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大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2014-10-21王明东

新校园·上旬刊 2014年9期
关键词:人文性工具性大学语文

王明东

摘 要: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当前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认识上对大学语文定位把握不准,过分强调人文性,教学方式方法陈旧,评价方式单一,大学生自身较为普遍存在一种实用主义和急功近利的心态。加强大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策略是:进一步明确大学语文的性质、功能和定位;加强教材建设,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性;工具性;教学策略

语文素养是科学文化素养的最基础部分,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离不开语文教育,大学语文教育是整个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母语教育的高级阶段。大学语文是高校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它对于大学生理解和运用汉语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开阔视野、提高人文素质,以及传承中华文明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前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直接影响着大学语文作用的发挥。本文在探究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上的分歧

认识上的偏差主要表现在对大学语文定位把握不准。有的认为大学语文是针对大学生高中语文基础差进行补课,忽视了大学語文在高等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有的认为大学语文的价值就是在于其工具性,片面强调大学语文的工具性,而忽视了大学语文的人文性。有的过分追求人文性,而忽视了对大学生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培养。

2.过分强调人文性

20世纪90年代,国家教育部把大学语文课定位为素质教育课程,强调了其人文性,淡化了其工具性,这一观点得到了较多人的认同。有的人就认为大学语文是培育大学生综合性文化素质的课程,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受到极大削弱。

笔者认为,大学语文同中学语文一样,首先要立足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所不同的是,中学语文教学在于进一步巩固和充实学生语文基础知识,侧重“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大学语文则是在中学语文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祖国语言的掌握程度,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借助于经典作品的学习,培养起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在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中陶冶情操、净化灵魂和完善人格。大学语文学习是结合语言、文字和优秀作品进行的,决不能脱离了具体作品的学习谈人文素质提高。实事上,培养人文精神是整个教育的责任,人文素质涉及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多门学科,过分强调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反而将人文教育的宗旨导入虚空。

3.教学方法陈旧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普遍存在教学方法单一,内容陈旧,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教师的讲解占据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师生间缺少互动,学生在课堂上缺少思考和提出问题的时间。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在对教材的研究上,而对当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情感意识缺乏足够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成了一种被动行为。

4.评价方式单一

评价是教学的指挥棒,也是衡量教学效果的试金石。当前,大学语文的考核机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考核内容主要局限于课堂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表达能力、语文素养等兼顾不够,基本上是教什么考什么,没有很好地体现考核的导向作用,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和扎实的写作训练。二是考试题目类型与中学考试题型近似,学生容易感到厌倦。三是评价体系往往只是期末一次考试,甚至只是考查,平时作业少,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重视不够。四是教师对学生要求不严,有的甚至不管学生学得如何,不管学生语文水平进步多少,只要修习了大学语文课程,就会顺利通过考试。

5.学生自身重视不够

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大学生普遍存在一种实用主义和急功近利的心态,对英语四、六级证书和计算机等级证书关注较多,而对自己读了多少中文经典并不在意。有的甚至认为,大学语文可有可无,学不学一样,高中语文学得差不多了,不必把精力花在大学语文上;有的只是为了拿学分而学大学语文。很多大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目的不像专业课那样明确。

二、加强大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策略

1.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大学语文教学

大学语文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提高大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它的另一个重要使命是使学生通过对经典优秀作品的阅读,涵泳性情,塑造健康饱满的人格,陶冶高雅的审美趣味并培养文学艺术的审美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提高人文素养。大学语文教育的特殊作用决定了它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不可替代性。

但是,当前大学语文在素质教育的旗帜下,名义上是地位提高了,实际上大学语文的课时设置普遍随意性强。大学语文教师在高校处于边缘地位,多数学生重理轻文,重英语、轻中文,母语学习面临严重的危机。因此,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大学语文教学迫在眉睫。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认为,人文教育要高于知识教育,从根本上制约教育。这才是“教育的对象是人”的主要意义。在中学和大学里,人文学科的教育教应该被摆在首位,贯穿到一切学科(当然是包括理工科课程)的教育中去。应当在接受了必要的人文的、美学的教育基础上,再来学习具体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社会应用性知识。世界许多著名的大学,即使是以理工为主的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也被放在了重要位置。因此,当前急需把大学语文教学提到是推进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的需要的高度上,要认识大学语文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教学管理和师资力量,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

