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的叙事艺术
2014-10-21陈雪晴
摘 要:瑞典女作家拉格洛夫的《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儿童文学作品。由于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使它不仅成为一部极富教育意义的优秀儿童读物,而且成为成年人喜爱的世界文学名著。本文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从叙事学角度对小说进行解读。
关键词:《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叙事艺术
引言:瑞典著名女作家塞玛尔·拉格洛夫的《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于 1907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目前惟一一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儿童小说。作品讲述了一个小男孩骑鹅周游各地、游览自然风光、学习地理文化、经历风险和苦难,逐渐改正缺点,懂得学习和进步,养成优秀品德的动人故事。由于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使它不仅成为一部极富教育意义的优秀儿童读物,而且成为成年人喜爱的世界文学名著。它是集文艺性、知识性、科学性于一体的儿童文学作品,将北欧美丽的自然风物与人物心灵的陶冶巧妙融合,成就了童话史上难以逾越的罕世经典。下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这部作品的叙事艺术。
一、叙事基础的假定性
在传统小说里,叙事的基础是人物的行动,叙事主体根据人物的行动展开叙事。《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作为一部长篇叙事类文学,它的叙事基础是假定的。假定假定存在小精灵。假定小精灵可以使尼尔斯变小,假定白鹅莫顿可以飞。总之,童话故事的基础是假定一切可行的。这个前提和情节的假定使得后面的各种奇遇显得自然而然。这也是这部作品的首要魅力之所在,它来自于作者奇妙动人的想象力。
尼尔斯像安徒生童话中的拇指姑娘一样,因为魔法而变成了一个只有拇指那么大的小孩。同时,他也获得了人类不具备的特异功能:他可以听懂动物的语言,和动物交流。叙事基础的假定性打开了开阔的叙述视域,开始了尼尔斯奇幻的旅行。作者结合童话的特殊性,赋予尼尔斯与鸟类进行语言交流的能力,对天真无邪的鸟类的答语和人类的答语进行了比较,使读者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人类之间相互沟通的困难性。在这种新的独特的视角下,作者对于人性的关注得以展现,读者对于人生的深度思考得以激发,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二、叙事者立场的启蒙性
作为一部写给孩子的童话,作者必然要注重作品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作用。即作品的启蒙意义。每个人的一生都是有三种教育培养的: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所以,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都是我们人类必须接受的三种教育。针对个体而言,如果这三种不同的教育达成一致,目的趋同,就会达成他的目标,这样的个体才可以说是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作品中,作者怀着无比的热情和爱描绘了祖国的自然风光,地理环境、文化历史以及动植物习性,使读者受到纯正自然的陶冶,在尼尔斯的长途旅行中,他结识了许多好朋友,听了许多传奇故事,同时也经历了许多许多的困难与危险,并从各种动物那得到了不少的优点,逐渐改正了自己以前的缺点,还培养了勇于舍己、助人为乐的优秀品德。可以想见,读者也会跟着尼尔斯经历这番洗礼。
叙事活动是叙述主体对时代生活的记录和对自身经验的表达,毋庸置疑会深深打上叙述主体的个人思想烙印和生活体验,有着叙事者内在情感的精神产品,有着对人生最基本的存在价值和意义的关切,对生死爱虚无时间语言等意义的追问,对信仰和理想的求索,对有限和无限的探询。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提供一种明晰的人生范式和道德理想,读者的阅读期待也在很大程度上是希望通过作品得到人生及道德启示。而作者在叙述尼尔斯的冒险经历时, 精心构造了很多情节,有的是为了向读者叙述历史事实,有的是为了讲述地形地貌,有的是为了介绍动植物的生活和生长规律,有的则是为了赞扬扶助弱者的优良品德,作者不仅仅注重情节的精彩,同时也通过情节故事既理性深刻又自然质朴的形式揭示出一些深刻而动人的哲理。这些哲理往往同瑞典著名的民间故事结合在一起, 构成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倾注了作家对世界的广博爱以及对弱小者的同情,这就使作品具有了启蒙的意义。
