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校企合作模式课题研究

2014-10-21毛志强

山东工业技术 2014年24期
关键词:汽车运用与维修

摘 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已成为我国中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是我校的重点专业,通过对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研究,指出中职学校可以借助于企业的优势,来提高自己的办学条件和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从而在制定教学计划时,结合社会的实际需求,切实培养出高质量、高素质的汽车专业人才。

关键词: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校企合作;国内外研究

校企合作是中职学校与企业双方自愿寻求共同发展,谋求共同利益的一种组织形式,是校企协同育人,也是职中职学校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多元多途径办学模式的必由之路。要建立上升的、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关系,关键在于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利益互利双赢的合作局面。

1 进行校企合作模式研究的背景

河南省洛阳经济学校是一所1984年经省政府批准成立的省属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隶属于河南省供销合作总社;学校位于洛阳市,基础设施完善,教学设备先进,管理科学规范。学校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坚持“德育为先、技能为本、特色强校、内涵发展”的办学理念,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洛阳一所办学条件优越、办学思路清晰、师资力量雄厚、办学特色鲜明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13年被批准成为第三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品牌示范校,2014年批准成为河南省职业教育品牌示范院校建设计划第三批立项建设学校。2014年成为河南省中德汽车机电一体化项目之一的学校。

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新模式,是中职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随着学校和汽车维修行业的相关融合,工学交替、校企合作逐渐成为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校企合作,就是让学生在校所学内容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利用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校企合作不但可以提高技能,还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历练,发现自己需要学习什么样的知识,及早的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较早的学习一些职场关系。它是学校和企业双方相互融合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学模式。在目前高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的形势下,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积极倡导学校和企业的通力合作和融合。近年来,我们国家在政策、资金和制度保障方面对中职教育大力支持,中职学校飞速发展,校企合作也取得了跨越式进步和突破。劳动部公布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劳社部发【2007】10号)中指出,改革中职教育培养模式,建立中职教育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培养制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这些优惠举措和制度保障保证了中职教育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因此,我们研究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校企合作的发展状况,探索人力资源理论、教育发展理论等理论在校企合作中的运用,找出校企合作融合成功案例,对丰富中职校企合作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河南省洛阳经济学校现有汽车维修实训实习基地一个,占地1490平方米,总投资1236万元。实行校企联合共办的模式,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依托驾校与汽车修理厂办学,真正实现了“课堂—车间,车间—课堂”的教学过程。学校先后与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德国斯维普斯企业、上海大众汽车4S店、洛阳天璐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洛阳中集凌宇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天津长城哈弗汽车股份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丰富的校企合作经验可以为课题研究提供实践经验。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校企合作研究和实践外国较早。当今国际职教理论界最有影响的学者福斯特积极倡导“产学合作”的办学形式,提出了实践课尽量在企业内进行,尽力缩小普通学校职业教育与实际企业工作情景之间的距离的观点。这些观点可以说是校企合作职业教育的理论先导。他们研究的历程为:1871年德国宪法将职业教育定为义务教育。1900年德国让企业参与文化培训,承担培训文化的主要责任,这样的企业和学校相互合作、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学着做、做中学”厂校一家,形成了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双元制的模式。欧洲发达国家等校企合作主要模式主要有有以下几种:以企业为主的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这种是校企合作模式的典型代表。以学校主导的英国“三明治”教育和美国的“学工交替”职业教育模式,这是发达国家扩大职业学校自主权以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结果。企业独立办职业学校模式,这是20世纪中后期崛起的日本、韩国都积极地推出政策鼓励企业创办学校。

为了进一步发展我国的校企合作,近些年,我国理论教育工作和实践职教工作者在总结国内外校企合作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校企合作的目前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模式进行了进一步地探讨和深入研究,为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奠定了坚实可靠的理论基础。虽然我国中职学校都在进行校企合作,但大多处于较浅层次的合作,对校企合作的实践和研究还不全面、不深入、水平还不高,校企合作虽然取得了不少可喜效果和成绩,但也面临着诸多实际问题。目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滞后和脱离于实践,对实践的归纳和总结肤浅、研究性不高,不足以解决校企合作中的困惑和实际问题。很多研究者引介推广国外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先进经验,但是借鉴国外的成功做法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地区差异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实际水平,不能照搬照抄。所以深化和完善符合本地区和本校特点的校企合作模式,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探索,更需要大胆地创新。

理论意义:

——创新教学培养模式:根据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通过校企合作,对汽车维修企业典型生产操作岗位的调研,采用DACUM(职业岗位能力分析)+WPA(工作现场分析)方法解析现代汽車维修操作工岗位职业能力模型和职业能力,形成适合当今汽车维修领域技术发展趋势和岗位能力要求的“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现代汽车维修操作工培养策略和人才培养方案。

