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碑刻文献校释一则

2014-10-21刘国庆

北方文学·下旬 2014年7期
关键词:碑刻

刘国庆

摘 要:本文从文义和字形两方面,考证《唐代张文俱墓发掘报告》一文中“变和”一词当为“燮和”, 两字是由于字形形体相近而导致的讹误。

关键词:碑刻;张文俱;校释;燮和

2013年5期《中原文物》上刊登的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发表的《唐代张文俱墓发掘报告》一文,“填补了洛阳地区以往发掘唐墓无唐代早期纪年墓的空缺,为唐代墓葬断代分期研究提供了新的确切标尺”,但由于墓志中别字等特殊用字情况较多,碑文考释仍有讹误之处,影响了学界对墓志的进一步研究与利用。现摘录其中一条校释如下:

借如田预袖纳强胡,未云窃比;魏绛之变和勍伏,岂得连衡。

这两句碑文是在夸赞墓主人(唐代慎州司仓窦州潭峨县丞张文俱)的生平功绩可以和田预、魏绛一较高下。其中:

①借如:即如,例如。唐代刘知几《史通·品藻》:“爰及近代,史臣所書,求其乖失,亦往往而有。借如阳瓒效节边城,捐躯死敌,当有宋之代,抑刘卜之徒欤?”

②田预,即田豫。三国时曹魏的军事统帅。彼时曹魏与北方游牧民族鲜卑连年征战,据《三国志·卷二十六·魏书二十六·满田牵郭传》记载:文帝初,北狄强盛,侵扰边塞,乃使豫持节护乌丸校尉,牵招、解俊并护鲜卑。自高柳以东,濊貊以西,鲜卑数十部,比能、弥加、素利割地统御,各有分界。乃共要誓,皆不得以马与中国市。豫以戎狄为一,非中国之利,乃先构离之,使自为雠敌,互相攻伐。素利违盟,出马千匹与官,为比能所攻,求救于豫。豫恐遂相兼并,为害滋深,宜救善讨恶,示信众狄。单将锐卒,深入虏庭,胡人众多,钞军前后,断截归路。豫乃进军,去虏十馀里结屯营,多聚牛马粪然之,从他道引去。胡见烟火不绝,以为尚在,去,行数十里乃知之。追豫到马城,围之十重,豫密严,使司马建旌旗,鸣鼓吹,将步骑从南门出,胡人皆属目往赴之。豫将精锐自北门出,鼓噪而起,两头俱发,出虏不意,虏众散乱,皆弃弓马步走,追讨二十馀里,僵尸蔽地。又乌丸王骨进桀黠不恭,豫因出塞案行,单将麾下百馀骑入进部。进逆拜,遂使左右斩进,显其罪恶以令众。众皆怖慑不敢动,便以进弟代进。自是胡人破胆,威震沙漠。

至田豫为曹军统帅后,终于降服鲜卑,平定北方。田豫对曹魏平定鲜卑功劳甚大,故碑文曰“袖纳强胡”。

③窃比:谦词,私自比拟。《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刘宝楠正义:“窃者,《广雅·释诂》云:私也。夫子谦言,不敢显比老彭,故言私比也。”唐代苏瓌《兴庆池侍宴应制》诗:“如临窃比微臣惧,若济叨陪圣主游。”

④魏绛,春秋时晋国国卿,谥号庄子,世称魏庄子。据《左传·襄公四年》记载:无终子嘉父使孟乐如晋,因魏庄子纳虎豹之皮,以请和诸戎。晋侯曰:“戎狄无亲而贪,不如伐之。”魏绛曰:“诸侯新服,陈新来和,将观于我,我德则睦,否则携贰。”……公曰:“然则莫如和戎乎?”对曰:“和戎有五利焉:戎狄荐居,贵货易土,土可贾焉,一也。边鄙不耸,民狎其野,穑人成功,二也。戎狄事晋,四邻振动,诸侯威怀,三也。以德绥戎,师徒不勤,甲兵不顿,四也。鉴于后羿,而用德度,远至迩安,五也。君其图之!”公说,使魏绛盟诸戎,修民事,田以时。

晋悼公四年(前569年),魏绛向悼公提出一项重大主张,即和戎。晋国与相邻的北方少数民族之间时常发生战争,数为边患。魏绛从国家大局出发,冲破传统偏见的束缚,积极主张和戎,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汉族争取团结少数民族的先例。和戎政策实施后大见成效,到晋悼公十二年(前562年),仅短短的八年时间内,便取得了晋国与戎狄和睦相处的局面。

碑文所述内容,正是指魏绛用议和的策略安定了晋国周围的各少数民族一事,史称“魏绛和戎”。

⑤勍:通“竞”,争竞。唐代皮日休《霍山赋》:“岳之大,与地角壮,与天勍势。”

⑥连衡:比配,比肩。《周书·苏绰传论》:“则舜、禹、汤、武之德可连衡矣,稷、契、伊、吕之流可比肩矣。”

《唐代张文俱墓发掘报告》一文中所隶定的“变和”一词,无从查考,词义亦难解。

事实上,这两句碑文,上句举例说田预降服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的功绩尚且不敢和墓主人张文俱相比,下句再以“魏绛和戎”的典故为例,表明魏绛亦不能和墓主人张文俱相提并论。据文义,所谓“变和”,当为“燮和”,即“协和”,协理调和,正与历史上魏绛用议和的策略安定了晋国周围的各少数民族的史实相契合。“燮和”一词传世文献亦常见,如《尚书·顾命》:“燮和天下,用答文武之光训。”南朝梁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协升景业,燮和台曜;五教克宣,敷奏朝端。”《新唐书·苏瓌传》:“宰相燮和阴阳,代天治物。”

此外,我们亦可从字形上予以考证。变,碑文图版作“ ”,字形清晰可见,是“燮”字形体的异变。《唐代张文俱墓发掘报告》一文中之所以将“燮”隶作“变(變)”,当是两字形体相近而导致的讹误。

参考文献:

[1]汉语大词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10月.

[2]司马迁撰.史记[M].中华书局,1982年11月.

[3]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

[4]张燕婴译注.论语[M].中华书局,2006年9月.

[5]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M].中华书局,1981年.

猜你喜欢

碑刻
《三晋石刻大全》清代戏曲碑刻释文校补
商丘碑刻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研究*
清代雷州半岛糖贸易及其规范化——以新发现的雷州花桥碑刻为例
碑刻
河津市九龙山真武庙及其舞楼、碑刻考
黄永年先生的碑刻学研究与拓片收藏
北京地区现存元代道教碑刻形制研究现状
明清豫西北戏曲碑刻所见的“会”与“会首”
金代“舞亭”碑刻的新发现
古交千佛寺戏曲碑刻浅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