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元话本看宋时婚俗
2014-10-21王佩佩
王佩佩
摘 要:民俗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与文学的关系密不可分的。本文试图对产生于市井的宋代话本小说中的婚俗礼仪进行整理,通过对作品中婚俗礼仪的分析,比较真实地还原宋代市民的生活状态。
关键词:宋元话本;婚俗;东京梦华录;梦粱录
何谓“婚俗”?《说文解字·女部》是这样解释的:“婚,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从女从昏,昏,亦声。”“婚”是指妇女在黄昏时间进行嫁娶的一种礼仪习俗,它强调男女的结合要严格依照礼俗和时间的约束。钟敬文认为,“婚姻作为民俗现象,它的内容主要包括婚姻形态和婚姻礼仪两个部分”。所以婚俗不仅包括成亲这个婚礼过程,而且包括完婚前的准备阶段和完婚后的表现阶段,贯穿整个婚姻过程。
接下来我们以《快嘴李翠莲记》等话本为例,参考《东京梦华录》“娶妇”条及《梦梁录》卷二十嫁娶篇来解读一下宋时市民婚嫁仪式状态。
1.宋婚前男女“相亲”的程序,或由本人或由父母代行。
如《梦梁录》记载:“……然后男家择日备酒礼诣女家,或借园圃,或湖舫内,两亲相见,谓之‘相亲。男以酒四杯,女则添备双杯,此礼取男强女弱之意。如新人中意,即以金钗插于冠髻中,名曰‘插钗。若不如意,则送彩缎二匹,谓之‘压惊,则姻事不谐矣。”
对这一习俗,话本《西山一窟鬼》中有详细的描写。
王婆道:“干娘,……你便约了一日,带了小娘子和从嫁锦儿来梅家桥下酒店里等。我便问教授来过眼则个。”……到那日,吴教授换了几件新衣裳,……当日插了钗,离不得下财纳礼,奠雁传书。
《花灯轿莲女成佛记》中也有描写。
李押录见妈妈说,只得将就应允了,便请两个官媒来,商议道:“你两个与我去做花的张待诏家议亲。”
这两个都是“相媳妇”的典型代表,《东京梦华录》中也曾说“若相媳妇,即男家亲人或婆往女家看中,即以钗子插冠中,谓之“插钗子”;或不入意,即留一两端彩段,与之压惊,则此亲不谐矣。”可见小说描写还是比较符合当时的世俗民情的。
2.宋时民间婚礼有男方请人到女方家迎接新娘的习俗。
《快嘴李翠莲记》中就有新郎于婚礼当日来迎新的描写。
翠莲祝罢,只听得门前鼓乐喧天,笙歌聒耳,娶亲车马,来到门首。
对于这段叙写所反映的民俗场景,《东京梦华录·娶妇》有记载:“至迎娶日。儿家以车子。或花檐子发迎客。引至女家门。女家管待迎客。与之彩段。作乐催妆上车檐。檐从人未肯起。炒咬利市。谓之起檐子。”《梦梁录》对此也有提及。
3.新娘到了夫家门时,还有‘栏门的习俗。
即迎接新娘的“行郎”先回到男家门前,随行的人及男家之人纷纷索要喜钱、礼物等。 话本《花灯轿莲女成佛记》中对此有所体现:
“当时轿子到门前,众人妆裹得锦上添花,请莲女上轿,抬到李宅门前歇了。司公茶酒传会,排列香案。时辰到了,司公念拦门诗赋,口中道:“脚下慢行!脚下慢行!请新人下轿!”遂念诗曰:喜气盈门,欢声透户,珠市绣幕低。……
正如《梦梁录》记载“迎至男家门首,时辰将正,乐官妓女及茶酒等人互念诗词,拦门求利市钱红。”
4.新娘进入新房后,依次是“撒帐”“合髻”等仪式。
对此《东京梦华录》与《梦梁录》各有记载。《快嘴李翠莲记》对“撒帐”有较为详细的描写。
先生念诗赋,请新人入房,坐床撒帐:“新人挪步过高堂,神女仙郎入洞房。花红利市多多赏,五方撒帐盛阴阳。”……新人坐床,先生拿起五谷念道:“撒帐东,帘幕深围烛影红……撒帐北……撒帐上……撒帐中……撒帐下……
5.婚礼第二日,新妇还需拜见夫家各位长辈。
如《东京梦华录》所说“次拜尊长亲戚,各有彩段巧作鞋枕等为献,谓之‘赏贺。”对于这一风俗,《快》虽没正面描写,但下面一段翠莲的一番话也可以让我们窥见一些端倪。
婆婆叫言:“张狼,你可叫娘子早起些梳妆,外面收拾。”翠莲便道:“不要慌,不要忙,等我换了旧衣裳……待我留些整齐的,三朝点茶请姨娘。
结语:最后还是那句话,文学与民俗相互依存,文本中隐存的现实现象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本文就是通过解读这些小说中的婚俗现象,使我们对宋时市民的婚姻生活状况有比较形象的了解,这些更具故事性和生活化的阐述让我们对诸如《东京梦华录》和《梦梁录》等枯燥的文字记录有更清晰的画面感,同时我们也可以更加深入地解读文学文本。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
[3]程毅中.宋元小说家话本集[M].济南:齐鲁书社,1994.
[4]孟元老著 姜汉椿译.东京梦华录全译娶妇篇[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5]吴自牧.梦粱录[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
[6]赵丽丽.从宋代话本小说看宋代新婚俗[J].语言文学研究.2009,10.
[7]梅东伟.话本小说中的婚俗叙事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13.
[8]梅东伟.婚俗小说:话本小说中独特的婚姻题材类型——以“三言”“二拍”为中心[J].河南社会科学.2013年2月,21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