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过渡与衔接

2014-10-21刘跃明

新课程学习·下 2014年10期
关键词:文言语法考查

刘跃明

“我初中时语文学习还算不错,怎么到高中就考这样的低分呢?天啊,这高中语文可怎么学呀?”一个初中时的“语文尖子生”初入高中就有了“无奈”的窘境。

这么简单的内容,初中怎么就没学过呢?

真没学过。

你们语文现在学些什么?怎么连动词、名词、形容词都弄不清呢?

这些现象在高一新生的课堂上屡见不鲜,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况,那是老师无奈,学生无辜。这其中折射的就是初高中语文教学的不衔接。在此,我就初高中语文衔接问题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希望能够帮到初升高的学生。

每每看到新生在語文学习上遇到很多困难,作为老师总是无奈的苦笑,因为很多问题的出现,不是学生的错,在初高中语文课程的设置、教学要点的设定上,本身就存在很多的问题。所以,作为学生作为老师我们只能在现有的状况下找到更好的契合点,顺利完成初高中的过渡,向着高考迈进。

高中和初中是两个区别比较大的学段,它们几乎各自成为两个封闭的系统。现在高中语文教育和初中语文教育之间未能很好地衔接起来,许多在初中基础并不是很扎实的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就会举步维艰,给学习造成了许多困难。

首先,由于初中属义务教育,也受学生年龄特征等限制,在能力方面要求较低。这就决定了初中中考语文试题大部分是知识型的,能力型的较少。虽然考试分数较高,但科学的学习习惯未充分养成,应有的能力没有完全培养出来。

升入高中后,部分学生仍然延用原有的学习方法和思维定式,过多地依赖老师,掌握知识以机械记忆为主。如:考前才背书,看课文,记解释等。而高中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考题围着高考转,更加注重考查能力,加上学生缺乏灵活的思维迁移能力,考出来的分数当然不会很理想。

其次,初中的考查,尤其是基础知识的考查,还是以课本为依据,这种考查形式使学生把精力多放在对课本的死记硬背,考前的临时突击,养成了很不好的学习习惯。而高中学习则对阅读能力要求明显增强。

同时,初中的一些教学目标也造成了与高中教学的脱节,如初中的淡化语法,地方考试大纲皆有“语法知识不作为中考内容”“古诗文不考查词法、句法”的要求,故中考语法知识的考查只能隐性地进行,例如通过仿句、改病句来间接地考查语法;借助句子翻译试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词性活用及文言句式的掌握情况。虽然老师们平时在阅读教学中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一些语法知识,但存在以下现象:随意性大,缺乏系统性;语法专项训练较少或根本没有训练;语法教学的要求尺度不统一。致使一些教师和学生的不重视,甚至有些老师根本就不讲授这一部分,结果给高中语文学习造成了许多困难。

淡化语法的要求,害苦了学生和老师们,进入高中后,大部分学生根本分不清句子的主谓宾,认不清病句,分析不了句子结构,当然,更是认不出文言句式!似乎对文言句式就认一个——倒装句!

其实,高中对现代汉语语法、文言词法、文言句法要求是较高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阅读与鉴赏)”中提出:“(现代文)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人教版高中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教材共有五个模块,课文八十篇(课),其中古诗文有三十二篇(课),占40%,且难度较大。

这便要求进入高中后,学生都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补上欠缺的这部分内容,可是这些内容毕竟不是高中的教学内容,老师的讲解不会太过详细具体,导致了很多学生跟不上老师的速度,以至于到了高三还是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

最后,两个阶段的阅读能力要求又有差异。

初中语文新课标:“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而高中语文新课标:“从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所表达的效果。对阅读材料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进行阐述、评价和质疑。”

不难看出,在阅读能力的要求上,高中语文教学能力层次由初中的理解层提升到应用、鉴赏的高度,要求“文本对话”深入读者内心世界。这一心理变化过程,对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

这样的内容要求便需要学生在进入高中后紧紧跟着老师的步伐,不要总是用初中的那套来应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高中语文学习的要点。

在高一,有一种比较“经典”的理论:“告别初三,进入高一,终于可以好好地歇一口气了”。初三学生有明确的目标:考上好的高中,在升学的压力下,他们高负荷地学习,压得喘不过气来,现在目标完成了,考大学是三年后的事。其实,高一是一个不稳定的过程,大多数学生会有一个相对较长的调整期。在高一如果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正确的学习习惯,一方面,学习会受到影响,会感觉到自己付出了很多,成绩却不如意,或者跟以前的付出一样,成绩却比差多了。另一方面,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会发现对知识的掌握越来越困难,而且越来越不会学习。慢慢地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导致成绩越来越差。

参考文献:

刘冬玲.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探究[J].河北师范大学,2006.

编辑 李建军

猜你喜欢

文言语法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跟踪导练(二)4
文言之美美不胜收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例析近年高考中焓变的考查要点
熟读精思 寻求规律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参考答案
对《文言是母语吗?——解读内地〈课程标准〉一思》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