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社会行动模式,在校外科技活动中开展德育工作
2014-10-21刘曙光张晶
刘曙光 张晶
摘 要:随着校外科技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科技与社会的关系,科技道德的教育越来越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科技活动中的道德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目前,科技活动中科技道德的教育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都还不成熟。因此,寻找一种理论来更好地开展科技活动中的道德教育和完善学生的科学道德规范就成了当务之急。社会行动模式理论,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能力”,强调使学生融入到道德的建设、实践中,使其成为一体,而不仅仅是道德的了解者或遵守者。因此是一种很好的科技道德教育指导理论,适合在校外科技活动中尝试开展。
关键词:社会行动模式 校外科技活动 德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247-02
随着校外科技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科技与社会的关系,科技道德的教育越来越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科技活动中的道德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目前,科技活动中科技道德的教育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都还不成熟。因此,寻找一种理论来更好地开展科技活动中的道德教育和完善学生的科学道德规范就成了当务之急。社会行动模式理论,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能力”,强调使学生融入到道德的建设、实践中,使其成为一体,而不仅仅是道德的了解者或遵守者。因此是一种很好的科技道德教育指导理论,适合在校外科技活动中尝试开展。
1 校外科技活动中德育的重要性
青少年科技活动是一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大系统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它的根本目的是育人。我们绝不能因为青少年科技活动的“科技”性而忘记或忽视了它的“教育”性。青少年所处的每一个环境,都对其全面发展产生影响。因此,青少年科技活动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着眼于全面育人。
目前,教育界已经普遍认识到了德育在青少年科技活动中的重要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的创造、发明、科学理论如何影响社会,科学技术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作为社会中的人如何认识科学技术,如何更加有效地影响科学技术的实施,使之有益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是青少年需要在科技活动中必须获取的基本素养。
从国际范围来看,20世纪以来科技的迅猛发展所产生的环境、社会问题等负面影响,西方教育纷纷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的内容体现在科学教育中,旨在培养具有科学技术素养,能参加科技决策,全面发展的新型公民。如英国一些大学开设了“社会情境中的科学”课程(Science in Social Context,简称SISCON)。70年代后期,英国还成立了“英国科学、技术和社会协会”。在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科学家与专家埃肯赫德(G.S.Aikenhead)于1972年开始与中学教师合作,编写了名为《科学—— 一种认知方式》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在美国,1975年斯坦福大学的科学教育专家赫德教授发表了《科学、技术和社会:交叉学科教学的新目标》等,所有这些课程,都把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摆在重要的位置,力求是学生作为普通的社会一员,能够积极地学习科学技术、参与到科学技术的实施中,进而能够影响科学技术的决策。
在我国,随着校外科技活动的广泛开展,科技活动的深入和普及已经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被列入到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计划中。但是,这些科技活动的研究和实践,一般关注的重点是科学技术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而较少关注学生科学道德的培养。科学技术活动中的道德教育仅仅是科技能力教育的附带品,甚至可有可无。科学道德的教育被散落在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课中和其他学科教学的无意识影响中,这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社会极不相衬。要想让技术为社会服务,必须让它掌握在拥有一定的技术道德的人手里。因此,加强科学教育中的道德教育工作是当务之急。
2 社会行动模式
社会行动模式是美国学者纽曼等人在充分分析了传统道德教育的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的。纽曼认为,传统的道德教育主要强调了学术性学科,注重学生获得有关历史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强调对社会政治体制结构和政府法律的了解;强调讨论社会问题;强调理性思维过程,注重学生掌握逻辑推理、实证技能来得出正确结论。纽曼认为这种教育有它的可取之处,那就是使学生具备了道德知识,但是传统的道德教育都忽视了对行动的关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道德教育的“知、情、意、行”,传统道德教育强调了“知”而忽视了“行”。纽曼认为,要使社会行动模式成为可能,必须具备或创造以下前提,即:使人们感到自己能够以某种方式影响这些问题;教育对象有影响这些问题的能力;贯彻“群众同意”的原则。