三、叙事技巧的趣味性
讲故事要有趣味性,而趣味性有两方面构成。一是故事内容本身的趣味性,另一个是讲故事的方法,同样的故事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讲述,艺术效果是不同的,它依赖于技巧的使用。如果故事新奇,其趣味性毋庸置疑,但是如果在讲一个老故事,又要引起读者的无限兴趣难度就很大。对于作品中大家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作者在小说中将其插入的手法非常巧妙, 她不仅仅让民间故事和整部小说镶嵌得非常和谐, 还让这些故事具有了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作用。
如第14章对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介绍,作者直接让瑞典国王出场,以自豪的口气向一个思念故土的贫苦小提琴手讲述斯德哥尔摩的传说,体现了瑞典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不同人眼里的祖国是不一样的,对于一部宏大叙事的作品,应该允许各个阶层,不同年龄和身份的人讲出他们自己的感受,让人物通过自己的眼睛和思想活动,这样才能使得语言客观而又不丧失感受力。从阅读感受上来说,既让读者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又显得相当客观可靠。
与此同时,还具有敏感高超的扑捉力,能够把读者所需求的或始料不及的事物摆在他的面前,从而有敲响心灵之中的震撼效果。比如作品中的海底城市,其中的讲述蕴含了作者对人生对富贵贫穷对时间对历史的思考和追问,是对民间传说的重新解读,也启迪了读者。
在文中,作者还引进一个特殊的感觉主体,从一个特殊的视角来讲述故事。一般来说,一部作品中的任何一部分内容都有其特殊的背景,而这个特殊感觉主体则必须来自这个背景之外,以便作者可以用一种离开周围环境看事物的方式来叙述和描写他要处理的对象。拉格洛夫在《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中频繁地转换人物视角,借助于不同人物的感官机制,打破传统的习惯性视角辐射,使描述性语言赋予了视角人物的个性化和生命气息。
小结:文学创作总是要求新颖、独特,这样作品才具有艺术生命力,才能不流入媚俗的行列。俄国形式主义的发起者和代言人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认为,由于经常使用日常语言,我们就不知不觉地进入一种自动化或习惯化的状态,再也感觉不到事物,处于一种麻木状态。作为一本地理和历史教科书,山川河流、地形地貌这些东西总是枯燥乏味的。为了使孩子们真正热爱和尊重自己的祖国,拉格洛夫在构思该书时可谓是煞费苦心。她从1904年夏天开始跋山涉水到瑞典全国各地考察,并在父亲的庄园里徘徊和冥思苦想,功夫不负有心人,儿时听到的故事和传说使得她灵感迸发。拉格洛夫采用儿童最喜闻乐见的方式——童话,以儿童天性中有虐待动物的倾向为题材,将地理教科书变成了趣味横生、波澜起伏的文学作品。儿童视角的采用,能够简化复杂的人物关系和事件的进展过程。它不仅使文章显得新颖别致,而且由于用孩子的感受记录生活,因而显得格外真实,更具艺术感染力。用儿童简单、纯真的心灵来映照现实生活,从他们缺少社会偏见,没有世俗束缚的眼光中,更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
小说作者怀着对自己祖国无限的热爱, 用优美的语言和抒情性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瑞典美丽的山川、湖泊、森林、大海, 并且热情讴歌了在这块土地上劳作的人民。这种描绘和丰富瑰丽的民间文学素材结合在一起, 酝酿出一种和谐美好的乡土风情, 让读者在领略自然风光和乡村文化的魅力的同时, 也吸取到古老传统的丰富养料。因为作者独具匠心的叙事艺术,通过尼尔斯的眼光,使读者对司空见惯的山川河流,飞禽走兽产生新的感觉,平凡变得神奇。
参考文献:
[1]什克洛夫斯基等.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C].方珊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
[2]拉格洛夫.尼尔斯骑鹅旅行记[M].王媛媛,肖楠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
[3] 罗钢.叙事学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4]什克洛夫斯基.散文理论[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
[5]苏萍.儿童文学顽童形象初探[J].教育探究,2006.
[6]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7]周红才.论写作创新与陌生化手法[J].文史博览,2006.
作者简介:陈雪晴(1989.2—),女,江苏徐州人,汉,扬州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研究生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