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素质
2014-10-21符雪青黄杏
符雪青 黄杏
[摘要] 本文论述了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和方法,强调教师在英语课程教学中要辨证地处理语言形式与意义内容的关系,在教学中贯穿素质教育的思想,寓德育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将提高语言习得和培养素质结合起来。
[关键词] 英语课程 素质 策略与方法 寓德育于教学之中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000-00
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能力包括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爱因斯坦说过:“人的态度、兴趣比人的智商更重要。”
英语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译等实践活动获得语言能力的发展,而大学英语课文的学习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能起到重要作用。在英语课程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能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教学互动的生动局面,还能加强学生方面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自觉操作,把知识内化为自我的素质。在英语课程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主要体现在教学策略和方法上,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辨证地处理语言形式与意义内容的关系,在教学中贯穿素质教育的思想,寓德育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将提高语言习得和培养素质结合起来。
1 教学策略与方法
1.1 将“提问、答疑、讨论”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
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形式必须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课式” 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
式”。教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不进行通篇讲解,而是将课文结构和内容概要交代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然后在预习的基础上,在课上向教师自由提问,教师在答疑、讨论时实际上就融汇了对全文的讲解。这样做的优点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己提问、聆听同学提问、教师讲解等学到了很多知识,同时练习了口语和听力。更重要的是了解别人的思维方式、思想观点,找到自己的差距。
素质教育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教育的全体性,即教育应该面对全体学生,促使每个学生的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因此,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就课文主题进行讨论无疑是素质教育的手段之一。在分组讨论时,与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去除了学生的紧张心理和压力,有助于他们畅所欲言,有助于培养团队精神,同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但教师要精心设置讨论内容、范围和难度,把握好时间和结果的处理。讨论时间一般在10-15分钟左右,教师要巡回聆听,安排各小组组长汇报发言,最后教师做一个反馈总结。
1.2 巧妙利用导入活动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良
好的导入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學习兴趣和“开口说话”的热情,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导入”的方法多样化,最常用的有电影片段导入法:这种方法比较直观生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教学做好铺垫。真实事件导入法:老师可以利用自己所见所闻,所经历的真实事件进行导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跃跃欲试,想把自己的经历展示给大家。
设问式导入法: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必须考虑好设计什么问题,讨论什么内容,时间难度等,其议题与即将学习的课文内容要紧密联系。设问式导入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
力,让学生围绕所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导入”活动只是课前的一个环节,起到激发和铺垫的作用。因此,时间不宜过长,不能影响一个单元的教学进程。另外,“导入”无固定模式,切记生搬硬套,可根据不同学生特点、不同课型、不同内容设计导入活动。
1.3 给学生一个展示平台
每次上课前给学生一个3-5分钟的展示(presentation)平台,让愿意开口的学生有锻炼和表现的机会。这样不但能渲染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挖掘其创造性,还能及时复习和巩固所学内容。
学生展示的内容和即将学习的课文主题有关,形式可以是演讲、PPT讲解、背诵、朗读、表演、对话、故事、歌曲等等。让学生在准备中感受到学习语言的乐趣,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实践中收获知识并提高交际能力,以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
实践证明,课堂上学生参与的程度不同,教学效果大不一样。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不是在教师的讲解中发展,而是在一系列的语言实践中获得的。
2 寓德育教育于课文教学中
2.1 课文内容与素质的互动内化
心理学认为,在阅读理解过程中,不但视觉信息起作用,非视觉信息也起作用。视觉信