纽曼认为,社会行动包括所有直接影响公共事务的行为,如电话交谈、写信、参加会议、探究与研究、挨家挨户游说、交设与谈判等各种公开、透明的活动。社会行动可以发生在学校,也可以发生在校外,甚至家庭、办公室、公共场所,既可以设计多个场所间的的运动,又可以集中在一个场所。当学生们为改善自行车专用道、为改善周围居住环境、为开办药物咨询中心而奔走时,他们的活动真正的成为了“社会行动”。
3 社会行动模式的借鉴有利于课外科技活动中德育工作的设计和展开
我们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社会行动模式对我国校外科技活动的道德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道德品质的发展是在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形成起来的,所以,我国在道德教育和品质教育中,一贯重视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的,而,校外科技活动的主要形式,很多就是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所以,在校外科技活动中运用社会行动模式对学生进行科技品德的教育,是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的。
其次,我们设计和组織的大部分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重点都在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形成参与社会活动的兴趣和报效社会的动力,同时提高学生理性干预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所以,在校外科技活动中对社会行动模式的借鉴,提高学生的科学认知和科学决策能力,有着深厚的基础和土壤。
再次,校外科技活动通常是由校外科技辅导员指导,在体制上,有利于社会行动模式的引入和借鉴,这样,社会行动模式在一定意义上,可以为我们展示一种将社会行动的各学科和教学一体化的多种学科融汇的课程,它既可以得到科学技术活动教师的指导的同时,还赋予科学技术活动更加鲜明的行动性,是进行科技道德教育的理想方式。
最后,社会行动模式对校外科技活动具有指导作用,社会行动模式作为一种道德教育理论,更加强调“环境能力”,也就是更加强调被教育者对道德本身的建设和影响,强调被教育者对道德本身的内化。可以说,其可以应用到道德教育的任何领域。
校外科技活动可以通过社会行动设计,为学生全面、整体的展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它可以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自主、合作的知识探索,不仅能培养个体的科学意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更加能够很好的做到以人为本、关注情景体验、注重对话交流,因此,社会行动模式和校外科技活动的结合,能够更好的推动科技道德教育在科学技术教育活动中的全面映射。
4 以社会行动模式为指导在校外科技活动中开展德育工作
(1)制定行动目标。
以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科技道德品质为目的,提出学生应该获得的科技道德品质。例如,例如,在塑料袋和环境保护的活动中,设定环境保护从我做起,我做地球小卫士等目标,在让学生行动起来,积极宣传塑料袋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清洁家园。
(2)了解现状。
让学生查询这一方面的资料、法律信息,了解目前社会普遍遵循的道德规范,指出这种道德规范的优缺点,提出一种大家都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例如,在网上交流工具的调查研究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如何防止自己的私人信息外漏,如何保护网上信息,自己应该如何做等调查和行动的过程中,全方位了解网络时代关于网络和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相关法律,让学生全面了解信息技术方面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学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身权益。
(3)解决学生的疑惑。
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们有时很难达成共识,这时要解决学生们的疑惑,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例如,在网上交流工具的调查研究活动中,孩子们会出现诸如,网上实名制究竟可以防止隐私泄露还是加剧了隐私泄露呢,这样的问题提出非常好,争论也非常激烈,这时候,教师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4)教师在行动中的角色。
借鉴社会行动模式在科技活动中引入科学道德的教育,对科技辅导员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的来说,老师要在社会行动的设计中做好以下角色,第一,向学生提供资源、程序、策略等方面信息的信息员;第二,对参与社会行动的所有学生的需要作出反应,包括情感和心理哲学上的两难问题的顾问;第三,在某个特殊社会行动领域(例如环境保护)充当专家;第四,主动参与行动计划,影响公共决策的活动分子。
我国校外科技活动虽然注重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等活动,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教育理念,这些活动基本处于自发和零碎、分散的状态,借鉴社会行动模式设计相关的德育活动在我国还不多见,还有很多实际的问题有待解决,本文抛砖引玉,以期更多的老师关注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孙可平.STS教育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 丁帮平.国际科学教育导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