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课堂不主动发言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2014-10-21李小琴

职教通讯 2014年30期
关键词:影响因素大学生对策

摘要:大学生课堂上不主动发言的现象很是常见,课堂师生互动越来越少,教师为主导的现象较为严重。通过随机抽取某高校3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半结构访谈形式,并依照开放性编码原则分析质性材料,结果发现,个人个性或把握度、对教师回馈的预期反应和对同学反应的担忧等三项知觉因素,以及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决定了大学生是否主动发言的行为。教师可由解除相关困难与顾虑着手,激励大学生主动发言。

关键词:大学生;课堂主动发言;影响因素;对策

作者简介:李小琴,女,浙江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子设计、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4)30-0047-05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如何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改革成果。教学质量作为高等教育生命线,旨在依托多样化教学方法、创新性教学理念实现教育教学改革。互动式教学法是大学教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在教室这个重要的学习环境中,师生互动方式往往影响着学习的成效。在美国大学课堂的研究中发现,师生互动频率非常高,学生的主动性非常强,在课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在国内,许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发现,教师在课堂中抛出问题后,时常寂静一片,或伴随台下众多细小的讨论声,而没有一位踊跃的发言人,需要教师指名后才会发言。在高教资料库中研究发现,大学生觉得师生互动有助于学习,但本身又并不积极主动参与。其背后的原因和想法是什么?如何针对大学生的想法,教师做出什么样的对策来提高大学生的主动性?本文做一探讨。

一、文献查阅并归纳,为访谈做准备

课堂主动发言指在课堂中未经老师指名,而志愿回答或提问的行为。以下通過查阅资料和整理出影响学生课堂不主动发言的主要原因,按照学生个人因素、教师因素、同学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等4个方面进行归纳,为访谈作准备。

(一)学生个人因素

影响发言的个人因素大致可分为学业效能感、社交效能感和成就动机3个方面。学业效能感包括学习准备是否充分、理解程度等是否会影响大学生主动发言[1]。社交效能感则指个人对自己人际互动的信心,课堂较沉默的学生往往较为害羞,容易觉得尴尬;相对的在人群中感到自在的、人际互动有信心者,则不会逃避主动发言[2]。成就动机则主要是不同目标的学生具有求助行为,以增进熟悉教材、培养实力、获取未来独立学习为目标的学习者会发展出较具适应性的求助行为。[3]

(二)教师因素

教师是影响课堂发言的重要角色。教师若只是发出讲述、要求或命令、批评或维护权威等言语,偏爱发问事实型的问题,而非高层次思考的问题,或常说一些冒犯性的评语等,都会降低学生发言的意愿[4]。如果教师常提问、创造发问机会并提供高品质的答案、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就能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也有利于学生问题的形成,提高学生发问行为。教学活动中强调班级目标结构,如合作重于竞争、理解重于表现等,有助于班级良好学习气氛的形成,也能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然而,在很多情况下,教师与少数学生的互动关系良好,有些班级同学会认为这些学生是老师的宠儿,反而不利于班级整体归属感。总而言之,如何经营师生关系,塑造提高学生发言意愿、增进知识交流、有益同学关系的班级气氛,是教师面临的一大挑战。

(三)同学因素

同学因素是可能影响课堂发问的另一项因素。学生在学校生活除了学习外,社交也是一大重点。相对于课程学习目标,有时学生更在意自己言行举止在团体中是否适宜。Cazden研究发现,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就很在意班级同学对他发言的看法。另有学者提出,学生在学校的生活有三类社会目标:责任目标、关系目标和地位目标。这三类目标中关系目标和地位目标与同学关系是密切相关的。[2]

(四)社会文化因素

不同种族、国家、文化等社会背景,也影响着师生的互动行为。亚洲学生课堂上较少发言的情况比较普遍,研究发现,这与社会化过程中经常强调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模式有关;而且学生不好意思打断教师、干扰班级,不过他们倒很乐意私底下讨论。在探讨“面子”方面,中国学生都有可能会因担心丢“面子”而减少课堂发问,而美国学生会为了增加“面子”而发问。

