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校园的自然环境设计分析

2014-10-21窦建奇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4年36期
关键词:集约自然环境大学校园

窦建奇

【摘要】目前,大学新校园建设的“井喷式”的发展势头开始减缓,大学校园的自然环境发展方向将从注重数量的增加转向注重质量的提高。本文针对这一趋势,总结大学校园的自然环境设计要素,即整体设计、生态设计、集约设计、生态设计等。

【关键词】大学校园;自然环境;整体;生态;集约

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扩大,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978年的1.56%跃升到2002年的15%。20世纪90年代步伐进一步加快,特别是1998年后高校扩招使得大学生在校规模迅速扩大,2002年学生人数已达903万,中国教育面临分析总结的阶段。目前,大学新校园建设的“井喷式”的发展势头开始减缓,大学校园的自然环境发展方向将从注重数量的增加转向注重质量的提高。

1) 整体的设计

整体设计(Holistic design)是当代大学校园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思想,体现为规划、建筑和景观的整体化设计思路。所谓整体化,即强调大学校园的整体设计,提倡从整体校园范畴研究最适宜培养新世纪人才的规划模式。在理论层面,整体设计视大学建设为一个系统工程。将涉及规划的各要素归纳为一个整体研究进行考虑。具体到方法论,整体设计既强调各专业(规划、景观、建筑)的整合,也强调多学科(社会学,建筑学,生态学,人类学。政治经济学等)的交叉渗透与相互促进。

2) 生态的设计

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生态可持续观念是当今建筑与规划设计发展的大方向,校园规划应以尊重自然生态优先原则,强调营造绿色校园,还要尊重自然生态为优先原则,强调营造绿色校园,要注重能源的节约和资源的再利用,减少和避免污染物的排放等方面的问题。

第一,结合功能,因地制宜。首先明确园林在校园中的用途、性质,然后根据地形及生态环境条件,选定具体的设计手法与尺度等。第二,形成大,中、小结合的多层次园林系统。从空间结构入手,在校园中心区域形成第一层次园林,由各个组团围合而成第二层次园林,各建筑物内部庭院形成第三层次园林。园林之间相连,隔而不断,层层递进,构成有序而清晰的园林系统。第三,传达地域特色。从宏观层面看,大学园林可以将中国传统园林 空间特征以现代手法演绎,形成整体的中国特色,从徽观层面看,可根据各地区不同的传统园林特色来弘扬地域文脉的延伸与再创。第四,需要适当运用绿色生态技术。自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确定全球可持续发展方向以来,全世界各国都在密切关注与积极应对环境和能源两大主题。我国的城市建设和建筑工程项目,走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严峻的生态环境不但挑战我们赖以生存的城市,而且挑战着人类的健康。

3)集约的设计

世纪之交大学校园经历了一次快速增长期,“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大发展。据教育部2006年2月28日发布的公告,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05年已达到21%,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超过2300万人。高校“扩招”引发大学校园建设高峰期的到来,校园建筑从1978年的3300万M2 ,发展到2001年的近2.6亿 M2,许多高校都不同程度都面临着扩大、调整、合并和改建、搬迁、新建等各项任务,高速的发展阶段给建筑师带来深刻的思索。从城市发展的视角来看,寻求紧凑、多样的方式,采用集约化的发展思路,比较符合我的的国情。“大学校园集约设计策略”就是针对当前大学相对粗放发展的倾向而提出的对应策略,它符合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适应我国现阶段地少人多、资源紧缺的特殊国情;同时适应国内大学校园从大规模建设转向整体环境的优化与改善以及人文环境的塑造的具体情况。

4) 动态的设计

从时间轴的范围来看,校园规划设计本身就具有自我完善、自我调整的过程。校园规划是动态发展的包括以下几层含义:首先,校园规划设计所形成的校园规划结构,是一种可生长性结构,便于校园空间的未来发展;其次校园空间结构还应该是一种弹性的结构,不要处处“塞满”,违背校园弹性生长的机制;最后,校园动态发展需要形成自己的机制,自己的发展导则,为未来的自我发展提供可控性。

从长远来看,校园规划都不能说、也不可能有一个完整而终极的总体规划。也就是说,原先着重校园规划的最终结果和物质形态,而现在则更为强调未来发展的原则与途径。这一方面是由于现代学科发展的复杂性难以预料,另一方面是相应的校园规划是不断变化的,规划应着重发展过程而不是最终状态。因此不应将校园规划看作是提出一种构想,而应是对校园发展过程施加一系列连续的管理和控制,并不断地调整,使这种管理和控制得以实施。

以清华大学发展为例,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就经历了几次大的校园的空间变化。1914年美国建筑师墨菲和丹纳设计的早期校园;1930年,我国建筑师杨廷宝对清华大学做了进一步的规划;1954年的规划依然秉承“保护与重整”的思路,一方面,对于原有的校区尽量的加以保护式的整合,使之成為新校区的一个有机的部分,一个“子区域”;另一方面,在校区的东部新建新的区域,另起一道轴线关系,扩大了校区面积。至1978年,清华大学对于内部的聚居环境在此进行调整规划,对于住宅与交工宿舍、东区的建筑等做了适当的调整,形成了一定的规律性。1978年规划以后,清华大学内部环境依然处于不断的演化、重组过程中,到了1994年的规划,清华大学的教学区完全演化到了主楼的南面,形成新的带有中轴线的建筑组群。从清华大学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除了建国以后的巨大调整外,起校园一直处于对于校园内部结构的调整过程,在设计中对于原有校园的保护理念是十分明显的。

5)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处于高速发展与结构转型时期,不论从经济发展模式、社会文化观念、科学技术方面都有着很大的改变。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同样伴随着中国社会内部的急剧变迁和社会转型而改变。总之,大学校园的自然环境塑造主要关注整体性塑造、生态性塑造、集约性塑造、复合性塑造、弹性塑造等五个大的主要方面。

参考文献:

1、苏勇. 当代中国大学城规划设计与建设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5:23.

2、自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当代大学校园集约发展的适应性策略研究:50778073.

3、康主编.大学校园群体[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47.

猜你喜欢

集约自然环境大学校园
承德围场投资环境分析
幼儿园在自然环境下开展游戏的探讨
大学校园网络借贷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浅谈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日本“缩小意识”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
城镇建设中的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分析
大学校园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