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林译小说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关系

2014-10-21鲁颖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序跋现代性

鲁颖

摘 要:林译小说是国人了解西方文学的第一缕曙光。它所蕴含的叙事方式、思想内容和表现语言均有异于中国传统小说,为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奠定了基础。林纾在小说序跋里体现的文学思想反映了晚清文学风貌以及知识分子观念的演进,具有独特的文学理论价值。

关键词:林译小说 《巴黎茶花女遗事》 序跋 现代性

林纾是介绍西方小说入中国的第一人,在近代以来新旧文学的嬗变历程中发挥了深远作用。自己不懂西文而涉足文学翻译,并以被胡适称为“死文字”的文言翻译了一百五十多部西方文学作品。其产生的影响,不仅在于使中国读者了解了西方文学,而且对“五四”新文学起了先导作用,成为其“不祧之祖”。虽然他未曾领悟到自己的翻译工作对新文学的促进之力,但林译小说确乎以其辉煌成绩为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开启了一扇大门。

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是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重要一步。中国古代的小说大都采用说书人的口吻来铺展故事,全知全能的视角为展开广阔的生活图景提供了便利,人物的心理活动纤毫毕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但长期如此难免产生审美疲劳。林译小说则为中国读者引进了套叠式第一人称和日记体的叙事方式,成为对传统叙事模式的一大突破。《巴黎茶花女遗事》开篇以作者小仲马为第一人称叙述了故事的由来,中间主体部分由男主人公亚猛以回忆的形式诉说了自己与茶花女之间的悲欢离合,最后一部分采用数则茶花女临终前的日记交代故事结局。书信日记充满了强烈的主观色彩和浓郁的个人感情,引进小说后使整部作品显得更为哀艳动人。限制性叙事视角的出现也避免了平坦直露的特点,使故事情节回环曲折,引人入胜。此后,一些作家开始学习《茶花女》的叙事手法,《玉梨魂》《花开花落》等小说引进日记,虽然模仿的稍见痕迹,但表现了中国作家对于西方小说技巧的借鉴,大大丰富了小说的创作手法。

作为一部描写巴黎高级妓女和没落青年贵族间爱情故事的小说,《茶花女》又蕴含了不同于中国传统儒家思

想的新型价值观。小说向我们传达的爱情神圣、婚姻自由、尊重人格等观念为中国古代社会所缺乏。马克身为勾栏女子却赢得了亚猛的一片深情和严肃对待。当二人互表心迹后,马克努力改去旧日的劣迹,变为端庄女子,“意态消闲,人岂知为十余日前身在巴黎花天酒地中,绝代出尘之马克耶”{1}。亚猛对爱人亦不以其出身微贱为耻,而是对其人格给予了充分的尊重,视为“至贞至洁一好女子”。马克最终为了亚猛而做出巨大牺牲,显示出“情”的高尚与伟大。在其弥留之际,犹自“目光恒注予笔端,时时微笑。想其心肝,并在君左右。时见门辟,辄张目视,以为君入”{2}。一片生死不渝的挚情,令人动容。《茶花女》的悲剧性结局,对传统才子佳人大团圆式的结局也构成了一种冲击,西洋男女的爱情婚姻观念为中国读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恋爱自由,反抗门第等级观念等意识在无形中渗入了国民思想内,为“五四”时期的反封建潮流奠定了思想基础。

林纾用古文翻译西方小说,几乎是前无古人的创举。他使古文的叙述能力大大扩展,而作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流语言,采用古文的形式来译介小说也更容易为广大知识分子阶层所接受。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里对林纾运用古文的能力做了肯定,“林译的小说往往有他自己的风味。他对于原书的诙谐风趣,往往有一种深刻的领会,故他对于这种地方,往往更有气力,更见精彩”{3}。胡适称林纾为古文开辟了“一个新殖民地”,除去他对古文的偏见色彩来看,确乎是道出了林译小说取得的巨大成绩。其实林纾在翻译小说中使用的语言已不只是纯粹的桐城古文,它既有文言的风韵,又突破了不少禁忌并融合了一些新因素,成为一种亦雅亦俗,颇具表现力的语言。钱锺书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指出,“林纾译书所用文体是他心目中认为较通俗、较随便、富于弹性的文言。它虽然保留若干‘古文成分,但比‘古文自由得多,在词汇和句法上,规矩不严密,收容量很宽大”{4}。因此,我们才能在林译小说中看到一系列白话口语、外来语和欧式句法。这些虽然或多或少造成了一些毛病,影响了阅读的流畅感,但整体来说是瑕不掩瑜的。林纾在翻译实践中摸索着尝试这种对传统古文具有变革性的语言,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传统古文的正宗地位已受到冲击,时代变革和社会需要促使着语言也发生相应转变。白话口语、外来语和欧式语法在小说语言中的体现,一定程度上透露出“五四”时期文学语言实现现代转型的消息。

追踪“五四”一代新文学作家成长的道路,我们可以看到大批人都有阅读林译小说的经历,如周氏兄弟、郭沫若、冰心、沈从文等,他们从林纾的翻译作品中吸取了不少营养。因此,尽管林纾在晚年坚决地站在了新文化阵营的对立面,并与之进行激烈的交锋,我們仍无法否认林译小说对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产生的积极影响。

