,这种成功的几率几乎为零,因为那时的美女校花大都很矜持,特別是对像我这种留着一头长发的艺术青年,往往从一开始就保持着她们认为安全的距离。不过也有例外,那就是我的大学女友珠珠。
珠珠就读于川外英语系,长得很像当时热播的日本电视剧《排球女将》中的小鹿纯子。珠珠那天到书店纯属是为了躲雨,她心不在焉地翻着一本欧美诗人的诗集,不想却给了我可乘之机。我至今为那天的表现感到惊讶,因为在此之前我还从未尝试过。我记得那时只瞟了一眼她手里的诗集,就麻起胆子跟她搭讪了起来。我的大概意思是说自己也是个诗歌爱好者,想与她讨论一些与诗歌有关的话题。后来我就谈开了,待到雨停后我还主动邀请珠珠去了会仙楼斜对面的心心咖啡馆。在传说是当年孔二小姐坐过的位子上,珠珠第一次对我露出了笑容。珠珠说她很少来解放碑,也不懂诗,刚才在书店里完全是在听我上课。我有些不好意思,红着脸承认谈诗是假,想认识她才是真。珠珠在我念大三时去了法国,2000年在成都见过一面,那时她已经做起了茶叶生意,并且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
我不知道1980年代的解放碑成全了多少人的梦想,但那些有着美好记忆的往事却是令人难忘的。比如在“小洞天”与一桌素不相识的人坐在一块儿烫一锅;再比如到夫子池看吴冠中、苏葆桢的画展;或者等到夜幕降临,买上几个卤鸭脚板,去国泰影院看一场《魂断蓝桥》…… 前些日子,我的朋友野夫写了一部小说《1980年代的爱情》,尽管那是说发生在一个偏僻山村的爱情故事,但我以为,中国1980年代的爱情都有着一个很突出的特征,那就是离不开文艺。就像1980年代的重庆解放碑,离不开那些浪漫的少男靓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