——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在精品资源建设中,首先解决两个标准化,一是教学内容标准化,由校企双方专家共同确定课程名称、课程内容、课程标准、教学方法设计及教学过程阶段的合理分配,引入校企合作实施标准,校企共同合作加以改造,共同制订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及相应实施方案;二是开发岗位技术标准化,从业务基层管理岗位所需要的管理技术技能与素养出发,进行定岗、定标准,按从最基层至管理岗位的升迁过程,进行技术、技能、素养定位,制订岗位标准、企业师傅标准、质量监控标准等提升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校企合作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实践意义:

——打破职业教育瓶颈:通过调研企业对现代汽车维修工的能力需求,探索信息化背景下现代汽车维修工的培养模式,建立汽车维修实训仿真教学环境,经历现代化仿真系统的训练后,提高操作人员的技术素质、实际操作经验、处理各种随时可能出现的问题,极大地缩短学生进入企业后的岗位技能培训周期,为突破汽车运用与维修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和企业培训的瓶颈寻找到一条有效途径。

——深度推进“校企合作”:精品资源建设体现了现代化汽车维修工培养要坚持“工学交替”一体化理念,争取企业的融合,依托汽车行业和典型企业,形成资源共享,互利双赢的良性运行机制,成功践行校企合作。

2005年国务院35号文件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核心内容而言主要是指中职学校与典型企业在人才培养、培训中进行的合作,现在又称融合。融合不但符合“实践——认识——实践”的认知规律,也符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有调查显示,人的技能无论是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还是计划、组织、沟通能力其获取途径七成以上来自工作实践。这进一步说明了校企合作、理与实结合的必要性。校企合作可以提高学生们的操作技能,塑造学生们良好的职业习惯,为加速我国汽车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证。

3 校企合作的实施

根据校企合作协议,结合双方实际情况,我校与合作单位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施以及整个培训过程。

3.1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共同建设具有岗位特色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

根据当地汽车行业市场需求及企业要求,以汽车维修、汽车营销等岗位职业能力为基础,按照“合作共赢、职责共担”原则,校企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订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岗位标准、企业师傅标准、质量监控标准及相应实施方案。校企共同建设基于工作内容的专业课程和基于典型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基于岗位工作内容、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专业教学内容和教材。使学校能准确了解当地行业企业的培养用工需求,企业能准确了解当地职业学校的办学情况与培养能力,学生能准确了解当地行业企业用工情况与就业信息,形成合作学校与当地行业企业有效对接的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中职学校的对口就业率。

3.2 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构建校企合作平台

以“校企紧密合作、协同育人”为着力点,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完善校企联合招生、分段育人、多方参与评价的双主体育人机制。探索人才培养成本分担机制,统筹利用好校内实训场所、公共实训中心和企业实习岗位等教学资源,形成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与企业间开展技术项目共同开发合作,走产学研可持续发展之路,拓展新的合作发展领域。

3.3 协同育人模式

完善校企合作管理机制,明确校企双方职责、分工,推进校企紧密合作、协同育人。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订单培养;学校与企业在学生中共同进行面试筛选,以企业为主导,对面试录取的学生安排至企业进行基层岗位训练,再次进行淘汰、筛选后,由企业与学生、学校三方共同签订用工、培养、合作协议。进行校企协同育人。

4 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特色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中职实践性教学发展的方向。它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它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使毕业生快速实现由学生向职工的角色转换;使学生既能够熟悉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又能了解企业用工的意向,直接或间接地获得有用的就业信息,并有助于部分毕业生留在他们实习的岗位上直接就业。,还能够使学生在工学交替的过程中,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 ,从而使中职教育真正走上工学融合之路,拥有了广泛的、主动的、积极参与的实践主体。“就业-择业-创业”和全面发展,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内在需求,也是他们的人生选择和发展的轨迹,更是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提高素质,走生产与实践结合、人生与社会结合成长之路的根本动力。帮助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真正获得实际的工作能力,使他们能够顺利对口就业。

5 结论

实践证明,企业与学校进行校企合作并而进一步融合,这是现代中职教育的发展必然趋势,是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也是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此,今后校企合作除了在实习基地建设等“初级层面”的合作关系外,还将逐步推广到共同建立专业课程,共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建立教育基金等其它融合形式,促进学校及企业的共同发展。

总之,在现代中职教育发展中校企合作并融合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应该指出的是,对校企合作的融合,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的分数层面上,更应落实到学生们的实践能力的提高中。通过校企合作可使学生在实践教学这个重要环节中得到锻炼,巩固在校学习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而尽快适应社会需求,同时,可使企业在学生参加生产实践的过程中选择素质高的毕业生,有利于企业选拔人才,实现企业人才选拔培养的目标,而学校则能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达成校企合作双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Z].劳社部发【2007】10号.

[2]2005年国务院35号文件[Z].

作者简介:毛志强(1963-),男,本科,从事汽车专业理论教学与管理。

猜你喜欢

汽车运用与维修
中职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一体化”教学分析
校企共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研究与探索
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项目教学法”的实践研究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实践研究
项目教学法在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中的应用研究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模块化技能教学的探讨
浅谈中职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理论教学方法
以就业为导向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OSTA专项技能认证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