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显美术课堂中的个性张力
2014-10-21张坚秋
张坚秋
摘 要: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然而教师的专业能力存在着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存在着差异,教学要求上既要继承又要创新,则掌握好课堂中的“张力”,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关键词:课堂 美术 张力 个性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201-02
当今的教育现状,由于各方文化思想的引进,使课堂教学出现了更多元化的模式发展。传统教学向更深层次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在形式没有多少改变,在内容的选择上体现某种现代情思。”而新潮的,借助一些外来文化的审美元素,形式元素,将课堂形式的构成、上课的内容选择等引入到自己的课堂教学当中,产生较为丰富的变化。新潮的授课者自然成为了传统方式的背立面,它抛弃了传统课堂的一切基本要素,用新现象、新思维去重新组织课堂授课图式。这一趋向,也加速了传统的课堂模式的蜕变,走向了更自由、更宽阔的艺术课堂空间,从而进入远离大众,强调自我的个性化课堂的探索通道之中。
在社会走向开放、多元的现在,美术课堂也走向与时代相似的小社会,不可避免的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从事物发展的规律来看,我们不能将这种自身发展的规律强加干涉,那样是有悖于事实的。美术课堂有它的自身特点,单纯从艺术角度来讲,它应该是多元化与独一性的,而从课堂本身来说的话,既要引导学生走向个性的多元,又得将艺术作品的特性与个性解释得透彻。艺术与课堂本身不矛盾,问题是老师在教学实际中,出现或上或下、忽左忽右,把学生带入一个凭“感觉”的误区,难以起到课堂教学的实际目的。
在几次的听课、評课过程中,我较多的思考还是课堂张力的问题。一节有效的、动态的生成性课堂,首先应该是一节富有张力的课堂,一节弹性与张力并存的课堂,是谓“课堂之道,一张一弛”。张力让课堂更具节奏之美,张弛之美。它的实现不是完全取决于教学机制,更不是信马由缰。我认为,弹性的、个性化的设计是为了便于课堂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决定教学方向,该深则深,该拓则拓,该略则略。只有这样师生的课堂激情才有生存的空间,而不是受宥于设计,忘却学生,忘却美术课堂到底该做什么。课堂只有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才会有活力,有效果。站在教学的角度,美术教学就应该为了激发学生灵性的发展。灵性,是一种对世间万物敏锐的感知力,并能用个体自我的方式呈现出来。灵性涵盖观察力、创造力、想象力等心智的综合能力。灵性便是综合能力的统整。正因为是统整,我们的美术教学也就是基于这个统整的目标。
罗恩菲尔德在其《心智的成长》一书中,提到的教学的方式:扩大经验的范围。这句话的意思是:围绕具体的教学目标,引领学生的思维、情感的触角,伸展到事物的特征、特性,经验的认知迁移,情感赋予上去,使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达到饱满。从而在表达与表现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完成统整,实际上这就是教学的张力。
基于此,在美术教学中应建立起自己的“教学语言”并强化个性特征,在利用好传统方式的基础之上,丰富和塑造自己的特质。以下分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1 发现、培养自己并给予“身份”定位
每位教师都有先天和后天的素质,也都有自己的审美取向。发现,是指要发现自己的审美倾向和特长,并给予自己一定的身份定位,从而形成自己的优势。在课堂教学语言初见端倪后,培养和发展这一特长。其目的:一是把握自己的发展方向,建立起自己独有的“物质”。二是形成自己的优势,使发展事半功倍,少走弯路。
2 自我修养的不断积累和完美
自我张力的产生与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包括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以及跨学科的文化知识。汲取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使自己的课堂具有更高层次的和“艺术”品位。也是教师自己的教学理念的体现。教师上课除对课本身的反复推敲之外,与平时的对各方面的知识积累是分不开的。让课堂有一定的层次与深度,文化素养对美术老师来说更加迫切与重要。底子薄与修习的习惯,是造成力不从心的内在重要因素。同时,了解一定的跨学科文化知识,使自己的课堂更加丰富。
3 生活积累中的发现与感受
有目的的生活积累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基础。生活是课堂的基础也是素材,积累多、积累深了,课堂设计的空间性和自由性就越大。带有感情去发现,才能有感而发。
4 个性风格与环境特征
