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农业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分析及培养探讨

2014-10-21姜兆全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31期
关键词:职业能力高职生实践

摘要 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是农业高等职业院校的最主要目标之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对新时期的农业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本地农业人才需求和应用实际,分析了新时期农业高职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总结了农业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实践,旨在为农业高职院校培养更多技能型人才提供依据。

关键词 农业;高职生;职业能力;实践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31-11206-02

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有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应用型农业技术人才;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一大批能够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高端技能型农业技术人才;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对新时期的农业高职生职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是盐城市唯一一所五年制高职农业学校,承载着盐城农业大市农业人才培养的重任。近几年,为了适应当地高效农业、盐土农业及海洋农业发展和农村生产经营体新形式(家庭农场、农村专业合作社组织及联耕联种生产方式的形成)的出现,通过深度教学改革和深层次地与当地“三农”工作融合,以加强科技创新,不断提升农业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当地农业工作岗位,为江苏盐城地区新时期“三农”工作作出积极贡献。笔者根据江苏盐城地区农业人才需求和应用实际,对新时期农业高职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以及职业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讨。

1 新时期农业高职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职业素质的外在表现,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实践能力。职业能力是从事职业活动必备的条件,是劳动者所具备的知识、技能、素质的外化和体现[1]。一个人的职业能力可概括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从事某一种特定职业所需的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是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能力。从事农业职业工作者除具有一般行业工作者通用的能力外,还必须具有农业行业独特的工作能力内涵。

1.1 专业能力 是指从事农业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运用农业工作综合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的能力,强调对农业活动技术领域的应用性、针对性。专业能力在整个能力培养中处于首要地位,其能力大小是关系农业工作者能否胜任和做好本职工作的关键,也是农业工作者生存的基本本领。如对劳动工具(农事操作机械、仪器设备、电脑等办公自动化系统)及劳动生产资料(农药、化肥、种子及其他农用物资)的认识能力,单项操作技能(某一作物单一生产过程)及综合操作技能(作物生产、加工、贮藏、销售一条龙过程)的掌握。

1.2 方法能力 是指从事农业活动所需要的农村工作方法、不断学习农业知识的方法能力。方法能力是一个人的发展能力,如在从事的农业岗位中所表现出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三农”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解决能力)、判断与决策能力、农业工作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新技术、新种子、新模式、接受新观念等);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力;创新能力(开办新兴农业产业实体、新技术的发明创造等)。强调在农业活动中运用这些方法的合理性、逻辑性和创新性。

1.3 社会能力 是从事农业职业活动以及生活在当今社会所需要的社会行为能力。它既是基本的生存能力,又是基本的发展能力。强调农业工作者在农业职业活动中对社会的适应性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包括与同事或服务对象沟通交往及合作能力,农业岗位适应能力(条件艰苦、地点偏僻、农业生产和经营风险大等),“三农”工作抗挫折能力(面对困难和失败),塑造自我形象(诚实守信、勤劳进取、开拓创新、勇于竞争等)和推销自我的能力,农业生产的组织协调能力(农村专业合作社、联耕联种、土地流转、规模化生产、节约化生产等),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社会服务),批评与自我批评能力等。

2 农业高职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2.1 以改革理论教学为主线,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2.1.1 立足高职农业人才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要求。课程设置明确定位,即强化和吃透“地方性”特点,根据当地实际需要设置必要的课程。如盐城是传统的种植业大市,适逢沿海大开发,各农科专业都设置了作物生长环境、农学概论和盐土农业3门必修课程。

2.1.2 明确人才培养是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目标。根据农村需求,制订人才培养计划,设置课程要有前瞻性,调整教学计划。如高效农业、设施农业、海洋农业、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等是盐城当前乃至今后的发展方向;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正越来越被政府和人民重视。课程设置相关科目,不同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应有不同的侧重点。

2.1.3 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课程设置应注重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教学内容深浅适度,以“够用”为标准。强调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删减难、深的理论知识,保留常用的专业基础知识,拓宽专业和行业知识领域。避免专业课程内容重复、庞杂;加强通论讲授,分论有选择性地介绍;通过增加专题讲座,解决“内容多、学时少”的矛盾。满足种植业、养殖业结构调整和农村产业化发展需要,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能全面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满足农村工作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2.2 以强化实践教学为基础,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2.2.1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观察要有目的和有计划地进行,要对事物进行深度思考、科学分析、准确判断。如观察作物(动物)长势长相要联系病虫害的发生、肥水供应及生长环境条件(土壤、光照、空氣、相邻作物或动物等)的影响;农业生产效益要联系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贮藏和营销等全过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组建和运营及家庭农场成立等均要联系国家、地区、行业及组织内部条件,从观察开始,客观分析,科学决策。

