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西厢记》到《牡丹亭》

2014-10-21周一帆

华人时刊·下旬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西厢记牡丹亭

周一帆

【摘要】《西厢记》与《牡丹亭》是元明两个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古代爱情戏中成就最高的两部代表作,这两部作品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的人文风貌以及婚恋观念,歌颂了爱情在两性关系中的崇高地位,本文将从作品表情方式在语言、主题、风格上的差异来阐述时代背景对作品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西厢记;牡丹亭;表情方式

中图分类号:J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5-269-01

一、表情方式在语言上的转变:奔放与含蓄

《西厢记》与《牡丹亭》表情方式的差异在人物语言上表现的淋漓尽致,《西厢记》展现人性美,剧中人物语言通俗热烈,表达大胆直接;而《牡丹亭》展现人情美,语言表达则较为精致内敛。不同时代背景造成了两部作品的表情方式在语言上的差异。

王实甫生活在元代蒙古族统治的时代,蒙古族的豪爽直接、热烈奔放的性格特征融入到百姓生活,因此,在王实甫的《西厢记》中莺莺与张生的情感表达也较为大胆直接;如[滚绣球]中的“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又如“归家若到罗帷里,昨宵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作品对女性群体热烈追求爱情的描写大胆直接,体现了通俗化的审美特征。

而明代,一方面大力提倡程朱理学,文人主动选择戏曲作为移情的载体,在表情方式上倾向于选择更具有深意的文字表达,另一方面,明代在文学上实行八股取士,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文人的文字概括功底,使文章更为精致工丽准确,因此,《牡丹亭》的语言表达表现出婉丽工整的抒情审美特征。如“[好姐姐]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蘼外烟丝醉软。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的圆”,巧妙地把抒情与写景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既展现了心理活动,又描绘出美丽的意境,显得优雅清丽,作者正是通过这绮丽的戏剧语言,表达了杜丽娘在爱情中的执着追求却又委婉含蓄的心理,整体上呈现出优美抒情的表情方式。

二、表情方式在主题上的转变:反“礼”与反“理

《西厢记》与《牡丹亭》都反映了封建上层社会闺中小姐勇于冲破封建束缚追求爱情的美好愿望,但其表情方式在主题思想的体现上却略有不同,《西厢记》具有反封建的民主精神,反对的是社会封建礼教,具有普遍的社会性;而《牡丹亭》则重“情”,即人的欲望的释放,更倾向于表现反对禁欲主义的主张,侧重个人的个性解放。

元代,北方地區儒家礼教较为松弛,加之游牧民族文化精神的渗透,使元代社会文化与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发生偏离,因此,具有时代意义的、反对封建婚姻的具有民主思想的剧作《西厢记》在王实甫手里得到了新生。明代虽然处在程朱理学的束缚下,但王阳明继承“心学”,将“人”的主动性放在学说的重心,李贽则更肯定“人欲”的价值。在这种背景下,一方面,汤显祖反对禁欲主义的程朱理学,另一方面,通过“梦境”表现心学对“人”的肯定,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杜丽娘作为上层社会的女子,受到了严格的儒家传统教育,但杜丽娘对爱情的渴望并没有因此而泯灭。于是作者把杜丽娘和柳梦梅的恋爱过程描绘在梦境中,虽然杜丽娘身体被困在深闺中,但梦中却能与柳梦梅相爱、相会,作者这样描写正说明了人的欲望的强大,而最后柳梦梅考中状元,皇帝下旨赐婚的结局也意味着对人的正当欲望的肯定,具有个性解放的时代意义。

三、表情方式在风格上的转变:写实与浪漫

虽然元代蒙古游牧民族的统治下,带来很多社会风尚的改变,但传统婚姻观念仍在普通百姓身上根深蒂固,王实甫在《西厢记》中的描写就很好的体现了这种社会现象。作为一部现实主义剧作,《西厢记》遵循了现实生活发展的逻辑,塑造了崔莺莺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青年女子形象,莺莺是一个大家闺秀,剧中的老夫人却是“门当户对”的婚姻制度的维护者,不断的对张生和莺莺的爱情进行阻挠,但当张生状元及第之后,却欣然同意了两人的婚事,很显然老夫人代表着的传统婚恋观,讲究门当户对,在元代,虽然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觉醒,但封建势力仍普遍存在,而《西厢记》正是对元代社会婚姻现象的概括及映射。

明代在商业经济日益增长、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的新形势下,对于正在兴起的个性解放思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汤显祖也在文学艺术领域开辟了思想解放、个性张扬的新战场。《牡丹亭》就是在当时时代背景下创作的一部富有人性的浪漫主义的剧作,剧中“梦境”就是理想与现实的一个结点,把人的欲望、故事的发展借由梦境来完成,一方面实现了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故事发生的可能性,一方面是对明代思想禁锢的一种规避。同时,汤显祖还自觉地在作品里表现人们为实现理想而作的顽强斗争,让一对青年男女在梦中相会、结合,女主人公杜丽娘更是经历了由生到死、死而复生这看似奇异的生活历程,而作者把这种异乎寻常的经历归结为一个“情”字,使全剧从主题情节到人物塑造都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在爱情剧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浪漫主义的表情风格。

通过对《西厢记》和《牡丹亭》的对比了解,虽然均为元明两个时期爱情剧的集大成之作,具有代表性的意义,但由于时代背景不同造就两者在表情方式上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言、主题与风格上,但两部作品在戏剧史上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其特定的历史时期彰显了独特的时代精神。

参考文献:

[1]吴晗.明史简述[M].中华书局.

[2]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王实甫.西厢记[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4]汤显祖.牡丹亭[M].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西厢记牡丹亭
为什么《西厢记》天下夺魁
风雅兮《西厢记》
“红娘”称呼的由来
白先勇:不强人所难
汤显祖的《牡丹亭》戏曲刊本插图的图像学研究
《西厢记》中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
《牡丹亭》人文主义精神浅析
张生与柳梦梅爱情观之比较
待从头,盛情说不周
《西厢记》赏读之一:惊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