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意象”的发展和流变

2014-10-21徐安

华人时刊·下旬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刘勰范畴美学

徐安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确蕴含了大量精妙的美学思想,像“意象”,“意境”这些核心的概念自从汉魏六朝开始便一直居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核心地位,本文就将从意象这一美学范畴的流变开始,对“美在意象”思想的历史渊源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美;意象;流变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5-279-01

作为一种成熟的美学思想,“美在意象”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而这种深厚的历史渊源,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闪耀着极其耀眼的光芒。

一、“意象”的源头始于我国先秦时代

《周易》中即出现了“立象以尽意”的说法,对“意象”的出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同样在先秦时期,老子便提出了“象”、“大象”的概念,,使“象”从一个具体的事物提高到了一个抽象的哲学性的思想概念,并和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道”联系在了一起,从而对“意象”的产生和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和影响。同样的,在意象的形成过程中,庄子也提出了很多关键性的概念,例如“言”,“意”,以及“象罔”等概念,如果说老子是从“象”出发作用于中国古代美学范畴中“意象”的形成的话,那么庄子则是从“意”出发,促进了“意象”这一概念的产生。因为无论怎么看,道家思想中都蕴含了极其深刻的意象的美学思想。

二、汉代的美学思想

汉代的美学思想是先秦美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意象”最早开始被连缀成词也在汉代。汉代哲学家王充他的《论衡》中写道:

天子射熊,诸侯射麋,卿大夫射虎豹,士射鹿豕。示服猛也。名布为侯,示射无道诸侯也。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意取名也。

虽然在此处,“意象”一词并没有太大的美学意义,但是值得重视的在《论衡》中“意象”第一次得以连缀成一个完整的词,从而成为了一个完整的概念,这样一来,后世关于“意象”的学说和讨论,才得以开展起来。而王充虽然未能从理论上对“意象”作出明确的解释和说明,但是“意象”提供了一个正确完整的概念,从而为这一概念从哲学领域进入到文艺领域做好了准备。

三、魏晋南北朝的美学思想

“意象”作为美学美学范畴进入到文艺领域,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学自觉时期,同样也是审美认识发展的重要阶段。很多美学概念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例如“意象”,“意境”,“气韵”,“风骨”等。而这些美学概念自出现之后,便一直在中国文学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意象”,自然也不例外。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刘勰的《文心雕龙》。在此引用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篇》:

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是以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

在“神思”一篇中,刘勰通过文学创作构思过程的描写和阐述,以极为精妙的语言阐述出了美学范畴中意象的一些特性与构成。

首先,刘勰在神思篇中揭露出艺术构思中“心物一体”的重要性,所以他才说:“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思理“妙”在哪里呢?就“妙”在“神与物游”之上,而现在的观点看来,所谓“神与物游”,就是“情景交融”。就是“天人合一”。通过对神思篇的解读,我们其实可以發现,刘勰是通过两个相互联系的过程,来构成艺术创作中的“意象”的。

第一个过程,是将外界的“物”情感化。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这句话中,刘勰将“山”与“情”相互融合;而“海”则与“意”联系起来。同样是客观的景和物,到了刘勰这里,就能引起不一样的思绪和情感,从而和审美主体的情感联系在一起,成为情感化的景了。

另外一方面,就是将内在的“情”对象化,让构思不再是独立的闭门造车,而是将构思与外界的“物”和“象”结合起来,不再是独立的情感的主体,从而形成“心”与“物”的双向交流。

如此一来,作为审美范畴的意象便形成了,而这种主张主观精神与客观景象相互融合的审美思维方式,对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也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自从“意象”这一审美概念被提出之后,它就一直处在中国古代美学的核心地位。所以虽然后世“意象”的内涵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发生着变化,然而这种“情景交融”或者说“天人合一”的美学思维方式,却一直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主导。

四、美学范畴日趋成熟

唐宋之后,意象这一美学范畴也更为成熟了。通过分析美在意象在历史上的流变,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现代美学和传统美学之间的千丝万缕的关系,可以肯定,叶朗先生提出的“美在意象”这一美学思想是始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而这一方面也体现了叶朗先生对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继承以及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我们所探讨的美在意象这个命题的深刻的历史性与时代性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叶朗.胸中之竹[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刘勰范畴美学
印花派对
刘勰的“借力”
刘勰拦路拜师
舍弃面子的刘勰
舍弃面子的刘勰
语文阅读教育中的三对重要范畴辨正
纯白美学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范畴观与认知语言学上的范畴等级结构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