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审题方法

2014-10-21杜元

教育·综合视线 2014年18期
关键词:例题答题审题

杜元

材料解析题是近年来历史中考及高考中的重要题型,它作为主观性试题,旨在考查学生通过材料再现、再认史实的能力;阅读并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归纳、概括提炼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能力。考生在材料题上表现的水平,能较好地反映该考生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会学生把握解题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而正确有效地审题,是正确解答的前提和关键。所谓审题,就是通过审阅、推敲试题的文字,来了解题目的内容和要求,从而判断试题的类型,确定答题的中心和选择答题的材料。下面,笔者结合具体例题,从审题方法角度谈一谈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技巧。

审设问

从解题技巧来讲,先看设问再读题是一种解题的捷径。有时材料所提的问题(即设问)本身可以给考生提示,包括材料所涉及的知识点、答题的角度,甚至问题后附加的分值也能大致判断答案有几点。如以下例题: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这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六府,六部,……彼此颉顽,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见《明史纪事本末》)问:材料中废除丞相制度的皇帝是谁?这道题如果学生先看了设问,即使对文言文不能完全读懂,仅凭借设问也能回答出来了。

设问的常见形式 从目前初中考试情况来看,材料题的设问形式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主要考查的是阅读理解能力和概括表达能力,它要求学生细读有关材料,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并加以归纳。常见问法是“依据材料回答”。第二类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及灵活运用的能力。要求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后,回归教材,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常见问法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如以下例题: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曰:苛政猛于虎也。(见《论语》)问:请概括材料中的主要思想。分析:看似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概括,实际上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可以先将课本上孔子的思想回顾一下,再到材料中寻找依据。

第三类要求学生针对指定材料所反映的问题谈认识或启发,也有个别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鉴别并做出评价,明确提出自己的见解,常见问法是“从以上材料当中,你得出什么认识?”“你从这些材料中获得什么启示?”“你认为……(正确/合理)吗?”“你怎样看待……”等。这类题型主要考查的是分析论证能力,即“论从史出”,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遇到这类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的题目,答案往往是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性的总结,可以巧妙地借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一些内容来回答。当然,这类题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即直接作答后半句的问题,再到材料中寻找印证,能够印证就说明答案是正确的。举例如下:材料1:2008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联合国《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认为,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将达到50%。材料2:中国明确承诺,将认真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确定的各项援非举措,在力所能及范围内继续增加对非援助、减免非洲国家债务,扩大对非贸易和投资、加强中非务实合作。材料3:截至2009年2月底,中国累计派出维和官兵12721人次。目前,我军共有1949名官兵在联合国的9个维和任务区执行任务,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之一。综合以上材料,你怎样看待当今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学生带着已经学会的此类答案回到材料中寻找论据,可找到一些关键词“贡献”“援助”“投资”“合作”“力所能及”“维和”等,用这些词来反证答案是否合理有效。

关注设问中的三要素:时间、地点、人物 一是直接提供时间信息。这类试题只要按照所提供的时间信息把材料放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加以分析即可得出答案,无须赘述。二是时间信息隐含在词语中。如以下例题:在一次战役中,美军对被包围的英军散发传单说:“自独立战争开始两年来,尽管我们遭受了巨大的困难和挫折,但今天你们必须投降,因为上帝正全力支持我们的正义事业。”问:根据材料判断这场战役的名称。该题根据隐含信息“独立战争”开始于1775年,推算出两年后就是1777年,结合课本所学判断这场战役应当是萨拉托加大捷。

三是时间信息对答案具有限制作用。如以下例题: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略)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初,从政治和思想文化近代化的角度看,中国有何重大的探索活动?这道题的时间限制作用表现在设问中。受到“20世纪初”的限制,就可以排除维新变法。同理,材料中的地点和人物在解题时也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有时甚至是解题的钥匙,因而在解题时都要加以关注。

关注设问中关键词句、提示语 如以下例题:明、清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出现严重危机的时期,据此回答:为了维护祖国统一,明清时期坚决反击外来侵略,请举两例说明。该题设问中的关键词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击外来侵略”,提示语(限制词)是“明清时期”“两例”,明确了这样的要求之后作答就不容易出错了。

审材料来源

一方面,材料的来源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便于学生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分析問题。另一方面,不同的人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问题,因而把握材料的来源,确定作者的阶级立场或价值取向等,有利于考生通过材料的文字表象分析出真实含义,从而判断史料的真伪、观点主张的正确与否以及是否有悖历史发展规律等。看下面这道题:1958年10月25日,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花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问:材料中的“新乐园”在当时指什么?你是如何看待的?材料的出处是1958年10月25日,山东范县县委书记所作的报告。从时间上可以推断出“新乐园”应当是人民公社。此时是中国“左倾”思想泛滥的时期,可以推断这位县委书记的报告带有明显的浮夸倾向。

审命题者的出题意图

人们常说“善解人意”,学生在审题时也要学会揣摩出题者的用意:想考哪个知识点?检测哪种能力?一般情况下,命题老师都是先想好考什么,然后才考虑怎么考。而学生审题、答题的过程正好与之相反,首先看到的是题目的内容和形式(怎么考),然后根据题目的内容形式确定答题的内容(考什么)。所以,学生可以尝试通过命题的内容和形式来推知命题者的意图,从而确定这道题目考查的知识与书本知识间的联系。这样一来,学生答题的内容就不可能与正确答案有过多的偏差,也就不至于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了。

审题对于材料解析题至关重要,可以说审好了题,材料题就完成了一半。在审题时还要注意十六个字:头脑冷静、分析细致、抓住要点、适当敏感。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昆承中学)

猜你喜欢

例题答题审题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准确审题正确列式精确验证
七分审题三分做
再三审题,由表及里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由一道课本例题变出的中考题
一道课本例题的变式拓展
例说复习课中例题的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