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觉与思政教育创新

2014-10-21徐燕秋

关键词:文化创新文化自觉思政教育

徐燕秋

[摘要]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无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教育,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即是文化自觉的进程,因此本文提出思政教育应当重视文化自觉的基本规律,尊重文化创新的最新成果,不断拓展新思路新题材,特别是吸收和谐社会的理论成果,真正实现思政教育的价值目标。

[关键词]思政教育  文化自觉  文化创新

思政教育是高校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承担着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随着思想政治形势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物质的革新,思政教育不断呼唤创新机制,以適应日新月异的时代进步。在思政教育创新的思考中,我们发现文化自觉是潜伏在文化发展变迁中的基准线,从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到30年代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各阶段的发展,自觉的文化在反思中吸收马克思主义,以实事求是的姿态发展马克思主义,最终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文化自觉问题研究以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态势对我国民族文化生存状态的冲击为背景。1997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反思对话文化自觉》一文中首次提出“文化自觉”问题。2001年,费先生在国际人类学和民族学联合会上作了“创建一个和而不同的全球社会”的主旨发言,提出人类应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之路①。

一、和而不同,是文化吸收发展的共同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思想为人类文化相互尊重、多元共存提供了重要的价值资源。“和而不同”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年》。齐侯对晏婴说:“唯据与我和夫”(按:“据”指梁丘据,齐侯侍臣)。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齐侯又问:“和与同异乎?”晏子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酶酿盐梅以烹鱼肉,掸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一君臣亦然。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也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②”。可见,和而不同的含义是:和不是简单的相同,和是在不同的基础上所形成境界。

因之我们发现,和而不同的基础来自于“不同”,来自于某种差异性,并且在这种差异性的发展中寻求共同性。相反,天生的同质性“以水济水,谁能食之”并不利于相互间的吸收发展。

1.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即是文化意识觉醒和文化自觉的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初进程即是中国社会先进阶级文化意识觉醒与文化自觉的进程。应当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萌芽是在器物到思想文化的洗礼中逐渐觉醒的,中国近现代在西方的坚船利炮下,传统的“华夏中心主义”意识逐渐式微,虽有洋务运动在器物层面、戊戌变法在制度层面的觉醒,“睁眼看世界”、“猛回头”的醒悟、“吾国最后之觉悟”的奋发以及“唤起民众”的政治遗嘱,但都没能真正扭转近代中国的衰弱。甲午战争的失败,最后促成“开启民智、救亡图存”民族意识的觉醒,直至“五四”新文化运动才真正使近代中国在寻求“中国向何处去”的茫茫大海中明确了方向。“五四”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各种文化思潮跌宕起伏,激进主义、保守主义、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想流派对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给予解构,在理论交锋、民族复兴的迫切心理中,在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下,中国社会先进的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迎来了马克思主义,并逐渐在中国社会生根成长发展为独特的思想文化产物。

这一段思想发展史从抵御外侮到开启民智、从1938年毛泽东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到“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确立、从“五四”新文化到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正是一部文化不断走向自觉、民族意识不断走向觉醒的历史。“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③”

2.学习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即是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进程

建国初期,在时代主题逐步由“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的转变。建国后30年,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与时代变迁形势相结合,成功地进行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理论探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以及对“两个凡是”、“文化大革命”的否定与深刻反思下,邓小平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改革开放的治国理念,迎来了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理论创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构成了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时代性、发展性、民族性的价值取向自觉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并赋予其鲜活的思想结晶与理论成果。

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即是文化自觉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准则的吸收与发展过程。雷蒙.阿隆在《历史哲学》中认为,“历史展示出现在与过去的一种对话,在这种对话中,现在采取并保持着主动④”。对于如何判断某一理论的时代合理性,马克思也曾指出,“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实冲突中去解释⑤”。

二、和谐理想,文化自觉的文化发展目标

思想发展的目标在于构建“和谐理想”,差异性决定了发展的可能性,发展的最终目标在于“和谐”。

“和谐”是中国文化的价值目标与最高追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内蕴与最终诉求。和谐文化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实生物的辩证法、和而不同的价值观、以和为贵的处世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规律等理念的现代再造,是文化自觉的体现与表达。面对当下全球经济的涤荡、政治的碰撞、文化的交织,和谐理念的指引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航向。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走向是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和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文化、世界先进文化多元的和谐;是民族性、发展性与时代性的和谐。

先进文化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道德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道德建设。道德属于意识形态,属于精神文明,它通过一定的善恶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来规范人们的相互关系、约束个人行为,从而调节社会关系。道德建设见之于社会,是道德教化,是通过教育和社会舆论来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赋予人们以道德自律的行为准则和精神力量。道德建设见之于个人,则是道德修养,是通过学习、实践去认知和确立自己的社会行为的原则和规范,并使之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要求。道德修养是人生修养的重要内容,是人生修养的一种崇高境界。因而,道德建设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