虽然以上大致分为4个方面,但是这4个方面环环相扣,不易截然划分,彼此相关,非常紧密。

二、质性研究半结构访谈情况概述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深入了解当今大学生对于大学课堂中主动发言的经验和态度。由于主动发言的经验和态度不易发现,因此,采用半结构访谈形式,以求深入了解,并依照开放性编码原则分析质性材料。采取随机抽取某高校3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分为男生15名、女生15名,10名大一学生、10名大二学生、10名大三学生,并分布在各个院系,这些同学都是随机抽取的,并不具有特殊案例,以求访谈的普遍性和真实性(详细资料见表1)。访谈前,研究者通过第二部分的查阅文献,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编撰访谈大纲,以进行半结构访谈。访谈大纲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先询问受访者在课堂中面对老师征求其发言的经验,以及做与想法;第二部分,请受访者谈谈说明影响其是否发言的原因;第三部分,谈谈有哪些措施可提高学生主动发言积极性;第四部分,则询问具体措施在不同课程中的成效性。

(一)答案或问题产生困难

大学生在课堂中较少主动发言,部分是因为大脑中缺乏答案与问题,原因可分为动机低落与不够专注(B04:很多同学上课时打瞌睡、恍神、听不进去以及逃课等等;B27:我们没有升学的压力;B25:老师的教学方式缺乏变化;A28:对这门课程没兴趣;A29:公共课不重要)、储备的知识不够或尚未消化吸收(B01:英语基础都没有;B08:还有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没有打扎实)、缺乏批判性思考习惯(B17:老师讲什么就抄什么,已经养成只接受而少质疑的习惯了)。

(二)学生个性或把握度

是否会主动发言与学生个性(B11:当你主动发言时,当大家的目光都会聚焦到某个人身上时,生性害羞的人就会感到紧张;个性外向的人就不会)和把握度(A15:对发言的内容有把握度时会主动发言,而对发言的内容没有信心就不会主动发言)有关。

(三)对教师回馈的预期

在教室中,大学生的发言都有老师公开评价,学生会依照先前经验,评估能否获得满意答案(B02:对老师的讲解方式已经不是很懂,然后提问后还是用同一套方式一直这样讲下去,就会觉得有问跟没问一样)、是否被视为挑战老师权威(A06:老师有时讲错了什么,学生也不敢去跟老师讲)、是否容易受到老师的否定批评(B08:例如曾被老师批评问题太简单,提问的内容老师讲过,被认为上课不认真,甚至还要扣分惩罚)等,再决定是否主动发言。

(四)对同学反应的担忧

教室里,除了师生互动外,还有同学间的互动,当学生人数众多时,想法也较复杂而多元,会担心有不认同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1.怕发言不当丢面子。(1)怕答错。多数同学提到,会主动回答者多半是对答案较有把握,因为(A14:课堂上大家好像都觉得回答问题是一件讲错就罪大恶极的事情)在不太接受犯错的课堂文化中,对于自己发言内容没有把握者(A19:会担心回答错误或问“蠢问题”会丢脸面),多数倾向于不回答。(2)更怕主动又答错。正是因为多数人认为主动发言应该对自己的答案较为有把握,因而主动回答却答错的丢脸感觉会比点名而答错的感觉更严重,这种(B26:过度自信,主动又答错更丢脸)想法更阻碍了学生发言的意愿。(3)怕问错。学生答题前会先评估下自己的把握度,同样,提问前也会评估自己的题目是否太简单(A28:这个问题提得太肤浅了或者跑题了,怕同学嘲笑)。

2.怕被认为爱卖弄。有些学生认为主动发言会被同学认为爱卖弄、出风头、高调等(A22、A23、B27都有提及),这种担心似乎在熟识的团体中较普遍,固定的形象可能影响日后的互动;在成员不熟悉的课堂中,这种担心相对会少些(A20:如果多人不发言,会有“异样的眼光”聚集的压力感,若有多人发言,就不会有此感觉。)。不过,每个班级的风气不一样,每位同学的主动发言的看法也不全是负面的。有些同学对主动发言的会认为很厉害(A30:很厉害、很有见解),表示赞赏的态度。

