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2014-10-21王提银刘昭媛
王提银 刘昭媛
摘要 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概念,通过对宁夏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与评价,从生态经济发展、区域环境保护、生态保障、生态社会发展4个方面筛选了40个指标,构建了宁夏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
关键词 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S18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33-11827-02
The Research on Index Syste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Ningxia
WANG Ti-yin, LIU Zhao-yuan
(Ningxia University, Yinchuan, Ningxia 750021)
Abstract An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about current natural environment of Ningxia and its current economic status was conducted based on the related concept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hen 40 indices were selected from ecologi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region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ecological security, and ecological social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build the index syste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Ningxia.
Key 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dex system; Constru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基金项目 2013年度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作者简介 王提银(1961- ),男,山东巨野人,教授,从事经济管理研究。
收稿日期 2014-10-15
随着宁夏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显得日趋重要。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规律,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生态文明建设包括生态经济发展、区域环境保护、生态保障、生态社会发展及政策和制度建设等多个方面,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为原则,以建立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基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1]。
1 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建设的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不但要考虑到本代人的利益,而且要考虑到子孙后代人的利益,目的是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生活得更舒适、更幸福,也只有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的要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环境保护意识,构建生态文化,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一方面,量化生态文明指标体系是建设生态文明最有效的手段,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将科学理论转化为具体的现实存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空洞的理论层面上。
另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需要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监控、考核和评估。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生态文明指标体系能够帮助人们科学客观地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指标化、明确化。同时也为考核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绩效状况提供客观真实的评价依据[2]。
2 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各国学者从不同角度、本国国情特点出发,相继开展了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提出了各种类型的指标体系与框架。目前国内研究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不多,但相关研究较多。2008年1月国家环保部发布了《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体系》,主要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3个方面的多项因子建立了指标体系;2008年7月中共中央编译局课题组和厦门市委市政府联合发布了《生态文明建设(城镇)指标体系》;2008年10月,《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及监测方法》的出台对西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具有引领和借鉴作用。随后,杭州、湖州、东营等地在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当地的生态文明指标体系,使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日趋丰富化、广泛化。
总之,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及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未能全面深入地思考生态经济发展、生态社会发展、区域环境保护、生态保障等方面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各区域自然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指標体系也有所不同。因此,在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时应综合考察当地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3 宁夏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宁夏回族自治区是我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地处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区、黄土高原与鄂尔多斯高原的交汇地带,干旱少雨,蒸发强烈。自然灾害比较频繁,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严重,生态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低。宁夏土地资源总量少;矿产资源中能源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居多,但缺乏延伸产业链深层次开发;水资源中地产水资源紧缺,对黄河水资源依赖强,制约了该区生态系统的维持、保护和恢复。因此,宁夏的自然资源秉赋不具显著优势,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制约性较强,资源高效配置和集约利用的问题非常突出。
宁夏全区地域面积6.64万km2,辖5个地级市,22个市县(区)。2013年年末常住人口654.19万人。2013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2 565.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2.98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 264.96亿元,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1 077.12亿元,增长7.5%。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区人均生产总值39 420元,增长8.6%(详见表1)。
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 931元,比上年增长1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 833元,比上年增长10.1%。
总体看来,宁夏社会经济环境发展趋势较好,有利于建立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
表1 2013年宁夏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
4 宁夏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构建
该研究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出发,以科学性、整体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和可操作性为原则,以促进宁夏经济、环境、资源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中心。通过借鉴国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综合国内已有研究成果相关指标和变量,初步筛选了66个初级指标和变量,构建了宁夏生态文明指标体系。针对宁夏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不同地区统计数据指标有些无资料来源。因此,笔者课题组立足宁夏现状,从少而精、可操作的目标出发,通过问卷调查、专家咨询对一些无法解决、统计难的指标进行了舍弃。最后该指标体系从生态经济发展、区域环境保护、生态保障、生态社会发展4个方面,综合考虑了宁夏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及宁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等因素,设计出了宁夏建设生态文明的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共选取了40项指标:第一,生态经济发展指标。主要从产业结构和低碳化发展两个方面来设定,该类指标主要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主要从人均GDP、工业产值占GDP 比重、第三产业产值占GDP 比重、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单位GDP能耗、单位GDP碳排放量、单位GDP水耗等11个指标。
第二,区域环境保护指标。主要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两个方面来设定,该类指标主要反映人类行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
主要从再生水利用率、节能建筑比例、生态用地比例、森林覆盖率、环境功能区达标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COD、SO2、NH3-N、NOx)、清洁生产企业通过验收的比例、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的比重等9个指标。
第三,生态保障指标。主要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完善基础设施两个方面来设定。该类指标主要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主要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城镇化率、平均预期寿命、调查失业率、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城市集中供热率、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高等教育入学率、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輛、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等14个指标。
第四,生态社会发展指标。主要从生态教育和生态参与两个方面来设定,该类指标主要反映人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
主要从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普及率、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人均拥有公共文化设施用地面积、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满意度等6个指标。
总之,宁夏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按照十七大、十八大的部署和要求,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树立生态文明的新理念,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并重,加快绿色现代化的进程,倡导绿色消费模式,提高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优化企业的产业结构和生态技术,使社会生态环境得到不断改善。同时,要采用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进行科学评价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并指导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 张红.西部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1(5):126.
[2] 李媛媛,何志云.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研究[Z].宣教中心,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