息是眼睛感知文字符号而获取的,而非视觉信息则有大脑提供,起到一个潜在作用,有人称之为“眼球后面的东西”。非视觉信息包含理解文章的主导思想、言外之意、知识结构等知识的总和。学生在阅读时对所学语言国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对所读材料内容的熟悉、个人生活经验、生活常识、逻辑知识和语言知识修养等各个方面的素质都可以和阅读产生互动内化。也就是说,人们在看到文字符号时,能够理解其所蕴涵的意义,这就是人们大脑中已储存的信息对正在接受的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
学习课文的过程就是一个思维的过程,阅读的素质不仅仅指读懂内容,更是一个识记、分析、判断、猜测、推理、综合、领会和评价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辨证地处理语言形式与意义内容的关系,在教学中贯穿素质教育的思想,将提高语言习得和培养素质结合起来。这种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如创新素质,拓宽知识面,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由积极的作用
2.2 挖掘教材中的道德情感因素
有的课文本身含有道德教育的因素,以《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精读》中的课文为例。
课文《The Woman Who Would Not Tell》叙述了作者的姨婆贝蒂-范-米特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了一名联邦士兵的故事。通过描述战争给米特一家所带来的灾难及联邦伤兵的悲痛处境,表达了作者及美国全国人民对战争的痛恨,同时也表达了美国人民对和平统一的渴望,更重要的是表达了美国人民善良勇敢的一面。学习这篇课文时,教师导入一些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让学生回顾一下美国历史,了解美国南北内战的主要原因,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了解美国社会和美国人民,更充分地认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善良,同时能准确地获得课文作者所要传递的信息。
在学习《Lady Hermits Who Are Down But Not Out》一文时,学生对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义感到迷惑不解,不理解课文题目中的“Down But Not Out(潦而不倒)”这几个字的真正所指,作者为什么要描述甚至是欣赏这群流落纽约街头的妇女呢?她们性情古怪、不善言谈、独往独来。在学生们看来,她们没有任何可歌可泣之处,并普遍认为作者的主要意图是通过描写她们,反映美国社会的一个黑暗面。其实正相反,从课文题目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态度是积极的,对这群女隐士的生活态度是赞赏的。她们贫困,但却没有因此而倒下去,而是以其自有的方式生存下去。为什么学生的理解和作者的本意有如此大的偏差呢?主要还是由于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造成的。美国人欣赏自由和独立的性格,这群女隐士具有“享受自由、不受社会束缚”的特点;美国人推崇自强自立,这群女隐士虽然无家可归,却从不乞求乞讨。
可见,每篇文章都在不同程度上传递出该语言国的道德情感信息。类似这种课文教师可在课堂中充分挖掘其道德内涵,组织学员进行课堂专题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道德情感因素,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2.3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在探索思维的方法和结论上能够更深层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的非常规属性活动规律,在人们“司空见惯”或“完美无缺”的事物中提出懷疑,产生新的思路,做出新的发现,从而实现新的突破。
大学生正处在一个人生观、世界观定型的时期,在英语教学中,教师的表率作用、教师的信任鼓励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产生。学习英语课文的过程是一个主观能动性的过程,是语言与思维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创造性学习的过程。学生除了用语言规则和语法知识来帮助辨别字面意以外,还要利用大脑中的固有常识、长期积累的背景知识和生活经验来理解文章的隐含意义。这些思维活动能帮助学生高效吸收有用信息,正确理解作者要传达的意义和目的。
3 结语
总之,素质教育关注人的发展,是充分发挥每个人潜能的教育,是着重培养学生良好人格,包括性格、兴趣以及对学习的不懈追求和进取精神,把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作为发展教育、进行教育活动的目标。
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每篇课文的意义既存在于文章内,又由学习者带给文章,学习阅读一篇文章既是解码过程也是假设过程。学生头脑中的各种知识和道德情感信息相互发生作用,使文章理解得以完成。课堂上,学生通过用眼睛观察、用耳朵聆听、用口说英语、用脑进行思维、用手帮助表达,不但全面训练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语言基本技能,还促进了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以及交际能力的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大学英语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果我们在重视语言技能培养的同时,充分挖掘道德、情感、文化等因素,在学习英文文章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这样,不但能有效地掌握语言知识,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蔡保田. 教育研究法[M]. 台北: 台湾复文图书出版社, 1979.
[2] 王振亚. 阅读理解的准确性与阅读速度[J]. 外语界, 1989 (3).
[3] Leaver, B. L, and S. B. Stryker.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for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s [J].Foreign Language Annals 1989 (3): 269-276.
[4] 林崇德. 学习与发展[M]. 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2.
[5] 翟象俊. 大学英语 精读[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