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作用

2014-10-21杨静

法制与社会 2014年36期
关键词:异化劳动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

摘 要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体现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重要著作,同时也对整个马克思理论体系的建构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而其中的关键就是异化劳动概念。异化劳动的扬弃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故此,本文试从梳理《手稿》中起奠基作用的异化劳动概念以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入手,为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此有关的问题提供一个角度。

关键词 马克思 异化劳动 历史唯物主义

作者简介:杨静,河北大学政法学院2012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12-013-02

一、异化概念的发展

“异化”这个词语原本不是一个哲学术语,它源自拉丁文alienation,一般指的是权力的转让、关系的疏远和精神错乱等等。在资产阶级革命的高峰时期,“异化”被一些思想家用来解释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关系。到了德国古典哲学时代,它才有了特定的哲学内涵,表示人与整个外部世界的主客体关系,即人们通过种种活动进而创造出来的产品,成为主体的异己力量,并反过来支配甚至危害主体本身。

在近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霍布斯是第一个使用异化概念的的思想家,他从资本主义的政治现状出发,认为国家本身就是人的异化。他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们都有为自己谋取利益的权利,为了使自身的权利得到保障,人们订立契约,把权利让渡给国家,因为国家是人们转让了自身的权利而得以存在的,所以国家就是个人权利的异化。在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思想家卢梭在其著作中也体现出了异化思想,他主要从政治、经济、道德等发面研究异化,指出私有制是产生异化的根源,而封建国家则是异化的集中体现。

“异化”被当做专门的哲学概念使用最早是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一书中,黑格尔赋予“异化”丰富的内容。黑格尔的异化理论是一种“精神异化论”,他从唯心主义出发,认为发生异化的本体不是现实的自然界和人,而是抽象的精神,主体发展到一定阶段异化为自然,最后又在发展中扬弃了异化,回归到“绝对精神”本身。

费尔巴哈第一个把异化概念运用于考察人的本质,在他看来,感情、理性、意志是人的本质,异化的主体就是感性存在的人。后来,德国的莫泽斯·赫斯把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异化论推广到政治经济领域,认为金钱在资本主义中是人的本质的异化,是统治人、支配人的异己力量,并认为异化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消灭私有制才能克服异化。

马克思通过研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特别是从黑格尔的异化理论中得到启示,得出劳动异化才是人的一切异化的根源这一结论。

二、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在撰写《手稿》过程中,马克思深刻认识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同资本家之间是尖锐对立的经济关系,使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之间的巨大矛盾。进而马克思又把异化这一概念与劳动分析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指出以上对立和矛盾的根源在于劳动的异化。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劳动作为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是把人与动物却别开来的根本特性。劳动是人的类本质、类生活,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发生了异化,劳动不再是属于劳动者的本质的东西,而成为外在的东西。在《手稿》中,马克思比较详尽地论述了异化劳动概念的具体内核,即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以及人与人相异化四种情况。

三、异化劳动理论在唯物史观形成中的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它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异化劳动”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最重要的概念,也是马克思本人该时期的思想基础。马克思在《手稿》中以“异化劳动”概念为基础,剖析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取得了许多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确立具有基础性意义的伟大成果。

第一,马克思在异化劳动理论的阐发中,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把劳动看做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认为社会历史就是劳动异化和劳动复归的过程,因而得出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一结论。不同于黑格尔把社会历史的发展归结为精深发展史,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历史和自然界一样,都有其一般的客观规律,因为人类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劳动实践,人类是就成为自然史的一部分作為历史主体的人、人的实践活动以及人实践活动的对象都是以自然界为基础的。把自然史理解为“人化自然”的历史,也使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仅仅把自然看作直观对象而不是实践对象的形而上学观点划清了界限。

第二,《手稿》初步提出了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和基础,进而马克思认为在构成社会的诸多因素中,物质生产实践是的决定性的力量。马克思指出,物质生产实践作为人类获得物质资料的唯一源泉,是维持人类生存的根本条件,它制约着社会结构、社会性质和社会面貌,规定着人的本性及其发展状况,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马克思赋予了市民社会的确定的物质内容,把生产、私有财产、政治制度、意识形式联系起来,对唯物史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揭示了唯物史观关于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解决与自然的矛盾的最基本的实践,是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基础,是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钥匙的基本原则。

