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人文
2014-10-21
脑的阅读
作者:[法]迪昂
译者:周加仙
出版:中信出版社
人类是怎样学会阅读的?
何帆
其实,人类的大脑最初真的不是用来阅读的。法国神经科学家迪昂在《脑的阅读:破解人类阅读之谜》一书中认为,文字的出现不到5000年,而人类的进化则有200多万年。从进化的过程来看,人类还没有充足的时间形成专门用来阅读的“工具”。人们之所以能够阅读,乃是借用了已经存在的部分神经回路,他将这一理论称为“神经元再利用”(neuronal recycling)假说。
尽管猿猴不会读书,但猴脑和人脑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猿猴的神经元已经能够对看到的物体进行抽象。一只狮子,走过来,走过去,转身、倒退、起立、卧倒,在猴子看来,仍然还是同样的一只狮子。在猴子的大脑中,已经存在一些专门用于识别物体形状的神经元,你也可以将之视为猴脑中的“字母表”。复杂的物体可以借助其轮廓结构加以简化。猴子看到“T”“Y”或“O”这些表示物体轮廓的字母也会有反应,或许,这就是字母的最初起源?从文字的演变来看,最早出现的是象形文字,随后出现了拼音文字。拼音大大简化了文字的复杂程度,就像中文这种不使用拼音的文字,也在不断地简化。目前,大约只有2%的汉字还保存有可识别的象形文字特征。
观察各种不同的文字,尽管从外表来看千差万别,但内在的规律却非常一致。所有的文字都是白纸黑字,这是为了给视网膜提供高度集中的最优刺激源,使得大脑能够专注地处理读书看到的视觉信息。所有的文字都是由最小的单位组合而成。英文中由字母到音节,由音节到单词和句子,而汉字亦有不同的偏旁部首,每一个偏旁部首又可以拆成不同的笔画。在地球上任何一個角落,人们都倾向于选择在周围环境中经常出现的形状,来表示他们的文字。这说明,尽管人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人脑具有高度的可塑性,但仍然无法完全克服先天的限制,只有能够适应大脑结构的知识才能更好地被吸收。
传统观念认为,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对信息的吸收和加工仿佛工厂里的流水线。你把每一个字读进去,理解它的含义,然后再理解下一个字的含义,最后到总装车间,把这些不同的字词的含义整合起来,弄明白全文的意思。事实上,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大脑的运作机制更加忙碌而混乱,因此也更激动人心。
当你读书的时候,你并没有把每一个字都读进去。我们的视觉系统天生存在着缺陷,只有眼睛中央的一块被称为中央凹的区域才能看清小小的铅字。因为需要用中央凹去看文字,在阅读的时候,我们的目光是不断跳跃的,这被称为“眼跳”(saccade)。我们认为看到的一页书中的文字都是清晰的,其实你只是挑着看了其中的一部分。你真正读到的单词可能只有全文的20%,但这20%的信息足以欺骗你,让你认为自己完全理解了《史记》或《圣经》的含义。
然后,会不由自主地把文字转化为读音,如果一种语言的拼读难度很大,对阅读的障碍也就很大。这也是为什么意大利的孩子小学低年级就能读书,英国的孩子得再晚一些,而中国的孩子有很多要到了小学高年级甚至初中才能自如地读书。在提取读音的同时,我们也在提取词义,这是两条不同的加工通道,而阅读正是依赖于这两条通道之间的密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