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大豆蚜虫病的主要防治措施

2014-10-21于成军

现代农业研究 2014年10期
关键词:防治危害措施

于成军

摘 要:本文简要分析了大豆蚜虫病的分布与危害、形态特征、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进行了简要的论述,供参考。

关键词:大豆蚜虫病;危害;防治;措施

大豆蚜虫属同翅目,蚜虫科,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及华北地区,其主要的危害对象就是大豆,通过吸食大豆嫩枝叶的汁液,导致大豆发育不良,进而影响到大豆的产量。

1 分布与危害

大豆的常见虫害之一就是大豆蚜虫,大豆蚜虫会集中在豆株的顶叶、嫩叶、嫩茎或嫩荚上吸取大豆的汁液,进而导致被害处的叶绿素消失,出现鲜黄色的不规则形的黄斑,而且还会逐渐扩大,颜色由鲜黄色加深为褐色。当受害情况较为严重时,会使大豆的植株叶出现卷缩情况,并致使大豆根系发育不良、发黄、植株矮小、分枝与结荚数减少,进而导致大豆出现大幅减产,最高可减产一半以上。另外,大豆蚜虫还可传播病毒病。

2 形态特征

2.1有翅孤雌蚜

这种蚜虫的形状为卵形,呈黄色或黄绿色。体长在0.96~1.52 mm之间。体侧可观察到乳状突起,无明显的额瘤,复眼呈暗红色,喙的长度与中足基节相比略长一些,触角共有6节,基本与体长相等,呈灰黑色。腹管为圆筒形,呈黑色,基部稍粗一些,有瓦片状轮纹。尾片为圆锥形,呈黑色,中部略缢,有2~4对长毛。

2.2无翅孤雌蚜

这种蚜虫的形状为椭圆形,呈黄色或黄绿色,体长在0.95~1.29 mm之间。体侧可观察到乳状突起,额瘤较为明显,复眼与喙部与有翅蚜虫相同。触角长度与体长相比稍短一些,无次生感觉孔,第五节末端与第六节基部、鞭部相接处各有1个原生感觉孔,第六节鞭状部长度较长,约有基部的2~3倍。腹管为圆筒形,呈黑色,基部较宽,有瓦片状纹。尾部为圆锥形,中部缢缩,有3~4对长毛。

3 发生规律

在4月份平均气温保持在10 ℃左右时,越冬虫卵就会孵化为干母,取食鼠李芽,繁殖1~2代。直到5月份大豆苗出土后可产生有翅胎主蚜虫,能够在豆田繁殖至少10代。当天气情况较好时,5天就可发育成熟。在6月底到7月初这段期间,是大豆蚜虫的始盛期,盛期通常在7月份的后半月。从7月末开始,能够在植株上观察到体色呈淡黄色的小型蚜虫,并向植株下方进行移动,蚜虫数量也会逐渐减少。从8月底到9月初这段期间,是大豆蚜虫的繁殖后期,其中有翅型性母蚜虫会迁飞到越冬寄主鼠李上,胎生无翅雌蚜虫,其余的会在大豆上胎生有翅型雄蚜虫,迁飞至越冬寄主,当雌雄蚜虫交配产卵后会以卵越冬。

我省大豆产区中,大豆蚜虫在每年约有4次的迁飞及扩散过程,所以蚜虫量也会因此出现不同的变化。一般年份在越冬寄主上的越冬卵量不是很多,春季在越冬寄主上繁殖1~2代,第一次迁飞到大豆苗的寄生率也不高,通常情况下在1 %~3 %之间。在6月末左右会进行第二次的迁飞过程,第二次迁飞有一部分会由鼠李向大豆田迁飞,还有一部分在大豆田内迁飞,并呈扩散蔓延状,此时的虫口密度还不是很大。在7月份会开始第三次的迁飞过程,此时的大豆正值开花期,蚜虫量会飞速增加并呈不断扩散,单株蚜虫量急剧增长。在盛发期会有50 %~80 %的蚜虫群集在植株的生长点与幼嫩顶叶上。9月份会开始第四次的迁飞过程,期间大豆蚜虫会由豆田迁飞到越冬寄主。

4 防治措施

4.1农业防治

4.1.1选用抗虫或耐虫品种 在种植大豆的过程中最好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虫食率低且丰产性好的优质高产品种。

4.1.2合理轮作 对于虫害多发的区域,可适当增加中耕次数,并避免出现重茬情况,可有效控制蚜虫对大豆的危害程度。

4.1.3翻耕豆茬地 在收割后应做好秋翻秋耙工作,目的是将幼虫的越冬场所进行破坏,进而可增加幼虫的越冬死亡率。

4.2药物防治

4.2.1苗期预防 可采用4 %铁灭克颗粒剂或3 %呋喃丹颗粒剂30 kg/hm?在播种过程中进行沟施,并避免与种子接触,在苗期可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同时对于苗期的一些其他害虫也可起到防治作用。