3.是否占用上课时间的考量。发问可能比回答问题更占用时间,很多大学生担心自己的问题对别人可能不是问题,利用上课时间发问,会浪费大家的时间,有些会利用下课的时间提问,有些就放弃发问了(B13:上课时间,只是老师和某个学生在讨论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我们都觉得很无聊的话题,就觉得这样很浪费大家的时间)。总之,大学生是否主动发言,同学观感方面的考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多重顾虑的考量下,就会小心翼翼行事,更多的时候则是裹足不前。

(五)影響大学生主动发言因素的模式研究

进一步分析因素之间的关系后,本研究归纳如图1所示的模式,以说明大学生课堂主动发言的历程。

大体而言,大学生课堂主动发言需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能产生答案或问题为先决条件,若动机低落或不够专注、储备知识不足、尚未消化吸收,或缺乏批判思考习惯的,将难以产生答案或问题,无法进入第二阶段。若已产生答案或问题,进入第二阶段决定答问或提问时,学生个性或把握度、对教师回馈的预期、对同学反应的担忧等内在评估历程会左右学生的发言行为。在此阶段,学生个人因素与教师的预期、对同学反应的担忧三项因素之间会有交互作用,影响课堂主动发言。同时,大学生的动机与注意力、储备的知识、批判性思考习惯,以及对教师回馈的预期、对同学反应的担忧等因素存有个别差异,这些差异可能由社会文化背景所造成,也可能由先前的互动经验所影响,这些可通过鼓励措施加以改善。图1大学生课堂主动发言历程模式

(六)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学生个人因素、对教师回馈的预期和对同学反应的担忧三个层面之间,存在着双向影响的关系。学生个人因素可能影响对同学的预期,从而影响是否决定发言,如对发言有把握者被认为爱表现,没把握者怕丢脸,个性害羞者和容易紧张者怕发言不当,难以面对在全班同学面前丢脸的压力,对同学反应担忧也可能影响个人自信(B17:例如,旁边有同学互相讨论或推举时,就比较有信心发言)。

此外,对教师回馈的预期和对同学反应的担忧有交互作用,例如预期教师很爱批评学生,则在同学间面子挂不住的风险也相对升高,但教师的称赞也有时会引发同学的嬉笑(A28:若觉得同学间不熟悉或不专注上课,则是否容易遭教师批评似乎也不那么重要)。

最后,学生个人因素会透过对教师回馈的预期,影响是否主动发言意愿(A06:例如如果学生把握度不高,但教师的反应仍很接纳,学生也会有勇气发言)。相反,即使容易受老师的批评,有些学生也还是会发言,受访者认为这与个性有关。

这三大因素之间彼此影响,有时是加乘的作用,使得学生更愿意或者更不愿意发言;有时则是互相拉扯的相反作用(B09:例如,学生虽然有意愿与老师互动,但害怕问错答错或招来同学的嘲笑或抱怨,使其有所迟疑,呈现矛盾的心理)。为解决这个困境,学生可能会选择性地和老师互动,以权衡各种冲突。

也有的时候,学生原本不准备发言,但在形势需要时会挺身而出,为上课撑起场面(A05:当没有人回答时,老师很生气,这时候就会跳出来打破僵局,即使答案不确定)。

三、鼓励大学生主动发言的对策

为提升上课时的师生互动,有些老师会采取鼓励措施,下面将采访中学生提到的一些鼓励主动发言的措施进行了整理和归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分

很多老师会采用加分来提高学生主动发言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气氛,学生在加分的诱因下会主动思考,促使某些学生可能会在预计成绩不及格的情况下,为了加分,勇敢地举手发言。此外,加分还可以解除部分学生被视为爱表现的顾虑,为自己找个台阶下,让人觉得自己是为了分数而举手,也不是为了卖弄自己或讨好老师而举手,即使答错,也不会处于尴尬。

(二)先讨论后发言

当处于无人举手的尴尬场面时,教师可采取让学生“先讨论后发言”的措施,有助于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和准确性。多数学生在回答或提问前先跟周围朋友讨论,因为群体小比较愿意讲,而且不会浪费全部同学的时间,在讨论后发言,不会被人认为爱表现和引人注意,又可以降低答错或问错的风险。

