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放的居住环境与城市生活

2014-10-21黄蓝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4年35期
关键词:城市空间人性化

黄蓝

【摘要】本文对封闭式居住区所产生的社会问题持否定态度,提出居住环境应该是开放的,并与城市生活保持密切互动。

【关键词】封闭式居住区 城市空间 开放社区 人性化

一、封闭的居住环境

从1991年到2000年,一种新的空间模式——封闭式小区,正在改变着我国城市居住区的面貌,它不仅是郊区新建大型住宅区的标准形式,同时也出现在市中心的城市改造楼盘或传统住区街道也以某种形式被封闭起来。在这段时期,广东省封闭了54,000个小区,覆盖70%以上城乡面积及80%以上人口。

封闭式居住区是从外国引入的(最早在美国开始出现),但这一居住形式在国外一直都有争论,而它在国内则蔓延的速度远超过国外,颇有后来居上之势。我国封闭式小区与国外相比有什么不同呢?首先是规模。我国居住小区的规模一般为3000~5000户,而国外的住宅区,以美国为例,平均只有300户左右,其中几乎有一半的社区只有150户甚至更少。其次是建筑形式。我国城市人口密度一般均远高于美国。所以美国城市居住建筑以低层独户住宅为主,而国内则以中高层公寓,近年来广州的超高层住宅比比皆是。现阶段国内住区管理机构的法理基础薄弱和执法力度不足,很难进行有效的管理。封闭住宅区被看成是不需要增加警力就能防止犯罪的速效药,使住户失去了决定要否封闭的权利。昔日和谐的邻里街区关系都比挡在高墙和楼层电梯之外。

二、封闭的副作用

暂不考虑封闭住宅区是否真的可以防范犯罪的发生。一些城市学者指出了一个更加危险的问题——封闭对城市社交生活的副作用。在传统的城市街区,街道是人们的交往空间,同一街区内,不同阶层的人一起共享这一空间来增进相互了解。街区外的人,通过这一空间,认识和了解该街区的人文、历史等等,从而提供一个“社会安全阀”。而物质的墙,只会破坏这交往空间,不断加高已经由经济、文化、种族等筑成的“墙”,导致一个社会的不和谐。

由于城市的高人口密度限制了居民家中的私有空间,封闭的小区使居民必须依赖城市公共场所来进行必须的社交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解析了为什么中国居民使用道路、公园远比西方频繁,而小区内的街道、广场则“无人使用”。

“鸡肋”的公共设施。典型封闭小区规划模式,往往为了保住足够的服务半径,超市、市场、中小学等公共服务设施设置在小区边缘外侧,与城市道路相临。小区自用的绿地、球场、会所等设施设在小区的中心。由于单个小区中使用者人数有限,同一小区居民收入水平及文化背景也可能较为单一(特别在新建的小区内),这些设施往往经营惨淡,对激发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社交没有什么帮助。加上我国居民通常靠步行来解决大多数的日常生活需要,去一次小区外的超市或诊所对老弱病残或带幼儿的父母来说就变得比较困难。

三、开放的社区

完全开放的住区显然不符合人们对安全和私密的心理要求。如何既满足居民的心理需要,又避免封闭小区所带来的副作用?吸取传统城市的经验和当前住区规划设计的趋势,提出一些设计探讨,同时将用作者与英国Foster+Partner公司合作的广州科学城某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方案来图解这些概念。

1.增加城市性与控制密度

住区开发往往为了形成本区的优美环境,目光仅集中在区内中心空间,周边设置围墙尽量封闭,出入口以少设为佳,与城市边界冷漠。这种孤岛的规划模式往往与城市失去联系,割裂城市生活机理,缺乏活力。开放的社区,这并不意味着正个小区的开放,开放的意义是将小区内的空间分成了城市公共空间和小区内部空间,也就是将城市的空间引入小区内部,形成了小区内的城市街道,并利用街道与周边的城市公共空间相连,回归城市活力。

开放的住区一方面可以改善住区与城市交通的出行,完善城市交通体系,还可以利用分散在住区内的绿化形成城市的整体风貌。采用局部组团围合、院落封闭的手法,组图内部既安静适于住户交往,又提供城市多元的活力,保持与城市密切互动,住区真正融入城市成为有机组成部分。

