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课终艺术谈

2014-10-21张德侠

新课程学习·上 2014年9期

摘 要:从自身经验出发,从五个方面论述了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结尾的实用方法:抒情式结尾使学生获得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感召式结尾使学生在教师激情的感召下付诸行动;聚合式结尾使学生的思维条理化、明晰化;拓展式结尾弥补课堂的不足与缺陷;畅想式结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重视课终艺术,能使学生对语文课自始至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和旺盛的精力,收到“文虽终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抒情式;感召式;聚合式;拓展式;畅想式

“编筐编篓,贵在收口”。一篇好文章,其结尾总是含蓄深刻,耐人寻味。一堂好课,应当同写作一样注重结尾,既不能把结尾看作无关紧要,草率收场,也不能进行不必要的堆砌,或者随意发挥,形成狗尾续貂,画蛇添足,应该是根据文章内容精心设计,以便收拢学生纷繁的思绪,激发学生求知欲,做到“课虽终而意无穷。”在几年的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中,我摸索了如下方法。

一、抒情式结尾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内容,受到美好事物或英雄人物强烈感染的基础上,教师或深沉、或激昂、或欢悦、或哀婉,融铸着自己的情感,以撞击学生的心灵,掀动其感情的涟漪,点燃其感情的火焰,使他们获得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如教《母亲的恩情》一文,教师这样收尾:“小草不忘太阳的恩情,儿女又怎能忘记母亲的恩情呢?孩子们,你们想一想,你们的成长哪一天不沐浴在母爱中,母亲的乳汁哺育着你们健康成长,儿行千里母担忧。母爱是那么寻常,却又如此伟大。让我们共同记住这种爱吧!”这段结束语是在唤起学生对寻常母爱的情感时而讲述的,因而在学生情感的大海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感召式结尾

语文课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课堂结尾,教师应从教材的德育因素与学生思想特征的“结合点”入手,用激情的语言向学生提出号召或希望,使学生在教师激情的感召下付诸行

动。如教《再见了,北京》,教师由课文内容自然过渡到我国的形势特点后,紧接着说:“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你们肩上的担子任重道远,祖国的腾飞要靠你们的努力,祖国的富强要靠你们的力量。祖国的明天将会因你们的努力而更加美好。”这个结尾真诚的感情,召唤学生奋发向上,学好本领,具有极强的鼓动性和巨大的号召力。学生在教师情感的渲染下,增强了紧迫感和使命感,坚定了奋斗目标。

三、聚合式结尾

有些课文,内容繁纷,容易给学生带来阅读障碍;造成顾此失彼,重点不明,思维紊乱。在课堂结尾处,教师用简练的语言,生动的形式,就会化难为易,由博反约,使学生的思维条理化、明晰化。如教《三个小伙伴》一文的结束语“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耳听老师和几位同学分角色读课文,在脑子里勾画一下这个童话故事的画面,让这个故事给你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美好的回忆。”童话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独特的魅力,儿童对它有特殊的感情。这样的结束語使学生进入角色,既教给了方法,又培养了能力,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显得真切流畅。

四、拓宽式结尾

课堂练习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这个活动小天地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结合课文内容把学生的视野引向课外。开辟广阔的第二课堂,从而弥补课堂的不足与缺陷,发挥学生的专长,培养他们的能力。

五、畅想式结尾

教师在引导学生把握故事的主题基调和人物性格特征的基础上,采用畅想式结尾,让学生对原来故事中的人物的所作所为作出合情合理的推断,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结尾是语文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必然归宿。“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话固然正确,但如果虎头蛇尾,草草了结,开头再好,成功又从何谈起!因此,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要善始,而且要善终。重视课终艺术,能使学生对语文课自始至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和旺盛的精力,收到“文虽终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健红.语文课堂结课浅谈[J].基础教育研究,2009(24).

[2]卓金成.课终艺术:意未尽 思无穷[J].基础教育参考, 2012.

作者简介:张德侠,女,1977.12,本科,江苏徐州市邳州市戴庄镇中心小学,研究方向: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