(三)由强制发言培养主动发言的习惯

在发言是一种义务,每人或每组都必须要发言的学习情境下,有些学生可以慢慢学会主动发言的習惯,降低顾虑,从而养成放得开而主动发言,甚至教师有时可采取不发言扣分来鼓励学生发言。

(四)运动“暖气场”打破冷场

一开始学生不敢表达意见,常常是因为担心教师的反应,第一位学生的发言常有试水温的作用,一方面测试回答的方向,另一方面也测试教师的反应。若教师的反应是接纳的、幽默的,会使学生较愿意发言。这样一个打破冷场的角色,如能找班上人缘较好的学生,会有不错的效果。甚至虽有平常不太欢迎“不会又爱回答”的学生,也能带来“壮胆作用”,减轻其他人答错的压力。

(五)塑造知识共享、共同进步的课堂气氛

社会文化与团体规范使大学生对课堂主动发言的顾虑颇多,但也有受访者表示对他人的发言会宽容许多,会抱着拓宽自己观点、欣赏他人勇气、尊重他人发言权的态度对待。这种对于课堂发言的正面态度,或许就是改善不主动发言现象的契机。如果大学课堂中能塑造出另一种团体规范,例如,发言是一种贡献的观念,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可以见到另一番不一样的课堂发言场景。

(六)对教师回馈的预期要多赞赏少批评

由对教师回馈的预期来看,想要提升课堂互动,一方面教师须充实专业知识和讲解能力,以提升高品质的回答,另一方面,要表现出接纳与鼓励态度,提供发言时间或定制发言规定,让学生能感受到老师的真诚,让学生不会想因发言而浪费时间、影响进度。此外,教师也可以塑造一种鼓励主动发言、不怕犯错的气氛,以化解在课堂中讲错就是“罪大恶极”的恐惧,多采用鼓励而非严厉批评的态度。接纳错误也是一种学习,以身作则承认自己所知的有限,是教师们努力的方向。

四、结论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半结构访谈,选取一所高校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尽量做到普遍性和真实性,其结果可能会受学校、学生个体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未来研究可加入访谈教师的部分,由教师的观点可能得到不同的启发,若能针对特定课程,进行课堂观察,加上学生和教师的访谈,会得到更加客观、多元的结果。对于本研究初步综合出的影响课堂主动发言的模式,未来可以设计问卷调查加以验证。例如,影响问题产生的因素、影响学生对于教师的知觉因素、影响学生对同学的知觉因素,皆可个别探讨。再进一步,对教师的知觉、对同学的知觉,以及个人的因素之间交互作用,对于提问或发问的影响,也可加以探讨。[5]对于研究中提出的几项对策,只提供建议,在教学中要灵活应用。对于加分措施,要区别对待。对于平时就较为习惯发言的大学生,增进效果比较明显;但是对于原本学习动机不高或认为分数很安全或强调实质吸收重于分数的大学生,效果并不明显;而对于在课堂上不习惯与教师互动、难以突破平日沉默现象,或不愿被归类于只重分数的大学生,似乎仍存在着一道难以跨越的障碍。所以要适当采用上述对策。最后,提高大学生主动发言需要教师、学生以及社会的关注,共同努力并营造良好的社会学习氛围,才能让大学生积极主动发言。

参考文献:

[1]Fassinger,P.A.Understanding classroom interaction:Students and professors contributions to students silence[J].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1995(66):82-96.

[2]Jones,M.G.,&Gerig,T.M.Silent sixth-grade students:Characteristics,achievement,and teacher expectations[J].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1994(95):169-183.

[3]汪世英.提高学生课堂主动发言意愿的策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9(12):122-123.

[4]杨德君.激发学生发言的兴趣[J].常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3):33-35.

[5]黎军,陈微.我国高校教学中师生互动现状及改进——基于梅奥人际关系理论的思考[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3(8):107-109.

[责任编辑陈国平]

猜你喜欢

影响因素大学生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走,找对策去!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