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媒介文化下的“知道分子”景观

2014-10-21秦花蕾

北方文学·下旬 2014年7期

摘 要:从媒介文化的角度,对当下流行词汇“知道分子”的由来、发展、传播进行分析。

关键词:媒介文化;知道分子;文化征候

在历史上,文化传播的方式与科技的发展密切相关,例如,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纸媒的产生和发展,当我们把目光锁向当代中国时,传播媒介对于当代文化的影响,可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场巨大变革的亲历者。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绝大多数人还都生活在由纸质媒介所形成的文化传播场中,而到了九十年代中后期,纸质媒介在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此时文化传播媒介已由纸媒发展为了电子、数码等高科技数字网络媒介,这种传播媒介的兴起改变了当代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本文将着眼于选取当下一个很热的名词“知道分子”来分析传播媒介的变迁对于当代文化现象的影响。

一、“媒介文化”与“知道分子”的由来

对于媒介文化的研究是一种比较新的研究方式,把“媒介”与“文化”连在一起说,并没有很长的历史。最早“媒介文化”这一说法由凯尔那在评价法兰克福学派时所用,他认为法兰克福学派所谓的“大众文化”就包括媒介文化及消费文化。媒介研究虽早已有,但直到文化研究兴起之后,对于媒介的研究才真正从传播学的领域渗透到其他领域。凯尔那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已由口语或书籍的文化模式进入到了一个由媒介主宰着休闲和文化的世界里,媒介文化是一种图像文化、工业文化、商业文化和高科技文化。而在中国,媒介文化发展虽不能与西方相比,但是当代中国也确实进入了媒介文化发展的轨道。由于中西方社会环境、科技发展等方面的差异,我们可以看一下国内学者对其的看法。有人指出大众文化是媒介文化的主体与最重要的部分。也有人认为大众文化就是一种媒介文化,它是文化媒介化的结果,也是媒介发展到一定时期的社会图景和文化生态的表现。从这些表述中,可以看出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发展与壮大与大众传播媒介有着密切的关系。到了数字媒介时代,由于新媒介的崛起,也由于电子媒介和印刷媒介不同程度的数字化,大众媒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时,我们才有了谈论媒介文化的理由。所以综上我们可以了解到,媒介文化,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由于高科技的参与,传播文化与信息的多种媒介样式影响着文化的发展样式。

随着媒介文化的发展,产生出了各种各样的文化现象以及在这些文化现象下集结成的层出不穷的新型名词术语,“知道分子”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一个典型例子。

在2000年,一个极具特色的词语“知道分子”悄然出现。它最初出现于王朔在《三联生活周刊》上发表的一篇题为《知道分子》的短文,王朔把那种“抄贯了别人宏论、没有自己独立思想的学者调侃、挖苦并命名为知道分子”。最初,知道分子不仅是一个贬义词,而且还带着强烈的讽刺、挖苦、调侃等情绪色彩。在此之后,经过媒体的的征用和放大之后,词义与词性随之也大变。《新周刊》在2002年刊登了“向知道分子致敬”的专题,后又有了“知道分子”栏目和“知道分子工作室”,随之,知道分子一词开始不断传播并进入了人们的日常视野。当年,关于“知道分子”,新周刊与王朔所关注的人群范围是一致的,即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这个圈,虽然两者使用中该词的感情色彩发生了不同变化,但是他们的定位人群并没有发生变化。但是“知道分子”该词发展到今天,它已发生了更为彻底地变化与衍化。此词在当下的流行传播范围早已跨出了知识分子与学术圈,而业已进入到各色人群的适用范围中,例如,学生中很多以知道分子来作为自己的自我评价标签,是个中性词。从“知道分子”该词问世到现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它的语词色彩与适用范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十几年也是媒介文化在中国开始得以全面兴起与发展的阶段,伴随着电视、网络和各种数码产品的涌入,使得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景观。而“知道分子”此词呈现的文化景观亦可表现当代文化征候的某些肌理。

