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EM模型探讨企业高温补贴政策实施现状及其优化路径
2014-10-21蒋文琪张艳艳李梦圆刘会利徐静
蒋文琪 张艳艳 李梦圆 刘会利 徐静
摘 要 在目前宏观经济环境增长速度平缓,就业形势严峻的形势下,户外工作者的工作福利福利是亟待考虑的问题。高温补贴的出现给户外工作者的工作通过了补偿,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户外工作者薪资低、工作环境差的现状,国家也出台相应的法律支持高温补贴的执行。
关键词 高温补贴政策 实施现状 优化路径 SEM模型
一、研究背景概述
(一)政策实行情况
虽然全国大部分的省份都建立了各个省份发放高温补贴的标准和政策,一定程度上给户外工作者享有高温补贴权利提供了保障,但是大多数企业并没有完全执行政府的政策。以凉茶等饮料顶替高温补贴、延迟发放高温补贴等侵权情况层出不穷。自从2012年07月04日《防暑降温措施管理辦法》颁布以来,高温补贴逐渐成为政府管制的重点之一。但是目前高温补贴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监管不力、企业故意逃避政策的情况。而且国家各部委制定的政策大多是“指导性”的,常由各省市的政府部门具体制定配套措施。在强调政策灵活性的良好初衷下,往往导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高温津贴政策无法兑现为实惠,也就不难理解。
(二)调研地点现状
作为著名的四大火炉之一的武汉,高温天气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同时,武汉的天气大多是高温高湿的,而且是持续高温,这会对从事高温作业和户外作业职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现行的湖北省高温劳动保护工作是基于国家《防暑降温措施暂行办法》开展的,转发执行国家相关部委发布的防暑降温通知。从 2008 年开始,湖北省开始实施高温津贴政策,要求用人单位如果安排劳动者在 35℃以上的高温天气下露天作业,必须支付每人每天8 元的高温津贴,执行时间为每年7、8、9 三个月,并按实际工作日计算。由于建筑行业为户外工作者最多的行业之一,我们选择了武汉户外工作者比较集中的雄楚大道BRT修建工地和1号线汉口北延长线建设地区为主要调研场地,分散调查其他行业户外工作者。
(三)调研对象现状
1、户外工作者
目前从事户外工作的劳动者大多属于一线劳动者,例如建筑工人、环卫工人、快递员等,他们处于最基层,平凡无闻,很难被公众所关注,他们依靠自己的体力来赚取微薄的生活费用,借以养家糊口,他们不会因为高温天气就放弃工作赚钱的机会,这样就会存在中暑等危险。只有依靠国家政策来使企业关注职工的安全、健康,给他们营造适合工作的环境氛围,给与他们人道主义关怀。
2、地方政府
2014湖北高温补贴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高温天气下(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露天作业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不含33℃),应当向劳动者支付高温津贴。因高温天气停止工作、缩短工作时间的,用人单位不得扣除或降低劳动者工资。与以往粗放式的指导性、导向性政策意见相比,高温补贴这种细节化的表述,最大限度地弥补了可能产生的政策漏洞,进而可以有效压缩用人单位“灵活执行政策”的钻营空间。这种具体化的细节规定,在最大限度上提高了落实高温津贴的可行性。用人单位不得因高温津贴增加而降低劳动者工资,最低工资标准不包含高温津贴。此外,如果用人单位未按规定支付劳动者高温津贴,劳动者有权向人社部门举报或依法申请劳动争议仲裁。
二、数据分析
为提高问卷信息的可信度,保证问卷的质量,我们在问卷回收之后对数据进行了汇总与整理,对不合格的问卷进行剔除,此外,在进行结构方程分析之前,要对样本的科学性进行检验,判断问卷指标的信度与效度是否符合标准,以保证结构方程得到的结果真实可靠。
(一)信效度检验
表1 问卷信度分析
表1显示,高温补贴政策实施现状分析的内生潜变量的 Cronbachs 系数和折半信度系数均大于0.8,说明潜变量所对应的问卷题项具有良好而稳定的信度。
本次调查问卷的潜变量维度构想和题项设定是基于文献综述、相关理论、知名相关变量、专家审查和修订、预调查情况等综合考虑的结果,基本保证了问卷的维度和题项能够包含影响员工对企业高温补贴政策实施状况的相关评价的主要因素,并具有代表性,因此保证了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二)描述性分析
根据描述性分析,在我们的调研人群中男性居多,这一结论符合现实情况。年龄分布上以30~40岁和40~50岁的人居多,20岁以下和50岁以上的人偏少;月收入方面,1000元以下的人数相对较少,工资在1000~2000以及2000~5000的人数比例相对较大。但所调研高温补贴人群学历相对较低。本次调研选择的人群相对较广,有环卫工人,建筑工人,快递员等,大部分人群对高温补贴政策不是很了解甚至不了解,对于目前实施的高温补贴政策而言,大多数人群持不太满意的观点。
(三)结构方程分析及主要结论
