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14-10-21雷晓斌

继续教育研究 2014年5期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践

雷晓斌

摘要:文章以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出发,深入研究了校企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从校企合作的角度阐述“3+1”人才培养模式,认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学院发展的必然性选择,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践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5-122-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C-2020年)》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近年来,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却不断攀升;但高校由于收到招生、就业、观念等方面的原因,人才培养的质量跟不上市场的需求。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这成为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新的矛盾。目前,解决这一矛盾的最佳途径是校企合作,也就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双方联合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以下简称“学院”)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坚持走校地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

一、创新“3+1”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自成立以来,围绕办学定位问题进行了不断的探索。2006年,“银厂沟会议”初步确定了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不断实践和总结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素质的“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学院围绕“3+1”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三次全面修订,经历了最初照搬“母体”学校到逐渐符合自身定位,再到能够初步凸显自身特色的发展过程。构建了“平台+模块”的课程内容体系,校内培养与校企合作培养并重,突出了“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将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人才培养的始终,体现了“适用、实用、会用、好用”的特点。

二、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

(一)“3+1”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与开放的不断深入,学院针对“三本二专”的现实生源,立足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角色定位,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多年研究、实践、总结与完善,建立起了符合学院实际的“3+1”人才培养模式。其中,“3”指学生在前三学年以校内教育为主,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达到本科层次的基本要求。同时“精选”基础理论体现“适用”,“优化”专业知识体现“实用”。“1”指学生在第四学年以企事业单位或行业实践为主,结合各种培训、职业取证等。通过专业(顶岗)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以及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促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育人”使学生达到知识“会用”,使企业感到人才“好用”。

(二)工学结合模式

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部分集中实践性课程,并让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实行“课堂讲授一校内集中实训一企业生产实践”教学过程,使学生能力培养不间断,这种模式主要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在完成某门课程的理论学习后,设置相应的集中实践环节课程,实行校内和企业(校外)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的课程学习的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

(三)“订单式培养”和“企业全方位参与”模式

学院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邀请企业参与学院的专业设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派人参与课堂教授等。学院和企业共同承担主要教学环节,企业承诺接收合格毕业生就业。

三、校企合作的实践应用

(一)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找准学院定位

经过和众多的企深度合作,同时针对“三本二专”的现实生源,最终确定了积极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方面,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尤其是为中小企业和基层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定位。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各专业还细化了培养目标描述,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了抓手。

(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固化并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1.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从生源实际出发,在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下优化和构建课程体系。理论课程体系由2个平台和5个课程模块构成。基础理论知识经过“精选”达到“适用”;专业理论知识经过“优化”选取或组合达到“实用”。将“重实践、强能力”贯穿人才培养的始终,体现“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特征。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经过“强化”达到“会用、好用”,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由3个模块构成,即通用实践能力模块、专业实践能力模块、综合实践能力模块。

2.形成“三个课堂”联动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强化实践能力培养。不断探索和完善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将“重实践、强能力”贯穿人才培养的始终,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把实践教学内容贯穿于“三个课堂”之中,形成“三个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将职业技能取证和学科竞赛的内容融入实践教学内容之中,使能力培养四年不间断。

3.实施“校地企”合作办学,拓宽人才培养途径,丰富“1”的内涵。采取“让学生走出去,把企业请进来”的方式,本着“互利共赢”、“良性互动”的原则,实施合作办学。

通过多种途径与企业深度合作,让企业真正参与到教学建设与改革之中,促进企业与学生之间的直接了解,让学院的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解决企业实用人才的供求矛盾。例如:聘请“企业高管”走进课堂;企业提供真实产品,为学院课程改革提供条件;企业为学院培训教师队伍;学院为企业培训管理干部;成立中小企业研究所,为企业发展服务等。学生深入企业从事营销策划、产品推广、企业管理、生产经营、技术开发等工作,实现“学生走出去”。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并为企业提供策划、经营等服务。例如:为湘鄂情股份有限公司一次性培养急需人才54名;与思科网络公司签订校企联合培养协议,成立了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思科网络技术学院,联合培养专门人才;与上海贝电企业深度合作,由企业派工程师到学院进行教学,共同为企业培养人才。

4.设置学生实践创新学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对学生进行的科研活动、学科竞赛、行业证书、课外实验、社会实践等活动中取得的成果给予学分奖励,并在学生学籍档案中以“实践与创新”为课程名和对应的学分数记载。

四、校企合作的前景

(一)满足人才培养的多样化需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产业结构现代化转型;同時,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受教育的层次、对象也越来越大。这都需要一支能从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开发研究、产品和工艺设计、生产和经营、销售与营销到操作技能熟练的劳动者的多层次、多类别、多规格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满足这样的人才培养,必须走校企合作的道路。

(二)完善机制,实现校企“双赢”

校企合作是双方的主动行为,但由于目前多数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影响校企合作的成果。因此,从国家层面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形成稳定的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真正把人才培养作为企业长远利益的一部分。同时,校方也要积极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动态行业需求和就业调研体系,结合专业特点对调研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定期得出适合本专业特点的调研报告并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探索具有特色和风格的教育教学发展方向,实现企业和学校双赢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张艳.独立学院:把好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校企合作道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

[2]张伟贤.关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的思考和建议[J].教育与职业,2011(9).

[3]罗本琦.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几个基本问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

[4]罗省贤.对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7(1).

[5]潘懋元.规模、速度、质量、特色——中国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若干问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

猜你喜欢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践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