4.2.2其他生育期防治 在卷叶前可施用20 %速灭杀丁乳油2000倍液,在蚜虫到达高峰期之前的始花期进行喷雾,用量为300 kg/hm?。也可采用15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进行喷雾,用量为300 kg/hm?。

4.3生物防治

4.3.1利用赤眼蜂灭卵 可在成虫的产卵盛期进行放风,放风量为300000~450000头/hm?,对于防治蚜虫方面效果显著。

4.3.2利用白僵菌防治脱荚越冬幼虫 在室外小区进行试验幼虫寄生率会增加70 %~100 %之间,羽化率会减少50 %~70 %之间。在大田进行试验幼虫寄生率会增加

30 %~36 %之间,羽化率会减少50 %~70 %之间。在幼虫脱荚前,可采用白僵菌粉25 kg/hm?,并加入细土或草灰

9 kg/hm?,撒在豆田垄台上即可,当幼虫接触白僵菌孢子后,会在适宜的温、湿度环境下发病致死。

5 做好预报预测

期间应随时掌握天气情况与天敌数量,提前做好准备工作。蚜虫的数量在6月末仍没有出现减少的情况,且气候适宜,天敌比例低于1∶40时,极有可能加重虫害现象,应及时做好防治预报。在这段时间内蚜虫株率约有50 %,百株蚜虫量超过1500头,且旬平均气温超过22 ℃,旬平均相对湿度低于78 %时,一定要及时采用防治措施。endprint

摘 要:本文简要分析了大豆蚜虫病的分布与危害、形态特征、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进行了简要的论述,供参考。

关键词:大豆蚜虫病;危害;防治;措施

大豆蚜虫属同翅目,蚜虫科,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及华北地区,其主要的危害对象就是大豆,通过吸食大豆嫩枝叶的汁液,导致大豆发育不良,进而影响到大豆的产量。

1 分布与危害

大豆的常见虫害之一就是大豆蚜虫,大豆蚜虫会集中在豆株的顶叶、嫩叶、嫩茎或嫩荚上吸取大豆的汁液,进而导致被害处的叶绿素消失,出现鲜黄色的不规则形的黄斑,而且还会逐渐扩大,颜色由鲜黄色加深为褐色。当受害情况较为严重时,会使大豆的植株叶出现卷缩情况,并致使大豆根系发育不良、发黄、植株矮小、分枝与结荚数减少,进而导致大豆出现大幅减产,最高可减产一半以上。另外,大豆蚜虫还可传播病毒病。

2 形态特征

2.1有翅孤雌蚜

这种蚜虫的形状为卵形,呈黄色或黄绿色。体长在0.96~1.52 mm之间。体侧可观察到乳状突起,无明显的额瘤,复眼呈暗红色,喙的长度与中足基节相比略长一些,触角共有6节,基本与体长相等,呈灰黑色。腹管为圆筒形,呈黑色,基部稍粗一些,有瓦片状轮纹。尾片为圆锥形,呈黑色,中部略缢,有2~4对长毛。

2.2无翅孤雌蚜

这种蚜虫的形状为椭圆形,呈黄色或黄绿色,体长在0.95~1.29 mm之间。体侧可观察到乳状突起,额瘤较为明显,复眼与喙部与有翅蚜虫相同。触角长度与体长相比稍短一些,无次生感觉孔,第五节末端与第六节基部、鞭部相接处各有1个原生感觉孔,第六节鞭状部长度较长,约有基部的2~3倍。腹管为圆筒形,呈黑色,基部较宽,有瓦片状纹。尾部为圆锥形,中部缢缩,有3~4对长毛。

3 发生规律

在4月份平均气温保持在10 ℃左右时,越冬虫卵就会孵化为干母,取食鼠李芽,繁殖1~2代。直到5月份大豆苗出土后可产生有翅胎主蚜虫,能够在豆田繁殖至少10代。当天气情况较好时,5天就可发育成熟。在6月底到7月初这段期间,是大豆蚜虫的始盛期,盛期通常在7月份的后半月。从7月末开始,能够在植株上观察到体色呈淡黄色的小型蚜虫,并向植株下方进行移动,蚜虫数量也会逐渐减少。从8月底到9月初这段期间,是大豆蚜虫的繁殖后期,其中有翅型性母蚜虫会迁飞到越冬寄主鼠李上,胎生无翅雌蚜虫,其余的会在大豆上胎生有翅型雄蚜虫,迁飞至越冬寄主,当雌雄蚜虫交配产卵后会以卵越冬。

