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职德育教学效率的提高
2014-10-21周长虹
周长虹
摘要:德育是我国中职学科教育系统的主要课程,也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分析了中职德育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有效的组织教学内容;实施有效的开放性教学策略。
关键词:中职;思想政治;教学效率;提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9-0058-01
1.有效的组织教学内容
德育的教学内容组织设计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和水平,实现教学内容的情境化、生活化、问题化设计和搞好教学要点的编排设计,其最终目标是使教学内容形成一个重点突出、难点分散、主次分明、顺序合理、逻辑严密、利于能力培育、思想教育功能强大的教学内容序列系统。
1.1 教学设计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由于各个概念和原理在知识体系、教学活动和思想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一样,难度不同,必然有重点与非重点、难点与非难点之分。因此,教学内容设计必须处理好重点与非重点、难点与非难点之间的关系,着重考虑什么内容重讲、细讲,什么内容轻讲、略讲,选用什么例子、设计何种活动来说明、论证本课的重要理论观点,突破疑难问题;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基本的理论观点,得出结论,并尝试运用这些理论观点去分析、解决问题。要认真考虑将重点、难点放在什么时间段进行教学,安排多长时间;将重点、难点放在学生思维最活跃、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同时要适当分散难点。非重点、难点的教学要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服务,并保证重点、难点的教学有较多的时间。
1.2 教学内容进行情境化设计与生活化设计。情境化设计主要考虑如何使教学有身临其境之感,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情感去探索问题,认识事物。情境具有直观性、暗示性。要在教学中营造亲和的心理氛围,启发学生潜意识和情感,诱发学生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并把教学中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感性认识活动与理性认识活动、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与情境化处理不同,教学内容生活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学如何回归生活。以往教科書呈现的教学内容往往独立于学生经验以外,是与其生命体相分离的一堆死物。因此,必须找到教学内容通向学生生命体的通道。教材内容的生活化,就是要沟通教材呈现的科学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使两个世界相融合,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让教学内容在学生生命体中活起来,从而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自身生命中的一部分,并在这种转化中使学生个体的智慧与德性得以提升。
1.3 教学内容问题化设计。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授,将教材内容灌输给学生。新课程认为,课堂教学不是对教材内容的移植,而是对教学内容有意义的建构。这就否定了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单纯陈述。为此,必须变教材内容陈述性叙述为问题性叙述,变教学内容的陈述化设计为问题化设计。
2.实施有效的开放性教学策略
2.1 营造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开放式教学要求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处于一种动态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双向认同、互动型的教学方式。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民主的态度宽容学生,力求以民主的教学作风解放学生的头脑。教师要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围绕教材提供的话题,与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和交流。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发言,善待学生的"新"、"异"想法和观点,让学生把在生活和社会中看到的、感受到的东西带进课堂进行讨论。与此同时,教学的内容和结果要开放,具有多层次性,并包含丰富多样的个人知识经验,能满足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并给学生一定的选择。在学习结果上,既达成统一认识,也可保留多种意见。课后,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接触交流,努力建立起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
2.2 建构立体开放的教育网络。德育的特殊性质和规律决定了其教学具有认知性、社会性、整体性和生活性。这既决定了课堂教学是德育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又决定了它存在着许多缺陷,需要其它教学组织形式和德育途径来弥补。因此必须立足课堂教学建构立体开放的教学网络。然而,现行德育却具有浓厚的知性德育性质,将德育教学局限于教室,使教与学处于一种封闭状态。"没有表现对个人整体生活与内含于整体生活的整体德性的关注",它"蒸发掉了德育的社会性,使德育变成了一种基本上与社会关系无涉的智力或思维活动"。正是这一缺陷,导致了德育的实效低下。因此,必须改变德育实效低下的状况,建构开放互动的教育网络系统。第一,着眼于整体效益,注意课的体系建构。德育程的教学实施,不仅要研究课堂结构的优化问题,而且要注意课与课之间、不同课行之间、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之间的配合,优化课的体系结构,提高课的宏观效益。第二,加强本课程与生活德育的互动与整合,发挥好协调作用。要主动积极地与家长、社区组织交流与沟通,争取他们的支持,形成一体化教育网络。第三,正确处理好本课程教学系统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加强德育教学系统的开放性,保持内容和理念的时代性,使其既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又与社会环境相适应,在与社会发展的互动中全面实现教育价值功能。
参考文献:
[1] 邝丽湛.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中职政治课课堂教学评价探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3,7.
[2] 谢树平.中职德育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3] 陈宗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 夏正江.论课程观的转型极其对新课改的影响[J].课程•教材•教法,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