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向西部倾斜新思考
2014-10-21宋亮
宋亮
教育资源向西部倾斜、向农村倾斜,已经成为全社会的一个共识。《教育》杂志记者采访了解到,尽管人们普遍认识到教育资源向西部倾斜的重要性,但对资源该怎样向西部、农村地区倾斜,缺乏科学、系统的认识,就连这一认识本身,也缺乏系统的调研数据和科学论证的支持。
两会再次传出声音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于教育着墨很多,尤其是扶持农村教育的决心很大,确保让每个孩子都有成长的机会。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成为祖国的栋梁……”
3月20日上午,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第一完小校长蒙兰凤在该校五年级的主题班会上,向学生们宣讲全国两会精神。从北京回来之后,她多次在不同场合,结合工作实际,向学校师生传达两会精神。“继续加大教育资源向中西部和农村倾斜”“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加强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政府工作报告中一系列关于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公平发展的语句,令这个生活在武陵山贫困地区的侗族教师深受鼓舞。
蒙兰凤介绍说:“农村义务教育历来是我们教育工作的重点,但也是薄弱环节。通道县的农村义务教育长期投入不足,发展总体水平依然不高。一些村小的办学条件仍处于低水平状态,经费投入难以保障正常运转。有的村小至今仍没有厕所,没有围墙,操场也没有硬化,办学条件十分简陋;有些村小则长年请代课教师,或是靠支教队伍维持运转,教育教学质量普遍较低。” 她表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和“短板”在农村。农村义务教育水平提高了,教育公平才能真正实现。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将继续加大教育资源向中西部和农村倾斜。李克强提出,教育资源向中西部和农村倾斜的方式主要有两点: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使更多农家子弟有升学机会。3月8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两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高考招生继续向中西部倾斜。现在已经在倾斜了,今年还要继续增加。”
到西部建名校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贫困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再增10%”,在多数人赞扬的同时,一部分教育界人士也对此做了更深入的分析。
上海大学教授顾俊认为,在给予这种应急、救济性的优惠待遇的同时,应借国家向贫困地区学生实施倾斜政策的契机,加大教育资源均衡化的力度,通过增加对这些地区的教育投入,加快当地师资队伍的建设,在当地建设一流的大、中、小学校,吸引更多年轻教师,建立教育水平较高地区的教师进入薄弱地区带教或任教的制度。
顾俊分析,国家增加贫困地区学生进入重点大学的名额,是为了激励这些学生通过自身努力改变自己、家庭和地方的命运。但这是短期效应。国家提供的优惠,只能是救急不救穷。只有提升西部地区整体教育水准,才能让西部学生真正缩短与发达地区学生在学业成就上的距离。如此,不但这一批学生可以得利,还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让以后更多的学生可以在更加平等的条件下,通过竞争实现大学梦。更长远地说,因为基础改善了,进大学之后可以学得更好,毕业之后有更强的职场竞争力,从而可以更有把握地改变自己命运。这才是李克强总理对那些地区和那里的家庭及孩子的承诺之真正含义。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李春华的话,更为直接。他说:“掠夺优质生源的名校不值得尊重。”在李春华看来,政府应该传播并力行的一个价值观是:建立在掠夺优质生源和资源基础上的名校,不是一所值得尊敬的学校。目前一些名校对农村和西部地区的教育资源倾斜,恰恰是建立在掠夺这些地区优质生源的基础上。李春华认为,应该加大对贫困落后地区的教育投入,在这些地方多建立优质的中小学和重点高校,而不是把这些地方的优质生源统统招到发达地区去。这些被名校招走的学生,有多少会回来建设家乡?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将越来越严重。
这些教育界人士认为,增加西部学生进入名校的比例,是短期行为。真正提升西部教育的方法,只有加大投入,在西部建立一流大学这一个途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西部建设好大学,才是为西部着想;大量掠夺西部人才,是恶化西部教育环境的反向行为。之所以政策决策会出现这种只看短期指标的现象,是因为没有针对西部、乃至全国的教育资源分布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研的决策是乱决策。
调查研究是制定政策前提
有专家认为,由于两会没有专职议员。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在了解国内情况时,依靠的是来自各条战线的人大代表,因此,不需要依靠经过长期、系统调研的专题报告,也能了解基层情况。这也造成一个问题:来自一线的代表只能报告自己了解的情况,对全面情况缺乏了解,对其他地区情况的认知缺乏比较。因此,中国的教育决策迫切需要对全国的教育资源分布及其影响进行全面调研。