美术教师这所以不同于其它学科,是本专业的社会结构、自然环境、个性习惯、区域特征,特别是共同的心理状态,审美观点和个性特点等决定的。因为心理特点是个性化课堂的重要标志。教师在上了很多很多的课,而在每次的课堂过程中都努力使自己具有个性,让学生记忆深刻。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个性化的总有自己的生命力。
个性风格很容易从这课堂设置过程一窥端倪,如同对人的气质分类有外向性内向性之分。课堂结构如同艺术造型,我认为最基本也有两种:其一,是团块造型;所谓团块剂型,其上课过程清晰,层次明确,无大起大落,课堂气氛平和。有大的关系,整体感强,但易忽略小的细节,难以把课上得生动与充分、深入扎实。其二,是链状结构。是利用课堂的某个细节,比如:一个焦点问题、一个范例等,其方法是由点及面的展开,层层深入然后蔓延开来,学生往往会随着教师的情绪变化而变化,课堂生动活泼,细腻。但有时易产生整体把握不强,像脚踩西瓜皮。也有两者兼而有之。要掌握好两种个性课堂应注意下面几点:第一,运用以点带面和以面带点的交叉运用。链状课堂是从局部开始的,所以整体的思维观念特别重要,要在整体把握的观照下进行点的释放与细节深入,问题的设置也是层层推进,如庖丁解牛。同时交叉处理是一种运用方式,更是一种学习的能力。第二,课堂的起伏关系把握。课堂节奏的“起伏”关系是为了加强对课堂内容与目标的认识。第三,是团块的“串连”关系。使课有一个完整思路与脉络,是各环节过渡过程中的润滑剂与粘连剂。
同时,环境特征也是一所学校的所处的地域,有时也会影响到这课堂,其最重要的是发展方向的设置。美术课堂是一种很具地域性的,也如艺术一样,民族的才是具有生命力的。当然,我不是想抛开这个大美术的概念,而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提出的一种小环境的“生存”之道。教师在除运用好本身的个性心理特性,还要利用好环境给予的另一种财富,如本地的地方文化,只有将自身的个性融入到地域特性文化当中,就会使我们自己的课堂具有另人难以摹制的课型,才会使我们的课堂更有自己的特色、气质。才会让我们的在课堂中更具有张力。
5 从传统思绪向现代观念的蜕变
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快得让我们很难以昨天的步调去行为与思考。不用说东西方的文化渗透、相互影响。就是我们自己身边的事与人,每时每秒都在发生惊变。所以重点在于自身的观念及时调整,将新的元素引入到美术课堂当中,也应是课堂生命力增长点。
6 “视觉张力”在美术课堂中的体现
前面提到的这些是关注我们的软实力与内在张力,当然,有时我们觉得美术本身就是一种视觉文化,所以,在很多时候将视觉张力的提升沒放置在一重要的思考当中,是因为老师在课堂上,将课堂与艺术两者的目标与方式分得很开,两者不能达到合二为一的效果。对于美术课堂,本身就离不开视觉语言的视觉张力,因为它是美术本身,先表后里,由作品视觉效力引升到内心的共鸣。接下来我们用一个课例导入片段作为实例说明,来体现视觉张力在课堂内的效应。
他是谁?来自哪里?他是做什么的?可能有什么值得大家称道的?一连串的问题式的引入,除了会给学生带来想探寻答案的冲动外,还在于这张照片本身,看上去已不同于现在的摄影。
老人、写生、疲惫…是我抛给学生的一组关键词。
我被这张照片感动,写生归来的他疲惫得像个农夫,而他的另一个称谓叫“现代绘画之父”。
(水果与衬布,使其看起来显得明晰而坚实。为实现画面有秩序的布局,他有意地歪曲画中的透视关系,将水平的桌面画得仿佛前倾,使桌上的物品得到充分的显示。他也不在意物象的远近不同而产生的视觉上的虚实差别,而将画中物象在清晰度上,处理在同一个平面。这样既强化了物象的实在性,又可以加强平面上构成的意味。)
他的作品总是能跨越时代,成为永恒的经典,我们试从《有苹果的静物》这幅画入手,来分析“现代绘画之父”的艺术创作理念和创作手法……
一般的课堂形式在发展上趋于贫乏和枯竭。从形式感上来看,课堂结构程式化,过于强调环节的完整化,手法单一。因而很难构成课堂价值增长点的再提升。
课堂如果采用表现艺术的张力,运用艺术当中的力度,如课堂中的节奏与画面呈现的强度(包括大小、动静);色彩,课堂的色彩感可以体现在老师采用的方法我多种多样;空间,课堂的空间应是内外结合,大小结合的等等因素来完善。
综而言之,个性课堂不是图式,不是单一,而是丰富的;不是保守的,而是开放的;不是停下的,而是发展的;不是大众的,而是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和地域特色的,同时都要建立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基础之上的。
7 保持思维的弹性
这也是张力课堂的必要条件,因为它能够帮你轻易的“见风使舵”,调整好自己去经历各种新鲜的事物,用更开阔的胸襟来面对新世界。僵化始终是一件事物发展的绊脚石。失去弹性会让我们先入为主地用过多的批评扼杀尝试新的方法。
综上所述,创建一个新的个性课堂,体现课堂与老师张力,不是今朝播种、明朝获,而是一个不断探索与艰难跋涉的历程。潜心是一种信念,是让我们由表及里,努力使自己达到一定的深度的内在动力。当今时代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我们应该好好把握,创建出自己的、现代的、自我表现的独特张力的美术课堂。
参考文献
[1] 郭荟.试谈课堂节奏美的塑造[J].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