2.2.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较为简单的行为操作技能主要靠动作的重复练习。认知层次的操作技能是教学中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技能[2]。学校鼓励师生积极参加各级技能大赛,以比赛提升全体学生的操作技能。截至2014年9月,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师生参加国家、省、市各类技能大赛共获得一等奖304项,二等奖712项,三等奖1 212项。2012年有2名学生分别获得 “种子检测”和“农机具维修”全国一等奖及第一名的好成绩。此外,该校连续4年被省教育厅评为技能大赛先进学校。

2.2.3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其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特别是农业生产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自然条件、人为因素、作物(动物)自身特性等,要求农业工作者及时发现问题,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解决问题的目标明确、方法恰当。

2.3 以弹性制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行业核心能力

学生的核心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获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理解和表达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敬业精神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3]。弹性制教学对农业高职院校的学生既适用又必要,如选课制、弹性学期制、学分制等。其目的在于创造管理宽松、操作灵活、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主体地位;体现”以人为本“的育人思想,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有力提升学生的核心能力。首先,宽口径、个性化教育已成为社会对高职农科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因此,适当压缩专业必修课,建立精干的专业课,加速个性化培养[4]。其次,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养成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全面提高素质教育。再次,加强学生主动接受新知识和训练基本功的能力,从根本上促使“教、学、做”统一。提高产前、产中、产后的成本核算、销售价格、营销策略和种植养殖计划等意识,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压力[5]

2.4 以学生对口就业为导向,造就高素质新型农业人才

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培养具备农业技术理论基础扎实、生产和管理过程操作技能熟练、技术知识面宽泛,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具备适应市场经济需求变化,及时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以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使学生达到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发展有空间。近5年,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共有农科专业毕业生760名,对口就业率在95%以上。据统计5年来在悦达农业公司、悦达农科院、大丰市“丰收大地”公司、露露绿化公司、阳光集团等10家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就业的毕业生343人,占毕业生总数45.1%。在盐城市各县区23个种子(苗木、养殖)公司和15个高效农业园区工作的毕业生314人,占毕业生总数41.4%。从事农业行政和事业(包括村官)和兴办农业企业等68人,占毕业生总数8.9%。

2.5 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契机,促使学生”零距离“接触社会

2.5.1 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自2007年起,学校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与农业龙头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先后成立了现代农业种植、现代农业养殖、农机具使用与维护、园林工程、桑丝绸、农业经济管理、电子商务和物流管理8个专业指导委员会。邀请江苏悦达农业公司、悦达拖拉机汽车公司、江苏农友食用菌公司、盐城露露绿化公司及阳光集团等32个企业、行业的85名专家学者定期来校指导和讲课。通过座谈、研讨、报告会或兼职授课等形式,加强交流、沟通,共同研讨人才培养方案,寻求合作机会和合作项目。同时,定期安排相关教师下企业锻炼,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实现共建、共培、共研、共享、共赢的互动发展。

2.5.2 全面与农业企业融合,提高学生服务农业的本领。

校内先后创办3个农业公司(盐城市育新种业有限公司、盐城金海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盐城绿之家园林绿化公司),3个农场(蚕种场、养殖场、园艺场),1个组织培养中心。采用学校、专业系和教师共同入股,采用公司模式运营,师生同步参与生产和管理。教师通过企业锻炼,能及时了解农业生产最新动态,提高了生产和管理综合技能,增强了博击市场能力,提高了服务意识,丰富了教学情境,在教学中能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摆脱了“黑板上种田”与生产实际脱节现象。“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社會实践机会,使学生能早接触生产、早接触社会,增加了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情感,激发了学生终身从事农业工作的热情,使学生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校外建立多个实习基地,确立了如东台市“仙湖农业园区”、大丰市“丰收大地”盐土农业科技园、射阳县洋马中药材基地、建湖县“九龙园艺”公司、盐都区郭猛“台湾郝氏农园”、亭湖区“悦达农园”和“华东盐城农产品交易市场”等50余家位于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农产品加工区、农业物流园区的大型涉农企业为学生实习基地,与相关基地联合申报了多项省市农业科技项目,将“农、科、教”有机结合,建成人才培养、经营创收、实习就业的综合型基地。从而实现培养学生、锻炼师资、服务社会有机结合,使师生与农业工作“零距离”,有力地提高了学生从事农业工作的职业能力,也使毕业的农业高职学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

参考文献

[1] 刘景芳,宋连喜,姜有昌.农业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45-47.

[2] 杨苗仙.改进果树专业课堂教学效果浅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5):91.

[3] 陈帆.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不断提升职校学生的综合竞争力[J].中外教育研究,2009(6):173-174.

[4] 姜兆全.谈当前高职农学专业学生就业与教改[J].现代农业科技,2009(10):261-263.

[5] 张军,刘庆,刘晓群,等.北方农户生态农业模式及其效益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10):262-263.

猜你喜欢

职业能力高职生实践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职业能力导向下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