2013年9月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大连考察并看望师生,与基层教师座谈。在现场,曾参加援疆援藏支教、从事新疆班教学和从贵州、新疆等地来进修的教师争相发言,反映东西部教育差距太大的问题。总理在利用一切机会了解教育战线的实际问题。这显示了政府民主决策的努力。过去十几年来,教育资源不均衡一直是政府关注的重大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工作力度也越来越大。
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是世界上众多国家都曾经面临的共同问题。美国也曾经面临这一难题。由于美国议会议员都是专职议员,要了解教育方面的问题就必须依赖专题报告。1964年开始,美国詹姆斯·科尔曼教授带领一个研究小组收集了美国各地4000所学校60万学生的数据,进行了美国教育领域所做的最大规模调研。然后他们对大量调研材料进行了分析,到了1966年,科尔曼向国会递交了《关于教育机会平等》的报告。这就是美国社会学史和教育史上著名的《科尔曼报告》。人们知道,在此之前,黑人学生的文化教育水平较低,而且与白人差距越来越大。科尔曼和大多数人一样,都以为这种差距主要是学校的物质水平和条件造成的。而调查结果发现:黑人和其他弱勢少数民族后裔(拉丁裔和印地安人),比白人中产阶级缺乏改变和控制自己前途的自信。科尔曼把这种现象称为自我评估。这些处于弱势的学生,自我评估比较低。他们觉得环境过于强大,不可能通过教育改变他们的人生。他们觉得人生没有盼头,没有学习的动力,从而造成学习成绩差。这就是美国当时的教育状况。《科尔曼报告》出台后,对美国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66年后,美国教育政策开始向西部、南方落后地区倾斜,名校加大了对贫困学生的招生力度。在中国,教育政策也在明确对贫困学生扩招。
科尔曼教授在1982年又写出了第二部科尔曼报告。这部报告重点关注了学校对学生学习信心的作用。如果说前一步报告稍偏重于社会角度,第二部报告则更多地回归了教育系统。新的报告显示,私立学校学生比公立学校学生更有成就,其原因在于,全社会和学生自己都知道:私立学校花费更多,所以理应获得更多成就。学生由此对自己产生更多期待,学习更努力。这份报告破除了私立学校更好的迷信,使得公立学校的学生建立了更多自信。进入21世纪以来,以美国西部加州大学为代表的西部公立大学系统,其教育水平受到世界认可,不输于私立名校。美国大使馆的一位外交官则告诉《教育》旬刊记者,目前美国最好的两所中学是西部新墨西哥州的公立学校。
西部教育资源需要系统建设
中国西部教育需要系统性建设,首先需要系统性的调研。科尔曼报告在2005年后引起了中國教育界人士的重视。我国教育界内部逐渐响起了加大对西部教育投入的声音。发出这种呼声的教育人士往往会引用科尔曼报告的内容。与此同时,也会引用中国教育部自己的一份报告。
2003年,教育部发布了《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指出我国人力总量巨大但质量偏低,贫困地区和西部地区教育落后是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报告》显示,我国15岁以上国民受教育年限仅为7.85年,25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42年,两项平均仍不到初中二年级水平。与美国100年前的水平相仿,比韩国低近4年。高中文化程度人口比重偏低,成为我国人力资源素质提高的瓶颈。专家们对当时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仅为52.6%十分忧虑。尤其是中部地区一些人口大省的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多年徘徊在45%左右。近半数合格初中毕业生无法升学,就意味着他们将直接参与就业或在家待业,长此以往,我国将会积聚大批初中及以下受教育水平的劳动者。
专家们指出,城乡劳动力人口整体素质差异过大,不适应城市化进程的需求。乡村文盲率居高不下,对于提高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产业化以及城镇化建设都是不利因素。《报告》提出,教育发展的主攻方向应是高中阶段教育。这是突破我国高中教育劳动者比例偏低“瓶颈”的唯一途径。对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加强教育的适切性,是解决当地中等专业技术素质劳动者供不应求问题的有效途径。《报告》提出一个新概念——建立弱势补偿制度,即对社会低收入阶层、妇女和女童、残疾人、农村和边远地区人口的补偿制度。《报告》还提出,要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全免费。
至今11年过去了,这份报告的部分内容已经实现,如九年义务教育全免费。其他情况也已发生巨大变化。现状如何,需要新的调研来为制订政策提供依据。科尔曼的两份报告不断修正了美国的教育政策,中国的教育政策也需要不断修正。教育资源对西部倾斜,需要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执行。来自东部的优秀教师在到西部短暂支援后,多会发出帮助西部学生走出西部的呼声。但这种声音其实是片面的。只有全面调研,才能让决策者了解到西部人自己的呼声。这呼声虽然不大,但是很清晰:加大西部教育投入,在西部建设更多、更好的中小学,在我国西部建设像美国加州和新墨西哥州那样的一流公立学校系统,不但留住西部人才,还吸引东部人才来到西部,参与西部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