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意识形态的构成探析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2014-10-21裴红娟翟宇
裴红娟 翟宇
摘 要 意识形态建设从来就不是一个小问题。对于执政党而言,主流意识形态能否保持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将直接关涉到执政党执政所领导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对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深入研究,探究其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能够有效提高主流意识形态在人民群众中的认同度,更好地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整合功能。
关键词 意识形态 吸引力 凝聚力 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疆网络宗教传播与社会稳定研究”,主持人:裴红娟(项目代码:14CKSO35)的阶段性成果;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现状及长效路径研究”,主持人:翟宇(项目代码:12XKSO1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裴红娟,新疆农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讲师,研究方向:思政教育;翟宇,新疆农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12-202-02
意识形态的问题从来就不是一个小问题,对于执政党而言,主流意识形态能否保持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将直接关涉到执政党执政所领导事业的兴衰成败。然而近些年面临全球化、网络化以及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等带来的各种新奇思想、异态价值观念的冲击,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出现明显的弱化。如何保持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摆在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和神圣使命。
一、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构成要素
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会凭空产生,也非偶然现象。作为一种“力”的表述,它既是对意识形态自身魅力与功能发挥程度的直接反映,又是对意识形态建设达到理想状态的目标设定。具体到中国当前的主流意识形态,其吸引力和凝聚力是指主流意识形态对人们的感召、说服、引导及其对现实问题阐释强度和效度的一种表达,其外化的表现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战略目标、行为准则对社会成员所具有的引导力、聚合力、统摄力、辐射力和号召力。主流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内容体系的解释力
从某种角度上看,意识形态是否得到受众的持续认同度,与他对当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解释力度呈正比关系。成功的意识形态总是能够保持合理的结构张力,解释社会现状,预测发展趋势,作为一种全面的知识体系为人民所接受。在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今天,意识形态的解释力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作为上层建筑,他反映社会存在,并且服务于当前的经济与政治,并且要做当对社会发展变化做出与时俱进的调整和变革。为了做到这一点,意识形态必须兼容并包,并且可以冲破阶级的局限性,在保证思想上的先进性、系统性和抽象性的基础上,能够发挥适当的灵活性,对意识形态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更新。
(二) 表达方式的亲和力
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固然与其内容的先进性和解释力有关,但是离开了传播媒介和亲和的表达方式,其吸引力和凝聚力也是无法实现的。传统意识形态给普通大众留下的印象大多是内容晦涩难懂,与现实生活比较遥远,而且传播途径单一狭窄,大都采取居高临下、刻板的说教口吻和呆板空洞的叙述方式,这导致意识形态的内容和传播与人民群众的距离被认为拉远了,进而失去了意识形态对人民群众的激励作用,更为严重的是,滋生了年轻人的逆反心理,使得意识形态在青年当中的宣传成为一种负担,不但没有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反而严重消解了。因此,采用一种亲和的表达方式可以使意识形态更广泛地传播和接受,更能深入人心。
这种亲和的表达方式主要体现在通过文化关怀、人性关怀与情感渗透,为社会生活提供一种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的正能量,拉近理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切实反映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傳播群体的示范性
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在保证内容的先进性和表达方式的亲和力的基础上,为了能够让更多的受众群体接受,还与自身所代表的阶级和宣传者本身有密切关系,比如,统治阶级各个层面的表现、个人魅力、人格品质等等。人们在选择信仰或接受某种意识形态的时候,除了了解意识形态的书面内容外,关键还是要看传播群体的实际行动,“身教胜于言传”,传播群体的身体力行才是实现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条件。因此,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群体,组织或者个人,都必须本身要做到行为的示范作用,包括各个党员,各个层次的管理者以及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政课教师。
另外,意识形态宣传者的传播效果还与社会大众对其所在的组织形象的评价有关。
(四)与外部环境的协调性
在宣传和教育方式上,意识形态必须与外部环境相适应,而外部环境总是在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意识形态能够充分体现时代的特点,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保持动态协调与适应。首先是开放性与包容性,开放性的前提是保持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在此基础上与其他流派的对话中汲取有益成分,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包容性是开放性的必然要求,它具有整合各种社会意识的价值取向,最大限度发挥意识形态在凝集人心,调动人们积极性、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作用。其次是现实性和利益性,只有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强大了,才能使人民群众从社会主义制度所得到的实惠中坚定政治信仰,产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和现行制度的认同和爱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才有说服力、影响力、感召力。第三是灵活性,提倡灵活性并不是否定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也不是搞意识形态的多元化,而是说在社会环境不断变化的时代,执政党应创新发展意识形态,使其更好地发挥社会整合功能,为执政党和政府赢得更为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思考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迁,相对于传统意识形态教育的封闭模式,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提出了新的时代的要求,就是必须把它放在一个全新的时空界面和更加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去,但同时也意味这主流意识形态工作将面临更加复杂的环境,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将是一个长期工程,他不是一个部门、单位的工作,而是多部门配合、多行业联动的系统工程。
(一)加快意识形态的创新体系
改革创新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体现,是中国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和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几代领导人正是凭借改革创新的精神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离不开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学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观念创新、方法创新等等,使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与时俱进,贴近现实。