我省大豆产区中,大豆蚜虫在每年约有4次的迁飞及扩散过程,所以蚜虫量也会因此出现不同的变化。一般年份在越冬寄主上的越冬卵量不是很多,春季在越冬寄主上繁殖1~2代,第一次迁飞到大豆苗的寄生率也不高,通常情况下在1 %~3 %之间。在6月末左右会进行第二次的迁飞过程,第二次迁飞有一部分会由鼠李向大豆田迁飞,还有一部分在大豆田内迁飞,并呈扩散蔓延状,此时的虫口密度还不是很大。在7月份会开始第三次的迁飞过程,此时的大豆正值开花期,蚜虫量会飞速增加并呈不断扩散,单株蚜虫量急剧增长。在盛发期会有50 %~80 %的蚜虫群集在植株的生长点与幼嫩顶叶上。9月份会开始第四次的迁飞过程,期间大豆蚜虫会由豆田迁飞到越冬寄主。

4 防治措施

4.1农业防治

4.1.1选用抗虫或耐虫品种 在种植大豆的过程中最好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虫食率低且丰产性好的优质高产品种。

4.1.2合理轮作 对于虫害多发的区域,可适当增加中耕次数,并避免出现重茬情况,可有效控制蚜虫对大豆的危害程度。

4.1.3翻耕豆茬地 在收割后应做好秋翻秋耙工作,目的是将幼虫的越冬场所进行破坏,进而可增加幼虫的越冬死亡率。

4.2药物防治

4.2.1苗期预防 可采用4 %铁灭克颗粒剂或3 %呋喃丹颗粒剂30 kg/hm?在播种过程中进行沟施,并避免与种子接触,在苗期可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同时对于苗期的一些其他害虫也可起到防治作用。

4.2.2其他生育期防治 在卷叶前可施用20 %速灭杀丁乳油2000倍液,在蚜虫到达高峰期之前的始花期进行喷雾,用量为300 kg/hm?。也可采用15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进行喷雾,用量为300 kg/hm?。

4.3生物防治

4.3.1利用赤眼蜂灭卵 可在成虫的产卵盛期进行放风,放风量为300000~450000头/hm?,对于防治蚜虫方面效果显著。

4.3.2利用白僵菌防治脱荚越冬幼虫 在室外小区进行试验幼虫寄生率会增加70 %~100 %之间,羽化率会减少50 %~70 %之间。在大田进行试验幼虫寄生率会增加

30 %~36 %之间,羽化率会减少50 %~70 %之间。在幼虫脱荚前,可采用白僵菌粉25 kg/hm?,并加入细土或草灰

9 kg/hm?,撒在豆田垄台上即可,当幼虫接触白僵菌孢子后,会在适宜的温、湿度环境下发病致死。

5 做好预报预测

期间应随时掌握天气情况与天敌数量,提前做好准备工作。蚜虫的数量在6月末仍没有出现减少的情况,且气候适宜,天敌比例低于1∶40时,极有可能加重虫害现象,应及时做好防治预报。在这段时间内蚜虫株率约有50 %,百株蚜虫量超过1500头,且旬平均气温超过22 ℃,旬平均相对湿度低于78 %时,一定要及时采用防治措施。endprint

摘 要:本文简要分析了大豆蚜虫病的分布与危害、形态特征、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进行了简要的论述,供参考。

关键词:大豆蚜虫病;危害;防治;措施

大豆蚜虫属同翅目,蚜虫科,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及华北地区,其主要的危害对象就是大豆,通过吸食大豆嫩枝叶的汁液,导致大豆发育不良,进而影响到大豆的产量。

1 分布与危害

大豆的常见虫害之一就是大豆蚜虫,大豆蚜虫会集中在豆株的顶叶、嫩叶、嫩茎或嫩荚上吸取大豆的汁液,进而导致被害处的叶绿素消失,出现鲜黄色的不规则形的黄斑,而且还会逐渐扩大,颜色由鲜黄色加深为褐色。当受害情况较为严重时,会使大豆的植株叶出现卷缩情况,并致使大豆根系发育不良、发黄、植株矮小、分枝与结荚数减少,进而导致大豆出现大幅减产,最高可减产一半以上。另外,大豆蚜虫还可传播病毒病。

2 形态特征

2.1有翅孤雌蚜

这种蚜虫的形状为卵形,呈黄色或黄绿色。体长在0.96~1.52 mm之间。体侧可观察到乳状突起,无明显的额瘤,复眼呈暗红色,喙的长度与中足基节相比略长一些,触角共有6节,基本与体长相等,呈灰黑色。腹管为圆筒形,呈黑色,基部稍粗一些,有瓦片状轮纹。尾片为圆锥形,呈黑色,中部略缢,有2~4对长毛。