二、“知识分子”到“知道分子”的文化现象

“知识分子”一词在刘易斯·科塞的定义中是:“在其活动中表现出对社会核心价值的强烈关注,他们是希望提供道德标准和维护有意义的通用符号的人。”科塞把批判态度的培养、在旷野中传道、谴责权势看作知识分子的主要特征。所以,知识分子所拥有的独立思想意识、批判精神、怀疑与反思的精神、参与社会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是知识分子精神的内核,也成为了知识界得以恪守与守护的精神品质。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知识分子出现了鲁迅曾描述过的“有的高升,有的隐退,有的前进”的情况,知识分子阵营出现了分化。正如拉塞尔·雅各比在《最后的知识分子》中所写的那样:“年轻的知识分子再也不像以往的知识分子那样需要一个广大的公众了,它们无一例外的都是教授,校园就是他们的家;同事就是他们的听众;专题讨论和专业期刊就是他们的媒体。不像过去的知识分子面对公众,现在,他们置身于某些学科领域中——有很好的理由。”反观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正如雅各比所说的那样他们中的很多已不再像以往的知识分子一样面对公众了,但随着现代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业已通过另一种方式来面对大众了。在当代出现了另一类学者――“电视知识分子”,他们得以利用媒介去面对大众。很典型的是央视的《百家讲坛》栏目打造出的“电视知识分子”,该栏目的主讲人都为高校或研究所的教授,该栏目以学者使电视深化作为一种栏目传播解说,似乎提升了栏目的文化品位。但我们从《百家讲坛》推出的一系列在观众中有很大反响的节目可以看出,它在节目制作中所隐藏的节目运作模式,例如阎崇年、易中天、于丹的讲说,都选材于古代历史,以故事情节与悬念取胜,对于情节与故事的铺层弥漫了整个讲说,在滔滔不绝中却遮蔽了思想的呈现与知识分子自我主体性思考的闪烁。电视节目运营中为了博取更高的观众收视率与商业回报,知识分子在电视节目中失去了自由独立的身份,以受众为完全的主体,以收视率作为衡量节目好坏与栏目存在与否的硬性指标,这必然导致学术电视栏目中知识分子声音与思想的缺失,知识分子并未将电视节目深化而是电视节目塑造出了一批新型的学术明星。在新媒介文化发展的今天,他们用媒介将自己与社会大众联系起来,但是媒介文化所包蕴的影像视觉性、文化机器的生产性使其成为了一种全面被抹平的文化。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即便是学者上电视,在当代也已不是精英文化的知识分子精神的体现了,它成为了消费社会下的景观之一,汇入了大众文化的洪流之中,这中间由媒介文化来实现了“知识分子”到“知道分子”的演进,并形成了当代众多文化中的一道景观。

经过媒体的造势与推动,“知道分子”由最初的贬义色彩过渡到今天的中性色彩,它的流变与发展成为了社会中窥望知识分子在媒介文化变迁与大众文化盛行中的精神流变与身份体认的悄然变更;它的使用与所指范围对象也从知识界扩大到其他人群范围,这种变化呈现出了媒介文化影响下的当代文化征候。

结语:“当我们批评这个时代具有一种实用主义、犬儒主义、消费主义、娱乐至上的社会风尚时,大众传播媒介是需要承担许多责任的。因为在今天这样一个媒介时代,媒体霸权不但会把某种意识形态强加于人,也会把人们心目中处于模糊状态的价值观念捕捉、固定、放大。”媒介文化的变迁影响了当代大众的日常生活,并深刻改变和塑造着当代人的情感与审美结构,更影响着当代人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所形成的精神结构。

参考文献:

[1][美]拉塞尔.雅各比:《最后的知识分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法]皮埃尔.布尔迪厄:《关于电视》,许钧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赵勇《大众媒介与文化变迁-----中国当代媒介文化的散点透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作者简介:秦花蕾,女,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