建筑密度的控制,是高品质住宅环境的一项重点。住宅建筑间距不仅只考虑日照要求,还须考量景观绿化间距、视觉私密性间距等要求。譬如,别墅之间的间距标准就不能单以日照、消防而决定,而应当是包括私密性和环境绿化及大自然空气享受等综合要素。

2.公共设施的混合

现行的住区规划往往只注重空间组织秩序和空间结构明晰条理性,却忽略了居民生活相对的含混复杂的内在空间机理,提供形式多样的空间结构是必要的。规划可以把小区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和部分商业网点混合集中建设成步行街或符合人尺度的人车混流路,恢复传统生活街区的多元化和多层次,为社会各阶层提供多种类型的生活空间。

3.人性化的空间层次

如果说小区内城市空间的引入是从城市规划的大尺度上对空间的丰富,那么住区的各空间层次则是在中小尺度上對居住空间的深入探讨,这直接影响到居住区内住户的室外活动空间的质量,同时对社交活动提供不同层次、不同规模、不同环境的交往空间。如案例小区内的中心步行街(小区内的城市空间),围绕着景观水体,作不同水面边界的处理,形成休憩、戏水等空间,让住户保持与城市的密切互动。三个组团各自围绕保留山体围合,形成相对封闭的住区内部空间,住宅首层架空,有利于此绿化空间的延伸,提供住户建筑外部的公共空间。大量的空中花园设计,一方面增强小区的风貌特色,另一方面为住户再次提供一个半室外的社交空间,使整个小区的空间层次得到更大的丰富。

4.景观风貌设计

景观绿化是经济生活提高,居民不再满足解决基本居住空间需求,而且追求更舒适的居住环境,满足精神上的需求。住区公共环境旨在创造最宜人的交流场所,户外空间的设计要为人民在闲谈娱乐时提供一个舒适的停留空间。同时在满足公共开放的聚集交流外,同时还要考虑提供一些私密静思的空间。景观绿化要把阳光、空气、水、生物体和人联系起来,形成小范围内的良性生态环境。树木配置要与朝向,季节变化等联系。环境雕塑、建筑小品等应当重视形态和地方文化,并且先有环境然后才有雕塑,因为雕塑需要固定的生存环境。景观设计应充分了解住区环境主题及其意境,并与城市整体景观风貌有机融合。

结束语:住宅是形成城市面貌的基底,极大影响着城市空间形态的趣味和品味。传统上,建筑师的兴趣偏重于追求技术美学和理性专业知识,而对周围社会、经济、环境等转变及因素没有深刻体会研究。经历了一阵猛烈的“拿来主义”和“拷贝”跟风之后。中国当前的住区设计开始回归自然内敛和质朴的住区感受。在住区空间探索过程中,诱发人们经历眼前的环境,触动情感,进入人生体验,更发现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这应该是未来高品质住区生活所应体现出的规划和设计水准,也是当前提升开发物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手段。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设计者应该从“生活方式城市化”的角度考量,通过精细化操作、实现性考量创造出更多拥有高附加值的宜居社区。

参考文献

[1] 刘嘉峰,城市活力源自开放,《房产》,2001年1月

[2] 李效军 陈翔等,可持续的生态建筑设计,《建筑学报》,2000年5月

[3] 陈易,生态危机的对策——建筑创作中的5R原则,《建筑学报》,2001年5月

[4] 周金萍 周联军等,浅议住宅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住宅科技》,2001年6月

[5] 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住宅科技》,2001年6月

[6] 李熙成等,21世纪人居环境的建设,《住宅科技》,2000年3月

[7] 赵里,21世纪新型建筑的特点,《建筑》,2000年4月

[8] 范孟华等,21世纪住宅的发展方向,《建筑》,2001年7月

猜你喜欢

城市空间人性化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探讨人性化护理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人性化护理干预对人流手术的影响
人性化护理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内科老年病实施人性化护理的应用效果探讨
浅谈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
中国元素在城市空间中的运用研究
区域特色文化与城市空间的景观语言生产
冯小刚电影中的城市空间与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