第三,由于异化劳动理论中马克思认为人的根本特征是生产劳动,人的社会性和自主能动性得到了重视,进而,费尔巴哈仅仅把自然属性视为人的本质的缺陷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克服。

马克思认为,吃、喝等自然属性是人与动物共有的属性,人与动物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从自然界中获取满足自身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资料。但是人和动物的活动的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动物的活动是无意识的,是本能的,而人的活动是有意识的,是能动的,正是“有意识”这个定语,区别开了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人类存在的必然形式,虽然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劳动,但孤立的人是无法实现其本质的,空间和时间上诸多个体的共同的和连续的活动则必须作为人类社会存在的条件。

第四,《手稿》首次把实践理解为生产劳动,即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指明了实践的基本内容,进而体现了实践的主体性,客观性和创造性的诸多特征。“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范畴,并且贯穿马克思整个思想发展的过程。《手稿》还揭示了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性,指出只有通过实践方式,才能解决理论对立的问题,以《手稿》为开端,马克思的实践观一步步向科学的实践观迈进。

第五,异化劳动的扬弃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贯穿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各个时期,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体现在他各个时期的著作当中,是马克思毕生所眷注的问题。在《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劳动和劳动异化的四种规定的深刻论述,阐释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本质及异化劳动的扬弃和共产主义的实现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而,为马克思研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开辟了道路。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世人的对象化活动,人的本质是在劳动中体现,在劳动中规定的,劳动本来是人的类生活,是人的内在本性,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但在现实生活中劳动却是异化的,是人们在雇佣制度下未列入维持自身的生存而不得不进行的一种非人的活动。所以,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就是克服劳动的异化向劳动的本原意义、向人的本质复归的过程,就是实现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辩证的过程。人的非人化、人的本质的异化,在人类发展史中是客观存在的不可缺少的一个阶段。只有通过劳动及其发展,人的本质的回归也就是异化劳动的扬弃才能实现,它是作为劳动实践历史发展的结果得以实现的,异化劳动也是这个历史发展过程中,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是向人的本质回归的必经阶段。由此意义上得出结论,异化劳动的扬弃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是统一的。

马克思认为劳动的复归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即在“自由王国”才能成为现实。“自由王国”是指人支配自己的社会关系,即人支配物的社会状态,是以发展人的才能为目的的领域。马克思认为“自由王国”只有在异化劳动扬弃的地方才开始,因而“自由王国”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 在马克思看来,物质生产领域是一个此岸的实在的世界,这一世界的构成要素、活动过程及结果都是实在的,由于受是在条件的制约,人类发展自身的目的必然会被中介为有限目的,而不可能得以充分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只是存在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它的实际内容就是人的本质得以复归。在这个理想的社会中,异化劳动消失,消除了剥削与奴役,劳动成为自由地发挥和发展人的才能的场所,劳动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成了人发展自身能力需要。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首先要靠物质资料的不断丰富,即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马克思认为,物质资料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基础,只有物质资料极大丰富,生产力不断提高,才能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人们才有足够的空间去从事多方面的活动,人才能得到全面的提高。其次,马克思在《手稿》中已深刻揭示了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那就是私有制,所以要克服異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在公有制条件下,劳动才真正复归为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的片面发展才飞跃为全面发展。再次,实践作为人的能动的客观性活动,有着扬弃异化,使人的类本质实现回归的必然前景。马克思指出,劳动给每一个人以机会去全面发展自己。最后,教育和充分的自由时间也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前提。马克思认为教育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提高社会生产的有效方法,教育使人的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因而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在当下的快节奏的生活中,时间也变成了限制人发展的异己的力量,人们变成了时间的奴隶,只有对充分的自由时间加以正确运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实现。

此外,马克思在《手稿》中分析社会问题时,已经开始运用存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原理,这就为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提出打下了基础。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还说明了历史发展的辩证规律,他坚持从现实世界寻找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考察了社会革命产生的经济基础,阐明了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对立关系,论述了社会革命是私有制发展的必然产物,并论证了无产阶级是人类得以解放的唯一的阶级力量。

以上内容充分表明马克思通过《手稿》中对异化劳动概念的阐述已从多个方面初步确立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核,以及对整个马克思理论体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中央编译局.200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熊子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概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

[5]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汤姆·罗克摩尔著.柯小刚译.黑格尔:之前和之后.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异化劳动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历史唯物主义的五种西方重构模式解析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正义观再思考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记者的时代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