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学生心理需求,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2014-10-21虞小芳
虞小芳
摘 要:目前很多课堂效率很低,甚至是无效的。造成此情况的很大的一个原因是没有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没有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成为独立的学习主体,自主探究,自由质疑,并被充分地理解和尊重,满足学生的归属和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教学效率;心理需求;自我满足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位教师的追求。怎样才算是课堂教学的有效?余文森教授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他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也就是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归根结底是学生愿学、想学、会学。学生学习行为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在非智力因素中,情感教育占有很大的成分。目前很多课堂效率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造成此情况的,我认为很大的一个原因是没有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没有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基础上提出了层次需要理论,他把人的需求按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实际上,这些需求除生理需求——基本需求外,其他基本是人的心理需求,它包括归属与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这个最高层次的需求。这五种需求具有阶梯式特点,一般来说,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有足够的驱动力。大多数人的需求结构很复杂,但无论何时都有许多需求影响行为。
作为我们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已经基本达到了生理需求——不愁吃,不愁穿,但往往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有的学生,在学校没有安全感,常受到其他同学的欺侮;有的学生胆子较小、性格内向与同学教师交往有障碍;有的学生,缺乏学习的自信心,想学习却不知从何着手;有的学生常受到老师的严厉指责和批评,感受不到尊重和理解、关爱……这些需求的缺乏往往会导致学生对班级和教师失望,缺少归属感,进而,缺乏学习的动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只有充分了解并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取得实效。今天就从学生的心理需求上来说说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一、教师的尊重、理解与关爱——满足学生归属与尊重的需要
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关心爱护学生,以人为本,是教师正确处理与自己直接服务对象——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这种爱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感情基础。我认为,教师的爱与理解应撒在学生集体中,包括对优等生的培育,对一般生的促进,对特殊生的特别的关怀,对后进生的偏爱。具体表现在:第一,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家长和伙伴的身份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坦诚相处,关心每一个学生的生活、学习和人际关系,以此来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理解。第二,尊重学生的个人感情或意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对学习感到乏味、困惑,产生焦虑,教师要理解这些感情,并且加以有效的引导。有时学生会提出不同于他人的见解,教师要学会肯定和鼓励,有偏颇的学会正确引导。第三,深入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维护学生的自尊,对学生所犯的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不打骂体罚学生、不歧视学生,并能帮助他們学习。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爱,就会“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理解与关爱,满足了学生归属与尊重的需要,不仅可以激起学生学习语文课的兴趣和热情,而且缩短师生之间的心距,营造温馨、和谐、自律、合作、轻松的课堂氛围,学生会将学习的信念,转变为自觉的行动,主动地探求知识,顽强地克服学习困难,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一般来说,班主任任教的科目课堂效率高些,也主要因为这个缘故。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人,因此必须激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要做到这点,教师必须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1.利用课前三分钟,展示学生的能力
课堂中很多学生参与的机会不多,特别是腼腆的学生和反应慢的学生,这些学生讲话怕出错出丑,惹人笑话,在课堂里只做个听客。但是,没有一个学生不想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最好的一面,因此,课前三分钟,这是学生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和舞台。或背诗,或推荐美文,或讲故事,或读新闻,或表达某种看法,形式灵活。它既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又提高了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还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更重要的是,在宽松的氛围中,学生事先有准备,能各显其能,在自己能力的展示中,增强自信心。
2.引导学生质疑,发展学生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把教学内容转换成一连串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语文课堂中,有时需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有时引导学生对原有结论或他人结论提出质疑,有时引导学生挑战权威。在质疑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集体讨论去寻求语文学习的规律。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心理,也锻炼和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另外,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知识竞赛等也是激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形式。不管哪一种形式,只要是对学习内容有帮助,对学生的参与课堂积极性有作用,那就是有效的。
教学的有效性要以学生的积极性为前提,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依赖教师的情感投入和培养。只有让学生成为独立的学习主体,自主探究,自由质疑,并被充分地理解和尊重,满足学生的归属和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他们才会激情满怀地投入语文的大海洋中学习,享受语文的愉悦,才能实实在在地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 浙江象山县贤庠学校)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