2.进一步明确大学语文的性质、功能和定位

明确一门课程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课,能对学生具体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在课程改革研究中,是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问题。关于大学语文课的性质和功能,教育界始终没有终止过讨论。大学语文课程首先是“语文”课程,“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大学语文课程同样具有这两种基本性质。大学语文的教学应该以学生中学阶段的语文课程学习成果为基础。大学语文设立之初是考虑到“现在的很多大学生语文水平较低”,这个开设初衷表明大学语文开设之初注重的是基础性,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然而,20世纪90年代初,教育部将大学语文定位为素质教育课程,人们开始过分强调其人文性,有的甚至要以“大学人文”取代大学语文,淡化大学语文的“基础性”,突出其文学性、人文性,在认识上出现了偏差。

大学语文固然在人文素质教育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但是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是整个高等教育的责任,也是各门人文学科共同的任务,如果过分强调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必然会使大学语文缺乏作为独立学科的基础。因此,要使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课程中真正站稳脚跟,拥有自己独立的课程地位和教学目标,首先应该对大学语文进行学科定位,明确其课程性质。

3.加强教材建设,改革教学内容

目前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的编写模式。

一是按文体标准设计单元。代表性的如吴满珍主编的《大学语文》(中华书局2004年6月第1版),将课文分成记叙文、论说文、诗词曲赋、书信、古代文论和小说等六个单元,各单元之后附有关于该文体的写作特点和艺术特点的总结提示。二是按文学史线索设计单元。代表性的如王步高、丁帆主编的《大学语文》(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3版),从诗经、先秦散文,到汉魏六朝赋、初盛唐诗,再到明清散文、古代白话小说,最后为当代小说、当代散文等。三是按专题划分单元,代表性的如魏怡主编的《大学语文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将课文分成三个模块,上篇是阅读能力培养,中篇是日常书面表达能力培养,下篇是口头表达能力培养。

从教材的编写中可以看出编者所做的积极探索和努力。但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一是应用文写作应被列入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由于应用文写作水平和能力在大学生未来的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可将应用文写作部分的内容分为通用寫作和专用写作。通用写作主要介绍行政公文写作、事务文书写作、传播文书写作、礼仪和信函文书写作,专用写作主要介绍经济文书写作等。可根据不同专业的素质要求,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二是选文要适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不仅要选“美文”、文学作品,也要选取一定量的的经世致用的经典名篇;尽可能避免与中学教材和重复,因为学生对学过的课文往往没没有兴趣;重视选入国外文学名篇佳作。编者必须兼顾好“教什么”“怎么教”“如何教”三方面,以使教材更适用于教学活动。三是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差异和层次差异,根据授课对象的变化,调整教学内容的安排。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差异,讲授同样的教学内容,按固定的模式组织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

总之,教学内容的择定主要依据教学目标。构建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体系,从大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视角去考察,应该是一条适宜的路径。

4.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

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要围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一目的。

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彻底改变教师“一言堂”,学生围绕教师转、被动学习的局面。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允许和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给学生更多回答问题、讨论交流、发表意见的机会。

其次,要安排好“大学语文”的延伸教学。“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好大学语文仅靠几十节课远远不够,还应与“大课堂”相结合,与课外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鼓励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为学生深入学习、提高语文素养搭建平台。

再次,完善大学语文的评价机制。当前高校在大学语文考核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受应试教育评价观的影响,考核方式单一,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大学语文的考核应遵循多元化、动态性、综合性的原则。所谓多元化就是打破单一考核方式,采用多种考核形式,全面评价学生的语文能力。既要笔试,也要口试;既要看答卷,也要看平时作业。所谓动态度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纳入考核。所谓综合性是对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综合评价。大学语文考核内容包括字词句运用、常用文体写作能力、阅读鉴赏能力、选文内容知识、思维能力(创新思维和思辨能力)、一般演说能力等。既考查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情况,又考查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全面关注学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陈思和.人文教育的位置[J].社会科学,2001(10):69-70.

[3]《匡亚明纪念文集》编委会.匡亚明纪念文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人文性工具性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让语文课堂充满感性的阳光
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俄语专业实践教学
由《星际穿越》看科幻电影的人文性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人文特点研究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