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课堂提问激活学员思维
2014-10-21彭艳艳
彭艳艳
[摘要]提问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方式,在授课过程中,善于设疑,实施正确的提问,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十分有益。好的提问有利于开拓学员思路,又能培养学员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课堂提问 疑问 提问 思维
提问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方式,在授课过程中,善于设疑,实施正确的提问,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十分有益。因为疑是深入探究知识的起点,有疑才能有问,才能有“究”,没有疑难就无从思起。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减少平铺直叙地解说教材;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启发性问题或质疑问题,给学员思考上设置“障碍”,有时甚至可以提出反面问题,让学员通过思考进行分析比较。要通过提问,打破学员脑海的平静,激发学员发问的意识和活动思维,使学员的脑海在听课过程中波涛迭起,调动他们敢于解决疑难问题的积极性。这样既有利于开拓学员思路,又能培养学员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的思维能力。
一、明确课堂提问目的
教员在授课中对每个问题的提出要达到什么目的,必须要有大致规划,做到心中有数,决不可随心所欲,草率行事,过于简单随便等。
(一)为讲授重点而提问
比如在授课中为了使重點问题适当展开,把理论的重点给予深度的把握,提问时就必须围绕这些重点进行,为解答讲课重点难点服务,这样才能把学员的注意力引导到教学重点上来,使教学达到根本的目的和要求。
(二)为突破难点而提问
实际工作中难点、热点、疑点问题比较多,学员难以明白,往往望而生畏,或者退缩不前。如果抓住难点,运用通俗难懂的实例,进行生动形象的提问,既可以激发学员攻破难点的信心和兴趣,又可以把疑难问题形象好,从而化难为易,使难点问题得以突破,对理论的难点给予透彻的解析。
(三)为启发诱导而提问
一堂课,如果平铺直叙,学员的印象就浅。如果顺着授课线索提出几个问题来,边讲边启发学员去想,使授课步步深入,环环相扣,就会使学员在启发式的教育中接受真理,掌握知识,在思考中点燃智慧的火花,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员活性思维。
二、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
(一)提问的内容要难度适度
提出的问题过浅或过易,不需思考,人人皆知,学员会感到索然无味,不屑一顾,失去提问的意义。因此,要避免提问那些没有启发意义,用“是”或“不是”、“好”或“不好”等话即可回答的问题。如果所提的问题偏大、偏难、太深、太抽象,命题不准确,跳跃性过大或带有任意性,就调动不了学员的思维积极性。所有,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学员的实际水平,提出“可望可及”的问题,同时设计问题要有一定梯度,有简到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将学员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导到求知的新高度。精心设问时,要切中要害,提问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不分主次的“满堂问”反而会引起学员的厌烦情绪。
(二)提问学员要有代表性
对不同目的、不同难度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让不同素质的学员回答。如以巩固本课堂内容为目的的提问,应该选择那些学习基础比较好的学员回答;以检查学习或联系内容为目的的提问,应该选择平时学习基础较差的学员。如果老师提问几个熟悉的学员,从教员角度讲,得不到全面的信息反馈,也就无法对教学活动进行及时的调节和补充;从学员的角度来说,经常不被提问的人,就会产生惰性和侥幸心理,不利于其思维发展和技能的提高。
(三)提问的时机要适宜
提问除了在课前、课终进行外,讲课过程中也可以见机行事。当发现学员听课精力分散或睡觉打盹时,可以借助提问,暗示其用心听讲。当学员听课面露难色或者交头接耳时,可通过提问及时了解情况,帮助他们制服学习中的“拦路虎”。当学员对所学内容众说纷纭时候,可以通过提问,使他们澄清是非,收到启发。当需要用旧知识引出新问题的时候,可向学员提问学习过的相关知识,达到以旧引新、承上启下的目的。无论哪种提问,都要善于抓住恰当的时机。所提出的问题,最好是学员们心里想解决的和迫切需要理解的问题。当他们很想把问题搞明白,或者心里明白了但又不能很好地很快表达出来时,思维处于“受激发状态”,这是思维的最佳时刻。
(四)提问的方法要有多样性
一是直问与曲问相结合。直问,就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以便使学员集中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通常在讲授新科时采用,为了复习旧课内容,教员也可针对已学知识直接提问,启发学员思维。曲问就是从侧面或反面进行点拨,提出问题,开拓学员的思路,以利于教员了解学员的学习程度和检查自己的教学效果。二是重问和轻问相结合。重问,就是针对教材或教学重点提出问题。轻问,就是对教学中非关键性的问题稍作发问,让教学对象自己思索,不要求及时解决和回答。三是近问与远问相结合。近问,就是围绕教学中的疑难点,提出问题,引导学员积极思考,攻克难点。远问,就是为后继的教学活动提出引申性问题,这种问题虽然不要求学员回答,但是启迪学员的思路,开阔学员的视野。远近配合,相辅相成,把知识和技能纵向连贯,横向贯通,形成体系,促进学员智力和技能的发展。四是提问与引路相结合。提出问题后,遇到学员不能作答时,教员要分清情况,进行启发诱导。当学员对问题茫然无知时,教员应该及时启发思路,指给思考的方向。当学员对问题争论不休时,应该抓住矛盾的焦点,画龙点睛地开拓思路进行启发。提问连续性的问题时,要注意系统性和渐进性,遵循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员的认识规律,抓住学员思维发展的脉络、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因势利导地提出问题,最后逼近结论。
三、课堂提问应把握的几个重点
(一)要面向大家提出问题,再制定学员回答
当指定的学员回答不出或完全答错时,应提出辅助性的问题启发他。一人回答后,如果还有错误和不完全之处,则应让别的学员纠正、补充,教员不要急于下结论。要鼓励学员大胆发言,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问题,语言要完整、连贯、有条理。出现了分歧的意见,应引导学员进行简短的讨论,教员最后做出正确的结论。
(二)让学员有充分准备,然后再回答问题
教员提出问题后,要让学员有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并要求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再回答,并要求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再回答,克服不假思索就轻率回答的不良现象。同时,还要根据学员不同的思维特点和知识水平,区别对待,特别是对那些反映较迟钝,水平较低的学员,必须多给点时间。
(三)教员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事先应准备好明确的答案,并充分估计到学员可能有几种答案,应如何评价和讲解
如果事先没有考虑好明确完整的答案,或对可能出现的几种答案没有充分的估计,就会心中无数,不能及时、中肯、明确地给予评价,也就不能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员去实现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此外,教员事先还应准备必要的辅助性问题,当学员对较难的问题迟迟不能回答时,教员不要急于讲解,可以提出具体的、有启发性的补充问题,以便创造一个由未知转化为知的条件,帮助他们作出合乎逻辑的推论,获取新的知识。
(四)问题回答完毕后要及时总结
教员应结合学员回答的内容,进行指点性的小结,做出必要的结论,对的给予肯定,错的要及时纠正,遗漏的进行补充,语言要简明扼要,不要做无谓的重复。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九五九五八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