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散文研究综述
2014-10-21王阔
刘禹锡,是中唐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一生以其诗歌创作闻名于世,而刘禹锡在散文创作上也很有建树,在其传世文集中除了大量诗作外,还保留有很多散文作品,仅从数量上来看,散文篇数占整体创作的三分之一,其散文功力也是非常卓著的,如《旧唐书》中说:“贞元、大和之间,以文学耸动缙绅之伍者,宗元、禹锡而已。”《唐故中书侍郎平章韦公集纪》中李翱称“翱昔与韩吏部退之为文章盟主,同时伦辈,惟柳仪曹宗元、刘宾客梦得耳。”由此可见前代文人对刘禹锡散文创作是肯定和推崇的。
本文意在对刘禹锡散文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以期深入展现刘禹锡散文研究成果,进而对刘禹锡文学研究有更全面的把握和分析。
一、散文研究现状
刘禹锡的散文无论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有相当可观的成绩。其传世的近千余首诗文中,文的创作近三百篇,占总创作量的三分之一。刘氏的散文在议论方面,大都说理透辟,论证充足,词锋犀利,雄健流畅,记叙与描写方面又能做到文情并茂,生动感人。正如柳宗元所说刘禹锡的散文“隽而膏,味无穷而炙愈出”。除一些应酬公文之外,不管是长篇巨论或精简短小的作品,多数意味深厚,引人人胜。
就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对于刘禹锡的散文研究还只是一些单篇论文,其中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是1995年唐骥在《宁夏大学学报》上发表的《刘禹锡散文略论》[1],1998年马来西亚学者林水檺在《唐代文学研究》上发表的《刘禹锡散文成就》[2],2007年章放在《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发表的《体式风潮个性——刘禹锡散文新论》[3],以及2010年福建师范大学苏文根的硕士毕业论文《刘禹锡散文研究》[4]。而这些论文从刘禹锡散文的风格、思想、成就方面论述刘禹锡散文的价值,都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当然也有有待商榷的地方。综合历代大家和当前学者对于刘禹锡诗文的研究,目前对于刘禹锡散文的发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刘禹锡生平、年谱的编纂
对于刘禹锡生平年谱的考察始于20世纪30年代,1931年子葵在《南风》上发表的《刘禹锡》对其生平作了系年,之后对于刘禹锡生平的研究开始深入,1960年敬堂发表了《关于刘禹锡生平的一些问题》,1963年又出版了《刘禹锡年谱(简编)》,同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卞孝萱先生编著的《刘禹锡年谱》,对刘禹锡生平经历和大部分诗作作了系年,由此掀起了对于刘禹锡编年研究的热潮,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大批相关论文,如吴在庆《卞著<刘禹锡年谱>辨补》[5]等文。此外,近年来在所出版的刘禹锡文集,全集,评传等著作中逐渐将刘禹锡生平年谱附录,进一步完善了刘禹锡年谱的编辑考察,如2003年由陶敏、陶红雨编著的《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6]就是这方面的佳作。
综合历年来对于刘禹锡年谱的编校整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刘禹锡的籍贯、家世和年龄上,其争议的原因在于史料记载的差异,首先,对于刘禹锡的籍贯,《旧唐书》本传称为“彭城人”,而《新唐书》本传则称:“自言系出中山。”彭城在今江苏徐州,而中山则是今天的河北唐县,由此引发籍贯的争议。其次,关于刘禹锡的家世,在刘禹锡的《子刘子自传》中自称系出“汉中山靖王刘胜”,后有以胡姓“刘亮”为七代祖,前后不一,而产生矛盾。再次,关于刘禹锡的年龄,《旧唐书》本传称“会昌二年七月卒,时年七十一”,而《新唐书》本传则称“卒于七十二”由于记载的不同而一度引起学者的论战。
2、交游情况的考察
刘禹锡一生为官,历经数朝,宦海沉浮,期间和大量文人、政客有交往,而对于刘禹锡交游情况的考察除了依据刘禹锡年谱外,还有一些专门的论文论及,如卞孝萱的《刘禹锡交游新考》[7],瞿蜕园的《刘禹锡交游录》[8]以及一些单篇论文,这些研究将刘禹锡的交友活动主要集中在柳宗元、白居易、元稹、韩愈、武元衡、令狐楚、裴度等人身上。
柳宗元与刘禹锡“二十年来万事同”,被看做是与刘禹锡交游最为紧密的人,研究二者的文章也最多,从现有期刊上来看,相关论文十余篇,如卞孝萱《试释“二十年来万事同”——刘禹锡与柳宗元交游小考》,张春山《珠联璧合两知己——论柳宗元与刘禹锡的友谊》、陈琼光《柳宗元与刘禹锡的关系》等,而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汪政在《安徽文学》上发表的《刘禹锡、柳宗元散文题材比较》更是在刘禹锡与柳宗元的交游的基础上将二者在文学上的成就加以比较研究,从中展现相同贬谪经历给刘柳二人带来的影响。