面对新问题、新情况,我们必须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使全社会逐步形成以和为真、以和为善、以和为美、以和为贵的共识,缓解社会风险源,,避免两极分化后部分社会成员产生的相对剥夺感和边缘化,从而缓和心理危机。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思想道德体系,不断巩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

和谐社会并不是一个独立于现实社会之外的特殊社会形态,而是一整套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健康稳定、积极发展的良性境界。因此可以说,这里就包含了一个更深层、更具普遍性和长远意义的文化自觉问题。文化自觉即是对文化价值、功能等的理性把握和认知以及文化内涵的自觉建构,和谐社会建构的文化自觉既是寻求一种社会和谐的文化根基及其建构。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涵盖经济、政治、文化三个不可分割的基本纬度,而文化具有深层次的精神驱动力。文化自觉既是夯实这一文化基础的理性自觉,而最终又是构建一种有利与社会和谐的文化,这种文化就是和谐文化。和谐文化是指反映一切人类和平、和睦及其自然关系、社会关系和谐的价值观念、文化形态及行为规范的总称。和谐文化的形式是一切关于人类和平的思想、观念和信仰,一切关于和平的契约、和睦的关系、和谐的互动方式,一切有利于人们和睦、和谐、和气的道德风尚、礼仪、行为准则,等等。在当今社会,在各种新思想、新科技、文明多重性、文化多样性层出不穷的时代,需要一种能尊重、包容无限多样的文化个性,鼓励文化创造与和谐绽放的文化观念,促进人类文明创新发展的和谐文化⑥。

三、创新是文化自觉的活的灵魂

“创新”是第三代中国共产党人文化自觉的活的灵魂。创新是一切先进文化的基本特点,文化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力量源泉。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是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中共十五大报告正是以“创新”为灵魂,在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总体构想。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对文化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任何文化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中产生的,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组织环境中孕育出自身的文化,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铸造出特定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这三者在历史的延续中积淀于社会成员的意识当中,从而使文化具有民族性和传统性。物质与制度层面的文化易于随历史的浮沉而起伏,但观念与心理层面的文化却体现出顽强的持久性。在此语境下,传统文化是一种历史的赋予,是历史的限定,也是不可选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环境。基于历史的脉络,如果将文化看成是文明演化而汇集的一种过程,那么,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只能通过文化的延续而在历史演进中得以实现。

文化创新是人区别于其他一切物种的文化特性,它总是在与自然的博弈与互存中,在人与人交往的需求中,极限释放着人类自身的能量和想象。对于人类来说,文化需要为文化创新提供想象的对象,文化创新是实际的起点,因而也是起支配作用的要素,文化创新是以人本身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目的。因为,文化自觉与文化创新是一个统一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条件互相影响⑦。一方面,人天生具有创造性,人类正是在不断地认识自然和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延伸和壮大着自己的本质力量,使自然界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手段。另一方面,人在这种创新性活动中达到自觉,即人对人自身本质,对自己的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自觉。文化的自觉与自信通过文化的发展创新不断强化,并最终不断接受更加创新的极限。

思政教育内容应在基本政策范围内,尊重传统文化,依托已经理论基石,重视文化自觉的基本规律,尊重文化创新的最新成果,不断拓展新思路新题材,特别是吸收和谐社会的理论成果,真正走进大学生思想深处并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发展轨迹和趋势,真正實现思政教育的价值目标。

[注释]

[1]费孝通文集(第14卷)[M].群言出版社,1999:166.

[2]《左传》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7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284.

[4]雷蒙.阿隆.历史哲学[M]//田汝康.现代西方史学流派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1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33.

[6]刘培合,和谐文化和谐社会构建的文化自觉经济研究导刊2010.17

[7]李金齐.马克思主义主义与文化自觉探索与争鸣2007.3

[参考文献]

[1]费孝通文集(第14卷)[M].群言出版社,199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4卷)[M].人民出版社,1995

[3]雷蒙.阿隆.历史哲学[M]//田汝康.现代西方史学流派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4]刘培合,和谐文化 和谐社会构建的文化自觉 经济研究导刊 2010.17

[5]李金齐.马克思主义主义与文化自觉.探索与争鸣.2007.3

[6]孙燕青.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视野下的传统文化定位.哲学动态.2012.08

[7]王瑞.人的全面发展视阈下的文化自觉.西安工业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8]崔建.文化自觉视阈下的大学生文化教育.长江大学学报

(作者单位: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文化创新文化自觉思政教育
以文化创新为载体提升企业品牌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思索
关于烟草商业企业管理创新的方法研究
“三国杀”背后的文化分析及启示
浅析“文化自觉”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小传统的危机与乡村学校的文化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