2.2无翅孤雌蚜

这种蚜虫的形状为椭圆形,呈黄色或黄绿色,体长在0.95~1.29 mm之间。体侧可观察到乳状突起,额瘤较为明显,复眼与喙部与有翅蚜虫相同。触角长度与体长相比稍短一些,无次生感觉孔,第五节末端与第六节基部、鞭部相接处各有1个原生感觉孔,第六节鞭状部长度较长,约有基部的2~3倍。腹管为圆筒形,呈黑色,基部较宽,有瓦片状纹。尾部为圆锥形,中部缢缩,有3~4对长毛。

3 发生规律

在4月份平均气温保持在10 ℃左右时,越冬虫卵就会孵化为干母,取食鼠李芽,繁殖1~2代。直到5月份大豆苗出土后可产生有翅胎主蚜虫,能够在豆田繁殖至少10代。当天气情况较好时,5天就可发育成熟。在6月底到7月初这段期间,是大豆蚜虫的始盛期,盛期通常在7月份的后半月。从7月末开始,能够在植株上观察到体色呈淡黄色的小型蚜虫,并向植株下方进行移动,蚜虫数量也会逐渐减少。从8月底到9月初这段期间,是大豆蚜虫的繁殖后期,其中有翅型性母蚜虫会迁飞到越冬寄主鼠李上,胎生无翅雌蚜虫,其余的会在大豆上胎生有翅型雄蚜虫,迁飞至越冬寄主,当雌雄蚜虫交配产卵后会以卵越冬。

我省大豆产区中,大豆蚜虫在每年约有4次的迁飞及扩散过程,所以蚜虫量也会因此出现不同的变化。一般年份在越冬寄主上的越冬卵量不是很多,春季在越冬寄主上繁殖1~2代,第一次迁飞到大豆苗的寄生率也不高,通常情况下在1 %~3 %之间。在6月末左右会进行第二次的迁飞过程,第二次迁飞有一部分会由鼠李向大豆田迁飞,还有一部分在大豆田内迁飞,并呈扩散蔓延状,此时的虫口密度还不是很大。在7月份会开始第三次的迁飞过程,此时的大豆正值开花期,蚜虫量会飞速增加并呈不断扩散,单株蚜虫量急剧增长。在盛发期会有50 %~80 %的蚜虫群集在植株的生长点与幼嫩顶叶上。9月份会开始第四次的迁飞过程,期间大豆蚜虫会由豆田迁飞到越冬寄主。

4 防治措施

4.1农业防治

4.1.1选用抗虫或耐虫品种 在种植大豆的过程中最好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虫食率低且丰产性好的优质高产品种。

4.1.2合理轮作 对于虫害多发的区域,可适当增加中耕次数,并避免出现重茬情况,可有效控制蚜虫对大豆的危害程度。

4.1.3翻耕豆茬地 在收割后应做好秋翻秋耙工作,目的是将幼虫的越冬场所进行破坏,进而可增加幼虫的越冬死亡率。

4.2药物防治

4.2.1苗期预防 可采用4 %铁灭克颗粒剂或3 %呋喃丹颗粒剂30 kg/hm?在播种过程中进行沟施,并避免与种子接触,在苗期可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同时对于苗期的一些其他害虫也可起到防治作用。

4.2.2其他生育期防治 在卷叶前可施用20 %速灭杀丁乳油2000倍液,在蚜虫到达高峰期之前的始花期进行喷雾,用量为300 kg/hm?。也可采用15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进行喷雾,用量为300 kg/hm?。

4.3生物防治

4.3.1利用赤眼蜂灭卵 可在成虫的产卵盛期进行放风,放风量为300000~450000头/hm?,对于防治蚜虫方面效果显著。

4.3.2利用白僵菌防治脱荚越冬幼虫 在室外小区进行试验幼虫寄生率会增加70 %~100 %之间,羽化率会减少50 %~70 %之间。在大田进行试验幼虫寄生率会增加

30 %~36 %之间,羽化率会减少50 %~70 %之间。在幼虫脱荚前,可采用白僵菌粉25 kg/hm?,并加入细土或草灰

9 kg/hm?,撒在豆田垄台上即可,当幼虫接触白僵菌孢子后,会在适宜的温、湿度环境下发病致死。

5 做好预报预测

期间应随时掌握天气情况与天敌数量,提前做好准备工作。蚜虫的数量在6月末仍没有出现减少的情况,且气候适宜,天敌比例低于1∶40时,极有可能加重虫害现象,应及时做好防治预报。在这段时间内蚜虫株率约有50 %,百株蚜虫量超过1500头,且旬平均气温超过22 ℃,旬平均相对湿度低于78 %时,一定要及时采用防治措施。endprint

猜你喜欢

防治危害措施
降低烧烤带来的危害
放养鸡疾病防治八措施
药+酒 危害大
高中数学解题中构造法的应用措施
减少猪相互打斗的措施
酗酒的危害
夏季猪热应激及其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