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与意识培养
2014-10-21陈和杰
陈和杰
【摘要】生物學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人格塑造与某些特定意识的培养紧密相联。包括坚毅的品格、事业至上的观念、生态道德观念和科学探究意识等。
【关键词】生物教学 生态道德 人格塑造 意识培养
学生的人格是学生能力特征与品德特征的综合,其塑造过程与素质教育的本质密切相联,离不开教育与社会发展对人的整体人格的期待与追求。反应到初中生物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即是某些特定意识的培养。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部分明确指出,“学习生物学课程是每个未来公民不可或缺的教育经历,其学习成果是公民素养的基本组成”。这就要求教师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做出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既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让学生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通过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的良好意识,完善自己的人格。做到这一点,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帮助学生塑造坚毅的品格
学生坚毅品格的塑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其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中所体现出的、与生物科学发展相关的素材,并有所拓展,来作为培养学生坚毅品格的有益资源。事实上,一部生物学科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人类——尤其是那些杰出的生物科学家奋斗的历史。从19世纪初开始,推动生物学科迅速发展的每一项重大进步,包括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Schleiden)和施旺(T.Schwann)建立的细胞学说、德国病理学家魏尔啸(R.Virchow,1821—1902)提出的细胞病理学说、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C.R.Darwin)的巨著《物种起源》、奥地利植物学家孟德尔(G.J.Mendel)遗传定律等,无一不渗透着科学家们的心血和汗水,包括科学家们为科学而献身、为真理而奋斗的坚毅精神。这些在教材内都有所体现。例如,孟德尔身居修道院,付出了漫长的8年时光,经过不懈地研究与努力,终于提出了为后世遗传学奠基的遗传因子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两大规律,却限于当时的社会认识而不被世人尤其是宗教阶层承认。面临来自世俗和宗教的巨大压力,直到1884年1月他死于肾病之前,仍然坚信“人们重视这一成果的日子一定会到来”。8年的时光付出和巨大的社会压力面前,孟德尔仍选择了坚持,这就是一种坚毅,一种人格的巨大力量。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在讲授到“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北师大版生物教材,第二十章第3节)一节时,能够结合课本对孟德尔的介绍进行拓展使学生对此有所了解,对学生坚毅人格的形成,会有着潜移默化的帮助。
二、培养学生事业至上的观念
十几岁的初中学生已经在懵懂中有了初步的建功立业的梦想。以此为前提,为帮助学生形成良好人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拓展生物教学的资源,以生物学发展史上的一些杰出科学家作为榜样影响和教育学生时,就要在介绍这些科学家们令人瞩目的生物学成就的同时,还要介绍他们崇高的思想品德和优秀的敬业精神,力求在无形的熏陶中培养学生形成“业精于勤,荒于嬉”的认识,树立事业至上的观念。
三、增强学生的生态道德观念
近200年来,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人类加大了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开荒种地、采伐森林、开采矿藏、兴建城市、发展工业等,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对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如水土流失、森林锐减、土地沙化、物种灭绝、环境污染等。以2013年被媒体广为报道的癌症村事件为例。据中国工程院院士、水资源研究所所长王浩表示,癌症村的出现是因为工业排污导致地下水被严重污染,村民引用了被污染的水而致罹患癌症。这样的村庄数量已超过200个,密布于我国中东部地区。这说明,人类的行为已经严重破环了自然界的平衡,进而又危害到人类自身,再一次为我们敲响了保护环境的警钟。对此,教师在生物课教学过程中,可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进行宣传。
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能力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生物学科的科学方法,在各种探究活动——尤其是实验活动中,要努力把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实验,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掌握生物科学研究的过程、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积极性,最终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这也是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标准的另一个基本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的本质,充分理解科学探究的重要内涵,并形成与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所以,教师的教学方式必须更新,要采取“提出问题——进行观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得出结论”的模式进行教学。如教材第十五章研究“动物运动的方式”会用到蜗牛等动物,我就把一只真蜗牛带入课堂,引导学生去观察、发现,以多种方式感知蜗牛的运动,最后得出相关结论,以此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总之,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人格塑造与某些特定意识培养紧密相连。“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课标语),每一名教师都要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因材施教,“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课标语),这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