此外,刘禹锡与韩愈的关系一直都是学界研究的焦点,在刘禹锡的《祭韩吏部文》中,感人至深的将韩愈的一生加以颂扬,但真实的情况又是如何,卞孝萱的《刘禹锡与韩愈——<刘禹锡的交游>之一》陈克明《略论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友谊和分歧》等,都从史诗的角度探求他们之间真正的关系。
3、作品真伪的考辨
对于刘禹锡散文真伪问题的考辨主要集中在千古名篇《陋室铭》上,因为此文在《文苑英华》和《唐文萃》上都没有收录,前代各种版本的刘集也没有收录,仅见于清人所编《古文观止》,所以后人对其著作权提出异议。反对之声首先来自卞孝萱,他在1963年出版的《刘禹锡年谱》中提出《陋室铭》非刘禹锡所做,1979年于北山引用北宋释智圆《闲居编》中的材料,也认为此非刘氏所出。赞同《陋室铭》为刘禹锡所做的主要以吴汝煜为代表,吴汝煜在他的《谈刘禹锡的陋室铭》中也提出,虽然《陋室铭》不见于前代各本刘集,但他以刻石和碑帖的形式流传,其可靠程度决不再本集之下,并从《陋室铭》的思想内容、刘禹锡的经历和诗歌作品找出根据加以佐证。一时间,学界对于《陋室铭》的真伪以及归属问题展开的激烈的讨论。而随着《陋室铭》真伪问题的产生和升温,也带来了一系列相关讨论,其中最主要的则是对于《陋室铭》中“陋室”所在地的考辨,但是上述这些由于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所以尚难定案。
除了散文真伪问题的考辨外,刘禹锡的一些诗歌也存在作者归属的问题,如《杨柳枝》等。
4、地域创作的分析
对于刘禹锡地域创作的研究根源始于对其交游的研究,而对于地域创作的探讨近年来也逐渐升温,刘禹锡一生辗转于长安、连州、朗州巴楚之间,就文学创作来看主要集中在他被贬朗州和连州期间,长期的贬所生涯所创作的大量文学作品也揭示着刘禹锡贬谪文学的巨大成就。
刘禹锡地域创作的研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专著《刘禹锡朗州诗文研究》作者刘梦初,该书不仅将刘禹锡在朗州时期的诗文加以认定而且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对比分析展现出刘禹锡贬谪生活下的状态心态,以及文学形态,这些对于研究刘禹锡一生创作情况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刘禹锡地域创作的研究中,比较形成体系,比较专门化的是对连州地区考察和挖掘。这方面的成果有,黄志辉《刘禹锡连州之作考略》等,从地方志方面来讲,《连州志》中的《刘禹锡传》也为研究刘禹锡在连州的生活,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来源和史料基础。
二、散文研究前景的考察
从研究的前景来看,首先,通过对刘禹锡散文研究现状的梳理看出,刘禹锡散文的研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也没有专著出版,仅限于单篇论文,和几篇学位论文,这些都有待于我辈学人的努力。其次,在刘禹锡二百三十余篇文中,包括赋、碑、铭、记、论、书、章、表、状、启、集纪(序)、戒、说、述、传、墓志、墓表、祭文、奏记等各种文体,扣除押韵的铭、赋以及不押韵但以骈体创作的表、状四类作品,其碑传、墓志、祭文、纪、杂著等类文章多达百篇,是否能从文体学的角度探讨刘禹锡散文创作的成就和价值,这也有待研究者们去努力。第三,刘禹锡与古文运动的杰出人物韩愈、柳宗元相交慎密,三人还曾同事一职,而且刘柳文章又有很多相似之处,是否能从古文运动的角度来探讨刘禹锡散文的历史价值。以上三条是笔者在研究刘禹锡散文现状的过程中产生的零星想法,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考察,希望从中找出刘禹锡散文研究的新突破点,进而全面阐释刘禹锡散文创作下的文学观,文道观,人生观。
刘禹锡散文思想深刻,说理生动,造语精妙,用词微婉,为文严肃,是中唐时期诗文俱佳的典范,虽然诗名高于文章,然其散文更能体现他人生的贬谪辗转,以及内心的痛苦愤懑,笔到之处更是其倔强精神的彰显。从文学研究的角度,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其对哲学、社会问题的思考,对于宗教观的展示,也值得后世学者探讨。
注释:
[1]唐骥《刘禹锡散文略论》,《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
[2][马来西亚]林水壕《刘禹锡的散文成就》,《唐代文学研究》第7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3]章放《体式、风格、个性—刘禹锡散文新论》,《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4]苏文根《刘禹锡散文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2010年
[5]《唐代文学论丛》 第8辑,1986年
[6]岳麓书社,2003年
[7]《文史》 第七辑,1979年
[8]《刘禹锡集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作者简介:王阔(1989.1.11—),女,黑龙江人,扬州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