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的自我发展与超越

2014-10-21尹金萍王晓东

继续教育研究 2014年5期
关键词:终身教育

尹金萍 王晓东

摘要:人作为一种自为的存在,具有未完成性和超越性特点。人在不断超越生物性本能,探寻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过程中,不断扬弃自身,表现出生命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终身教育使人的本质在完整生命历程的持续性学习中彰显和展开。生存论视野中的终身教育使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和潜能性得以发挥,给人不断发展和完善自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成为人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种自觉生存状态。

关键词:生存论;终身教育;未完成性;超越性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5-098-02

一、生存论视域中人的未完成性与超越性

当代哲学发展最主要的一个理论特质就是生存论转向。生存论以人的在世生存为出发点,以关切人自身的历史性存在为哲学旨趣。这一哲学主题的转换,凸显了当代哲学的价值取向,复归了人本真性的存在状态。哲学关注的焦点不再是超验的、实体性的、抽象的存在,而是转向感性的、历史性的、实践的、具体的人的生存状态。哲学的目光从追寻普遍的规律转向人类自身生存的状态。生存论对于人存在的关注不再停留于一般生命的存活状态,而是更加关注提升人生命的质量和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对于人存在状态的追问,对于人存在意义和价值的追问是生存研究的核心问题。人的存在,从其生物性质角度来看,是一种未完成的存在。“动物在天性上比人更完善,它一出自然之手就达到了完成,只需要使自然早已为它提供的东西现实化。人的非特定化是一种不完善,可以说,自然把尚未完成的人放到世界之中;它没有对人作最后的限定,在一定程度上给他留下了未确定性”。其他生命物是实存性的、给定的、被规划好的存在,而人的存在正如海德格尔所言说的:“此在永远不可能从存在论上把捉为某种现成存在者族类的一员和样本。”

人的存在不是现成的而是不断生成的,并且不会最终完成于某一确定的状态,而总是面向未来的、可能的、开放的状态。人的存在一旦固定下来,它就会失去生命的活力和张力。人区分于其他生物物种的最主要区别就在于人思维的反思性特点,人能够通过对自身存在状态的反思展现出自我的超越性特点。人不满足于本能的生物性生命,必须超越物种界限,不断追求自身的发展和完善。

人的这种未完成性特征,就要求人不断超越生命的生物性本能特征。人的超越性体现在对与自身存在相关联的意义和价值的追寻上。“人的存在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存在,他总是牵涉到意义。人甚至在尚未意识到意义之前就同意义有牵连。他可能创造意义,也可能破坏意义,但他不能脫离意义而生存。人的存在要么获得意义,要么叛离意义,对意义的关注,即全部创造性活动的目的,不是自我输入的,它是人的存在的必然性”。

人在探寻存在意义的过程中得以存在,得以不断扬弃自身,不被自然界赋予的本能所束缚,表现出对于生命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正因为如此,张曙光认为,从根本上说,“生存”不是一个描述性概念,而是一个力求把握人的生存真谛的反省或反思性概念。据此,我们可以说人的存在不仅仅是有生命地存活着,更重要的是,在追寻价值的途中不断超越自身地生成着。人作为一种历史性、敞开的未完成的存在,只有在不断追求存在的完满状态中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终身教育彰显人生存的本质

“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成人,他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正是哲学上这种对于存在的生存论理解,对于人、价值和教育之间关联的理解构成了终身教育的生存论基础。

建立在生存论视野中的终身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本质差别就是对于人的理解上。传统的教育理念把接受教育,把继续学习当作工具,把人当作从事社会生产的工具和机器,经过持续性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成为与人自身价值需求相背离的存在。这种对于教育的理解通常是局限在笛卡儿开创的认识论层面,把接受教育看作主体面向的一个客体,在主客二元对立的状态下,教育被客观化、实体化或者概念化。这种对待教育的方式更侧重于其工具效益,最终导致价值与主体人的存在无法达到同一。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给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它不是把人作为经济的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的”。效益或者工具性只是构成教育价值的外在因素,教育更实质性的内涵在于对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罩言之,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通过教育使具有天资的人,自己选择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根”。只有把人理解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教育的核心,把接受教育理解为人存在状态的展开,才能真正理解教育的真正内涵所在。

终身教育理念就是不仅仅停留于对教育外部价值的诉求,“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给经济界提供人才:它不是把人作为经济的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的”。终身教育是从对于人自身生命价值实现的欲求角度理解教育。教育开始转向人的价值、人的内在的发展。生存论视野中的终身教育是人对自己生存状态的一种自觉的体现,在学习和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超越本己,最终实现自身的不断完善。终身教育理念的转换就是人类提高关注生存程度的一种体现。

“人是一个未完成的动物,并且只有通过经常地学习,才能完善他自己。如果确实如此,那么教育要终生进行,要在所有现存的情况和环境中进行。这样,教育就会体现它的真正本性,即完整的和终身的教育”。

终身教育所倡导的宗旨是以学习启迪人,超越于仅仅作为工具式传播的教育,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达到对于人生命的全面理解、诠释、观照和展开。从襁褓到坟墓,人生命的全过程都是在持续不断的学习中度过,这是由人的未完成充分地打开个体的时间,体验生命的乐趣,在客观的时间限度内展开生命的质量,实现个体存在的价值之维,更加有尊严地生存于世。

三、生存论视野下终身教育的特点

终身教育必须立足于人价值的实现,这是终身学习的根本价值基础和价值取向。把终身教育的价值理解为“对于人的生存状态的彰显和展开,对于人的生存价值的体现”。在这一生存论视野下,终身教育呈现出与传统的教育理念不同的特点。

1.凸显个体生存的独特性特征。终身教育突破了传统教育对于学习和教育时间的限制,将不断学习与完善自身的教育贯穿于人生命的整体过程中。这样就使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发展阶段都能够根据自身发展的规律,发挥个人不同的潜能优势,展示个体的独特性,满足个体自身意志和存在的独特需求。人具有超越性地追求生命意义和价值的存在,永远不会满足于当下的存在状态,如果局限于传统的学校教育形式和时间的限制,就不能满足人对于有限生命超越的本质需求。从这个意义来说,终身教育是对人本质的不断展开过程,是对个体主体性特征不断确证的过程。

2.生存论视野中的终身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呈现出教育形式的多样化特征。终身教育突破传统齐一化的学校教育方式,在承认个体多样性的基础上,提供多样的教育形式。有效地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整合起来,整合的目的是在每个人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生存境域都能够为其提供发挥个人潜能的机会。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决定教育内容的丰富性,不同形式的教育蕴含了人类生存领域中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知识,在持续性多样化的学习中实现了二者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教育培养方式途径的拓展,改变了传统的以学业成绩为标准的教育评价方式,多元化的评价激发了人独特的潜在能力,增强了人不断自我完善的信心,实现了在教育过程中人的存在状态与自身价值实现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德]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200.

[2][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映嘉,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0.

[3][关]赫舍尔.人是谁[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46.

[4]张曙光.生存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9.

[5][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96,180.

[6][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0.

[7][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猜你喜欢

终身教育
关于高校教师对终身教育认可度的研究报告
上海市教委发布2020年上海市终身教育工作要点
我国终身教育立法取向研究
地方终身教育立法的思考
人生哲学视野下的终身教育价值探析
我国终身教育立法的特点、偏差与改进
台湾地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政策脉络、发展路径与启示
两岸终身教育法律比较研究
韩国全国终身教育振兴院的主要职能与实践项目
我国终身教育的国家政策与地方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