我们主要讨论高温补贴人群自身状况、经济状况、把握程度、企业操作和政策标准入手,结合它们与员工情绪,企业成本的关系,具体探讨高温补贴政策的实施现状及优化路径。由于变量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在收集数据的时候难免存在误差。因为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能够有效的避免这些问题,不仅能够处理数据误差的问题,还能分析各个潜在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由前述分析可知,各变量的信度和效度满足了规定标准,因此适合做结构方程模型。
模型参数具体可由如下模型分析路径图展(图1)。
图1
由上述模型图可以得出:自身状况,经济状况,把握程度,企业操作,政策标准对员工情绪均有影响,但差异不大;自身状况,经济状况,把握程度,企业操作,政策标准对企业成本均有影响,其中企业操作对企业成本的影响最大。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根据研究,我们得出了如下结论:第一,高温补贴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具体的标准规范缺乏一致性,落实性和操作性较差;第二,企业高温补贴政策的落实情况会影响员工工作情绪和满意度,进而影响到员工工作绩效;第三,户外工作者对高温补贴政策的了解较少,自身权益保护意识尚待提高;第四,企业的员工激励意识有所提高,日益注重利用员工福利措施来激励员工工作热情;第五,高温补贴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公平性,企业在员工福利保护上存在“区别对待”现象。
(二)建议
1、政府层面
(1)从立法角度看,高温劳动保护和高温补助应该得到法律关怀和制度保障,立法部门要详细制定出配套的处罚措施,增加企业的违法成本,同时要不断提高劳动者的议价能力;要细分“高温费”标准,根据不同的工作岗位来发放不同标准的高温津贴;对于高温补贴涉及的概念问题如室外工作的定义,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此外,高温津贴与劳动合同“捆绑”,将相关规定上升为法律,切实保障工人权利。
(2)从执法角度看,监督检查机构要充分发挥本身的监督作用,严格执法,到位执法,对于那些没有按规定操作的用人单位,责任其改正,充分保障劳动者获得“高温津贴”的劳动权益得以实现;在联合执法监督过程中,应明确分工和职责,建立长效协调机制,做好监察工作,保证执行。
2、企业层面
获得高温津贴,作为劳动者的劳动权益之一,用人单位应当充分予以保障,而不是寻找各种借口加以规避。在具体执行过程中,除了现金补贴,用人单位还可以灵活处理,调整工作时间或改善工作环境避暑,如上午提早了一小时,下午推迟了一小时,避开中午的烈日,或采取“中间方案”即现金补贴配合工作时间调整、凉茶、药品等的一个综合方案。同时除了生活消暑物品外,还要兼顾医务服务、饮食关怀、出差专项补贴、心理解暑等“软性”高温配套措施。
3、工会层面
在实施高温关怀的具体过程中,工会的责任担当同样不可或缺。作为一个独立于企业的组织,工会是为了维护劳动者的权利而存在的,应该充分发挥其本身职责和功能,代表劳动者就高温作业和高温天气劳动保护事项与用人单位进行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或者高温作业和高温天气劳动保护专项集体合同。此外,工会组织还要依法对用人单位的高温作业、高温天气劳动保护措施实行监督。
4、高温工作者层面
高温工作者要敢于维护自己的权益,对于企业违规未给付高温津贴的,要敢于指出,敢于要求。劳动者在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时候,对于高温补贴、加班费等项目,一定要在劳动合同上约定好,作为工资的具体构成,一旦企业不发,则有据可查,属于违反劳动合同。如果劳动合同约定了工资项目必须包括高温补贴,一旦企业不发放,劳动者可以申请劳动仲裁或者寻求法律途径解决。
5、社会层面
通过媒体、社会等途径加大对企业的督促力度,如对一些违规行为进行披露,不仅能引起大众的关注,形成舆论压力,让企业认识到,劳动者是企业发展的根本,高温情况下更应关注劳动者的健康,通过发放高温补贴也能更进一步提升劳动者的工作效率和对企业的忠诚度,还可以引起执法机关的重视,监督执法。通过舆论,形成约束力,迫使违规者合规操作。
参考文献:
[1]吴青军, 刘宇.劳动关系市场化与劳工权益保护[D].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吴青军,刘宇,2013.80-87.
[2]闫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供需分析及提升研究[D].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3.
[3]钟宁烨.公司治理与员工福利:来自中国非上市企業的证据[J]. 经济研究, 2012, (12):15-19.
[12]黎文靖,胡玉明.国企内部薪酬差距激励了谁?[J]. 经济研究, 2012(12).
[15]魏建,李俊峰. 就业保护与就业水平关系研究进展[J]. 经济学动态, 2010(11).
[17]Michael Neugart. The choice of insurance in the labor market[J]. Public Choice . 2008.
[18]Thomas Molony. The Role of Mobile Phones in Tanzanias Informal Construction Sector.
[19]The Case of Dar es Salaam[J]. Urban Forum . 200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