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密切相关的除了理论、观念上的创新,更为重要的是方法上的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者解释和宣传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任务,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不仅自身要有过硬的理论功底,还需要用一种简单平实的语言,通俗易懂的道理把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真实、有效地传播出去,这就需要方法上的创新,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潜能,丰富社会主义文化的生产方式和表现形式。
(二)拓展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
我们在充分发挥意识形态的政治辩护功能的同时,还应具有理论阐释功能、思想教育功能、宣传导向功能,以及维系城乡社会稳定的社会控制功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支持的规范约束力的经济功能等不同功能。在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当中,让人民的生活、工作当中处处离不开他,并能利用意识形态的理论阐释和解决身边所发生的现象,让意识形态教育由“灌输”变为“内化”的过程。
目前,高校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与现实社会的生产生活严重脱节,比如课堂当中意识形态的内容与走出课堂的现实社会有差距,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除了在考试当中发挥作用,在平时的生活中无法阐释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这种现象的严重后果就是学生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不信任感,这与我们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背道而驰的。因此我们要努力创新使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和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能够阐释我们生活当中各种现象和问题,让学生们真切感受到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无处不在。
(三)满足社会成员的精神需求与意识形态的契合
我国新时期的意识形态工作应该着重从现代性追求、民族性追求等方面,努力寻求与社会成员的精神需求和心理认同的契合。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加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变迁突发猛进,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要求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必须要有现代性的追求,这样才能与当代“90”后大学生的思想同步,才能更好地发挥意识形态的教育功能。
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不是空洞的口号和抽象的概念,其中蕴含着丰富而具体的内涵,她本身就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从我国具体实际出发提出,与我国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相适应的,并且与我们国家的伟大社会理想相符合的。因此,意识形态教育一定要有民族性追求,要非常注重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精髓,使得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思维模式有更多的契合,才能开辟出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新路径。
三、探析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特点
(一)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时代性
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就是各个高校的思政部门,思政教育必须按照意识形态的构成要素,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丰富创新其内容体系,突出时代特征,做到“三个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用朴实的语言解答基本理论问题读理论,发挥主渠道作用。面对当代90后大学生,思政课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首先就应该从增强思政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入手。根据90后大学生所处的时代特征、个性特点和认识水平丰富和创新思政教育的内容,在课堂中及时更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理论、新成果。
(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过程的人性化
意识形态教育要具有人性化,思政课教育过程中要充分體现人性化的理念。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思政教育原则要以个性化、生活化、幸福化为主导。其中,个性化原则要求每一个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从教学对象的个性特点出发,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简单粗暴的一刀切的教育方式。生活化原则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走下高高的讲台,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解决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学习、思想、心理等问题。幸福化原则要求每一个思政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对象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并把幸福观放在首位,充分理解幸福的内涵,坚定追求幸福的决心、勇气。第二,思政教育内容要以人文关怀为基调,思政教育要想增强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必须首先思政教育者的身份关心每一个受教育个体的现实生活问题和情感需要,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发挥其道德教育、政治引导的作用。第三,思政教育方法要以人本化为特质。思政教育者面对的基本上是18岁以上的成人,他们已经是独立的个体,很多观念的思想虽说没有定性但已经有了评价和判断的标准,因此,教育者要避免单方面的灌输填鸭的方式,要把受教育者当做平等的个体,发挥民主的作风,在宽松、平等、对话中进行双向交流。
(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目的的实践性
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目的就是要具有实践性。为此,思政教育者一定要关心大学生的生活境遇,只有关心大学生的现实命运和境遇, 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课堂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包括班级、宿舍、学生社团等课余及校外实践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生活出发又回到生活。
参考文献:
[1]于春洋,于春江.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理解、界定与追问.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1).
[2]孟浩明.我国社会转型期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问题.科学社会主义.2005(4).
[3]黄传新.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研究.学习出版社.2012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5]王东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体系建构.教学与研究.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