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土地使用生态合适性分析
2014-10-21李彦君
李彦君
摘要:本文主要以某地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做例子,分析了地区环境影响评论中土地的使用生态合适性,引入了环境的合适性评价标准,通过描绘地区的各个区域来指导区域的规划布局,探讨了区域环评当中生态环境相适宜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地区;环境的影响评估;生态的合适性
随着社会时代的进步和各项开发需求的拓展,目前我国相对于土地的使用需求的比重越来越高,目前已有的可开发土地已经不能够满足未来长时间的发展需求。正因如此,土地开发的矛头开始指向曾经被认为不适宜开发的土地扩张。所以,要合理、科学地开发和使用我们的宝贵的土地资源,就尤其应该对土地使用的规划和布局进行生态合适性分析。生态合适性分析方法目前已经有了许多种,这些方式方法在应用上都相对比较复杂,因此将其直接用于区域环境评估目前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十分有必要寻找出一种简单有效的分析方法,用以完成区域规划的布局和生态合适性的评价。本文探讨了一种可作为区域环境影响评估的、简单有效的生态合适性分析方法。
1 生态合适性分析方法
土地使用的生态合适性是区域环境影响评估当中,规划、布局以及理性评估的一部分。生态合适性主要考虑开发区域当中各不同使用功能的土地排序位置是否恰当,是否遵循有益生态排序的规律。土地使用生态合适性分析,比较常用到的一些方法有地图重叠法、因子加权评分法和生态因子组合法等等。地图重叠方法是一种较为形象和直观的方法,是可以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不同量纲的因素进行系统综合分析的一种土地使用生态合适性的分析方法。它的缺点是:重叠法实际上是等权相加的方法,但在各个因素的问题上,它们的作用却是不相等的;当分析因子在适量的增加以后,用不一样的颜色以及颜色的深浅表示适宜的等级并且加以重叠的方式方法相对繁琐,且比较难以辨别综合图上面不同颜色深浅的细微差别。
因子加权评分的基本原来和地图重叠方法的基本原理理论上是相似的。加权求和的方法克服了地图重叠方法中等权相加的缺点以及地图重叠方法中繁琐的照相制图过程,同时避免了对阴影辨别的技术困难。加权求和法另一个相较之下比较重要的优点是比较能够适应应用计算机,这也是近年来该方法被广泛运用的原由。但不管是地区重叠法或者是加权求和法,从数学的角度上说,要求各个因子应当是独立的,然而实际上,许多因子是相互影响、互为联系的。为了能够克服这一个缺点,专家们又发展了另一种新的方法,叫做“生态因子组合方法”。
生态因子组合法可以分为层次组合法和非层次组合法。层次组合法首先用一组组合因子去判断土地的适宜度等级,然后,将这组因子看作一个单独的新因子与其他因子进行组合判断土地的适宜度,这种按一定层次组合的方法便是层次组合法。相反,则为非层次组合法。显然,非层次组合法适用于判断因子较少的情况,而当因子过多时,采用层次组合法要方便得多。但不管采用层次组合法还是非层次组合法,首先需要专家建立一套复杂而完整的组合因子和判断准则,这是运用生态因子组合法关键的一步,也是较为困难的一步。
2 某地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区域概况
2.1 区域的功能定位
两个地区的产业体系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定位实质上都是综合性质的保税地区。而该案例地区的保税区功能,实际上就涉及到了保税仓储、国际贸易、出口加工、商品展示等多方面的业务体系;而另一案例地区的加工区功能定位,所存在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为相关的加工服务提供运输、仓储服务,以及相应的出口加工服务。
2.2 区域开发的主要环境问题
案例地区的保税区以及其出口加工区域中所表现出的环境问题,实际上涉及到了以下几个方面: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土地的大量开发,直接导致生态系统体系的类型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同时建设完成之后的锅炉排放、生活污水排放、固体废物堆积、交通噪音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影响,实际上都呈现出了较大的问题。但该地区的区域污水在经过处理之后,都是直接回收利用,并未造成外部排放污染影响。那么在这基础上,实际造成污染的便是锅炉燃煤废气排放。
2.3 区域污染气象条件
案例地区的气候,在春夏阶段,都主要是南风,而在秋冬季节,则主要是北风在其中占有了极大的优势性,并且西北风呈现出的风频也是超出正常标准的;但是单纯的从各个不同季节的风频分布形式来看,实质上各个地区污染物都完全是都是直接向北方、南方进行输送的,那么在这一状态之下,采暖期呈现出的西北风、北风污染性质也就极为严重。
3 生态适宜性指标体系
首先将开发区规划土地进行生态位势分类,并以一定的符号表示。
一般将居住公共设施功能的地块设定为重点地段J1和非重点地段J2;将工业活动的地块从劳动保护和生产污染的角度上设为3级,对劳动人群进行保护地段G1,过渡地段G2,产生污染地段G3;将交通线路规定为两级,轻微污染的一般线路D1,污染较重的主干道D2;将地表水规定为两级,无污染的为S1,有污染的为S2;将绿地规定为两级,隔离地段L1,旅游景点地段L2。
从环境保护和环境控制角度,将整个区域划分为5个生态位势排序:
Ⅰ适宜人群生活、办公、娱乐等的类别J1、J2
Ⅱ适宜人群劳动维持一般生活的类别J2、G1
Ⅲ适宜人群有劳动保护条件下工作的类别G2、D1
Ⅳ产生一定污染、可以进行控防的类别G3、S2、D2
Ⅴ作为相互干扰类别之间的隔离地类别S1、L1
4 绘制区域生态适宜性本底条件图
根据某地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的土地使用规划方案,按照上述指标体系,编制生态适宜性土地使用分区图。
5 绘制区域生态适宜性区位分析图
依据相关评价区域环境以及规划的生态分区图来看,当该地区呈现出的高位势转变到低位势之后,或者是低位势直接转变到高位势之上,那么这也就必须要严格的遵循依次递减所呈现出的相关趋势性,在这一过程中,由于高位地域本身是处在上水向、上风位置,那么高位势部分呈现出的污染也就远远低于低污染区域,如此一来,相关的规划布局工作也就完全保持了自身的正确性。区位分析结果: 某地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周边的环区绿地,作为Ⅴ类过渡地区,起到了对本区外增长源、工业污染源等的抑制和隔离作用。 该区域的规划布局基本上与区域的总体规划目标相一致,生态位势由东向西,由南向北基本上呈递增趋势,减少了污染物重复污染的可能性。說明两区的总体规划基本符合城市生态学原理,把握住了几大环境要素之间的排序关系。
6 结论
本篇文章在提出地区开发生态合适性评估指标的基础上面,采用了绘制分区地域图的方法,利用地学上的地域理论,加入环境合适性的评估理论,从而基本上实现了区域环境影响评估当中,土地使用的生态适宜性分析以及对区域规划布局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周爱国,孙自永,徐恒力,徐忠胜.地质环境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地质科技情报.2001(02)
[2]张妍,尚金城,刘仁志.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制与应用[J].云南环境科学.2001(S1)
[3]张建文,张潞,孙晓蓉.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