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课内外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014-10-21吴红英
吴红英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作为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阅读教学就必须加大实施力度,增强未来意识和创新意识。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不仅对阅读方法、阅读技能方面提出了要求,而且对阅读文本也有较详细的分类说明,并就每一类阅读文本分别提出了能力方面的要求,这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还是第一次。
学好语文首先不在于理解而在于“好读书”,语文教师首要也是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好读书。爱书,自然读得好,你让他读的他去读,你未刻意要求他读的他也想方设法去读,他是主动的,他感到读书是一件乐事,有趣味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了积累,受到了营养的滋润,语文知识和才能也就自然得到了自然的发展。因此,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刻不容缓。那么我们首先必须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渴望阅读的巨大动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采取多种渠道努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如何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首先应回归真正的阅读教学,回归真正的阅读境界。正如一篇文章中所说:“不求甚解”是读书的大境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有些老师为“求甚解”,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对重点语段进行条分缕析,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理解被扼杀殆尽。那么,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就无从谈起,这当然不是好的读书方法,当然也不是好的语文教学方法。例如:小学一至六年级每册语文课本中都有古诗文,而古诗文是一种十分诗意的语言,简约含蓄而丰富,并有许多内在的灵活性,只有不求甚解,才能体味和维护诗文中的韵味,像“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些诗文的句子有老师为求“甚解”而去讲,只能弄得声嘶力竭,捉襟见肘。所以,永远悬在空中,不如潜下心来老老实实地读,去玩味,去细细体味那些言外的不尽之意。
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语文教科书有很多课文都是出自名家之手,每一篇文章都是很好的范文,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修辞方法,都独具匠心。面对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就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自己读书,读出声,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读得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在练习阅读中,鼓励学生各展所长,或朗诵,或表演……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发展他们的特长,以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使阅读成为自我表现的舞台。
在阅读过程中,老师要努力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鼓励的言辞,温和的表情,友善的微关,期待的目光,宽容的态度来有效地调控课堂评价过程,引导学生从自我出发,要珍视学生独立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加与阅读的兴趣和欲望。
其次,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自由开展阅读活动。比如,教师可结合课堂教学给学生推荐名著,学过《草船借箭》向学生们推荐《三国演义》,学过《景阳冈》向学生介绍《水浒传》……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向他们介绍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当然,推荐的书目要宽,量要大,让学生有广泛的自主选择的余地,同时为学生介绍推荐书目的故事梗概,精彩片段,谈自己的阅读感受,从而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产生阅读动机。
第三,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及时做好笔记,摘录自己欣赏的妙语佳句或精彩片段,也可以及时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同时像新加坡一所学校对学生课外阅读评价方法那样设计学生阅读记录卡,开展阅读后的活动,在活动评价学生的阅读效果,老师及时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阅读了什么样的书;了解学生的阅读的态度、兴趣和阅读的感受、情感体验,老师要亲自为学生写下具有激励性、鼓舞性、引导性的评语,从而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好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广读书胸中有本,勤作文笔下生辉。”合理的阅读不仅提高学生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通過生动形象的方式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体味人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做人的总体品味。
(作者单位:无锡技师学院 江苏无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