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育课程与课程德育的校本化融合

2014-10-21徐惠泉

教育·综合视线 2014年18期
关键词:层面道德学会

徐惠泉

审视当前小学教育中德育的现状,确实令人担忧。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德育课程边缘化,从社会、学校、师生等各层面,大都把德育学科界定为“副科”“小学科”,任课教师多是兼职,学科地位排在后面。二是课程德育虚设化。所有学科的教学目标都是三元结构,但知识和道德相脱离,教学中的情感目标、德育目标成为一种口号和形式。教学设计往往只是应付上级检查,课堂实践并不重视学生的道德培养。三是德育课程与课程德育割裂对举。表现在学校教育的理念上,就是分工精细、教师学科知识专业化程度高,追求统一检测的高成绩。然而,人的“德、智、体”三方面是一个完美的整体,没有一种整体的思维认识,人的全面发展是很难实现的。

课程德育的文化价值选择

课程德育核心概念的界定 课程德育指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中相关道德、思想和政治信仰的学习要求、学习资源、教学方法的总和。

课程德育中的几个重要关系 课程德育理论主要研究和解决三组相关联的因素认识:一是知识和道德,二是经验和情感,三是资源和方法。道德具有理性成分。道德品质与个人理性认知和明智是分不开的。合乎道德的态度、情感和行为都是建立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的。知识是道德的前提,德性必然有理性的伴随,无知的道德行为只是一种盲从。现代社会出现的许多违背道德的现象,实际上都是起缘于“无知”。学习是一种主动的自主建构,道德的学习也是如此,要在体验中积累经验,并提炼出属于自己的认知。在体验中,情感和情绪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中要经常使用情景教学的模式,用于激情。但是道德品质的形成,单靠情绪激活是远远不够的。在情感交流中还要有个体经验的提炼和抽象,上升到理性层面,形成一种道德行为的自觉。

课程德育文化的价值选择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教育的四大支柱,也应该是德育课程和课程德育的文化价值选择。所有学校都有工具性功能、社会性功能和人文性功能。必须重视课程德育的育人功能,从理念层面、管理层面、教学行为层面凸现所有课程的四大支柱,道德教育就蕴含在认知、做事、做人之中。真正学会了生存,学会了共同生活,才能称得上是一个有道德的合格公民。

注重思维方法训练与培养

建立德育协作研究课题组 采用项目研究的方法,解决德育工作的实际操作性问题。德育课程和课程德育融合的机制分管理制度改革层面和课堂教学教育化层面展开。传统的教学研究机制都是分学科,以教研组为单位展开的,不利于德育工作的整合。依据小学德育课程的两个学年段,一、二年级主要关注学生形成对他人、对自然的正确认识,树立四大道德观,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四大道德观分别是:珍惜生命、关爱他人、认真学习、诚实守信。三至六年级为第二阶段,加入学生的思维教育,提升他们对社会的正确认识,树立五大道德理念:自由是以纪律为前提的理念;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对话是社会和谐的最好方法;当人的基本物质需求满足以后,应该追求高层次的精神目标,奉献是索取的前提;学习是改变命运的最好途径,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以上五大道德理念是环绕着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展开的。传统的道德视域局限于学会做人、修身养性,而现代的道德视域拓宽了许多。当道德核心观念结合在知识教育的全过程,课程德育和德育课程融合的機制就产生了。

深化综合课程的教育改革 新课程改革增加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是一个亮点。然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对课程的理解还有误区,二是课程实施中还缺乏一种操作规范。有的把综合分割成几个局部领域,有的强调活动体验但是缺乏经验提炼,还有的把知识与道德分离开来,异化成知识传授。事实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育人的最佳平台,它有知识的综合性、知行的统一性、道德的实践性和学习视野的拓宽性。近年来,深化综合实践活动课改革的实践研究作为德育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推出了一批优秀方案设计,培养出了一批课程德育和德育课程联动的骨干教师。

重构课堂教学文化 课堂教学文化是一个古老而沉重的话题,目前虽然普遍重视了课堂教学文化的研究和实践探索,但是课堂教学的应试文化,教师的知识权威仍然占据着主流地位。课堂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课堂文化直接制约着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重构课堂教学文化可以分三个层面展开:一是教师对职业的理解,明确自己的道德示范角色。所谓“传道、授业、解惑”,道德示范是第一条的,每一位教师首先是道德教师,然后才是学科教师。二是课堂是一个道德规范的学习共同体,学生和教师是人格平等的参与者,教师的不道德言论和不道德行为也是不应该或者不允许出现的。在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上师生享有平等的话语权。三是学科知识和道德认知尽量做到完善结合。就笔者所在学校而言,在“大阅读”的理论框架下,以思维教育为核心,把知识和品行结合在一起。如教会学生倾听和表达,教会学生转化和推理,教会学生猜想和论述,都是培养现代道德观必备的基本素质。品德是道德、思想和政治信仰的总和。思想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的僵硬,也会导致情绪的偏激,失去道德的理智,这是现代社会经常出现的现象。小学高年级一定要注意思维方法训练与培养,提升道德认知的理性成分。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三元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层面道德学会
跟踪导练(五)(2)
道德
学会分享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道德
学会分享
二孩,人生如果多一次选择!
学会尊重
横看成岭侧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