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课教学中灵活使用教材的几点体会
2014-10-21赵晓旭
赵晓旭
教科书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教材是可变的、发展的和开放的。科学教师独立使用教材、善于运用教材是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在实施新课标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教材吃透,要创造性地运用,要做到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不但要准确地把握教材,而且要敢于超越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教材非常熟悉,对新课标理解透彻,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结合具体的教学对象,敢于变通教材内容,达到熟练驾驭教材,灵活运用教材。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对灵活运用科学教材的几点体会。
一、根据地区差异,改变教材的授课顺序
学生的认识水平、心理特点和学习能力存在着差异,教师的教学风格、认知水平也明显存在着差异,所以对教材的灵活处理便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更改教材先后顺序。比如:六年级上册教材中第四单元“生物的多样性”,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1)校园生物大搜索;(2)校园生物分布图;(3)多种多样的植物;(4)种类繁多的动物;(5)相貌各异的我们;(6)原来是相互关联的;(7)谁选择了它们;(8)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在第一课的教学中,需要带领学生到校园里观察校园中的动植物。根据教材安排和教学进度,这一单元内容的教学要在十一月份才能进行。在我们北方的学校,十一月份已经是天寒地冻了,教学内容根本无法展开,所以,我将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调整到开学初进行。这样就保证了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根据本地、本班级的情况,有机整合教材内容
尽管教师用书中给出了各单元的课节安排,但这仅作为参考。我们可以全部采用教学用书的安排,也可以有选择性地采用。我们有时可以把两项活动拼在一起做,如在四年級上册教材“溶解”这一单元中,我们可以把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和第二课“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第四课“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和第六课“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整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可将有的活动由学生亲历改为教师演示:如在做磁铁两极的实验时,可以将分组实验改为演示实验。
三、根据本地的资源和环境,对教材内容加以改造
尽管教材在编写中尽可能地选用了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可能有的实物材料,但对于有些地区来说,仍然存在不适应的问题,或者有更好的替代品。因此,我们应积极利用本地的资源和环境,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例如,教学“动物的生命周期”,可根据我们北方实际,将教学内容研究“蚕”的生命周期,替换成学生容易捕捉和观察的青蛙或蟾蜍的生命周期,从而实现因地制宜。有的活动可以由课内转移到课外完成,如三年级的“它们吸水吗”一课中的造一张纸、五年级的“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中探索侵蚀的实验等,这些教学内容在课堂上不易完成,效果不好,因此,可以将他们转移到课外或家里完成。要求学生将完成的情况记录下来或将完成的作品带来与同学们共同分享。这样也可以达到我们的预期效果。
四、根据教材编者的设计思路和意图,对教材进行拓展
在使用教材时,应尽可能地理解编者的设计思路和意图,理解教材内容、教材的结构和教学目标,把握好教学的关键,突出学习的重点,力争每节课都能围绕一个中心目标展开活动,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素养,并经常性进行反思活动,即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同时,要加深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设计教学过程。注意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设计实验等探究技能及行为习惯的培养。在教学时间不够时,不必每项活动都要充分展开,可以简化活动步骤,突出某个最有意义的部分,做足并做好文章。
如何更好地灵活使用科学教材,这不但需要我们科学教师在实践中去摸索、去感悟,更需要我们积极反思实际效果,这是我们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基石。科学教师作为科学课程资源系统中最具有活力、最有能动性的环节,作为科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实施主体,对教学的效果负有最直接的责任,因此我们能够也应该对教材进行必要的组织,以便于教学活动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师只有认真解读、组织教材内容,开展个性化的教学,才能取得科学教学的最佳效果。
(作者单位 吉林省辽源市东辽县渭津小学)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