此外,序言作为林纾翻译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样包含了林纾对于小说创作的独特见解。林纾翻译的狄更斯小说虽然数量不多,但每一部都为之认真作序,可称得上是独具慧眼的小说理论文章,证明了他对狄更斯的偏好和特殊的文学领悟能力。

林纾在《孝女耐儿传序》中提道:“从未有刻画市井卑污龌龊之事,至于二三十万言之多,不重复,不支厉,如张明镜于空际,收纳五虫万怪,物物皆涵涤清光而出,见者如迫凭栏之观鱼鳖虾蟹焉。则狄更斯盖以至清之灵府,叙至浊之社会,令我增无数阅历,生无穷感喟矣。”{5}在中国固有的文学传统中,文章叙述的主体对象多为忠臣孝子、义夫节妇,承载着儒家的伦理道

德。对于英雄豪杰和才子佳人的关注固然产生了许多或生气凛然,或缠绵悱恻的妙笔文章,但文学的叙事内容长久以来是缺失而并不完整的。《孝女耐儿传序》主要叙述小耐儿的悲惨身世,她与祖父相依为命到处漂泊,过着类似乞丐的生活,最后客死他乡。林纾敏锐地察觉到了狄更斯在市井卑污龌龊之事上所做的浓墨重彩的描绘,虽然所叙之事皆为卑下肮脏,但作者能以宽广悲悯的胸怀去映照,去呈现这些市井俗事,反映出为人所忽略的另一种生活景象。西洋小说的这一特点正是中国古代小说所缺乏的东西。

作为桐城派古文的殿军人物,林纾常引用《史记》《汉书》来和西洋小说作比,从这里既可见出林纾对古文的坚守,也能反映出他对西方小说闪光点的发掘。如序中所言:“余尝谓古文中序事,惟序家常平淡之事为最难著笔。《史记·外戚传》述窦长君之自陈,‘谓姊与我别逆旅中,丐沐沐我,饭我乃去。其足生人惋怆者,亦只此数语。”《史记》这一段描述娓娓道来,虽仅是家常小事,却充溢着人间挚情。林纾对此予以极高评价,但惜于此等笔墨在司马迁处亦不多见。“今迭更司则专意为家常之言,而又专写下等社会之事,用意著笔为尤难。”{6}这就把西方小说提到了堪与《史记》比拟的高度,在对家常琐事的刻画功力上甚至超越了司马迁,这一见解显现出林纾过人的魄力和识鉴水平。中国古代的旧式小说,往往带有浓重的英雄传奇色彩,伦理道德意识,个人情感被视为卑微渺小之物而缺乏关注。而狄更斯的小说则恰恰与之相反,少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业绩,有的多为小人物普通平凡的人生。这种艺术追求与中国传统的审美价值是不相符的。而林纾对此予以充分肯定赞美,提出对下等社会家常之事要有深入关注,体现了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诗意和美正存在于平凡人生之中。林纾所开拓的这种新的审美趣味,可以说是“五四”时代“人的文学”之滥觞。

林纾在序言中对西方小说在内容结构、叙述技法上的高明之处都给予了点拨,不过当我们究其内核时,发现在小说的思想性上林纾仍旧站在保守主义立场,把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树立为其评判域外小说的标杆。《孝女耐儿传序》中称西文虽流派繁多,“有高厉者,清虚者,绵婉者,雄伟者,悲梗者,淫冶者”。“要皆归本于性情之正,彰瘅之严,此万世之公理,中外不能僭越。”“性情之正”体现的是儒家“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诗教之旨,文学作品的最终目的在于建立起一套和谐的政治秩序。林纾将端正的性情,褒贬善恶的功能看作是中外都无法逾越的万世公理,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小说的独立性。此外,林纾还倾向于把小说和一国政治联系在一起。《贼史序》中提道:“英伦在此百年之前,庶政之窳,直无异于中国,特水师强耳。迭更司极力抉摘下等社会之积弊,作为小说,俾政府知而改之。”面对晚清政局的腐败和时世的动荡,林纾深深感到遗憾的是中国社会没有产生像狄更斯这样的富有责任意识的小说家,能够用小说来反映时弊拯救社会。这里虽然存在着林纾对西方文学和政治关系的误解,但从另外一方面来看也是作为知识分子的林纾爱国心的体现。

尽管非出自本人愿望,林纾的翻译工作却是前进性的,先导性的。林译小说为处于蒙昧状态的中国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向西方的窗口,也为“五四”新文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成为新旧文学过渡阶段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1}{2} 林纾:《巴黎茶花女遗事》,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9页,第82页。

{3} 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胡适文存二集》卷二,亚东图书馆1924年版,196页。

{4} 钱鍾书等:《林纾的翻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5}⑥ 林纾:《孝女耐儿传序》,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参考文献:

[1] 张俊才.林纾评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 郝岚.林译小说论稿[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3] 谢冕.1898百年忧患[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4] 袁进.中国文学观念的近代变革[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

作 者:鲁 颖,复旦大学中文系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学。

编 辑:郭子君 E-mail:guozijun0823@163.com

猜你喜欢

序跋现代性
建筑设计中的现代性观念
《潜夫論》版本考述及其序跋題識輯錄
明清戏曲序跋研究笔谈
拓宽言语之路敞亮乡土之心
——《贾平凹长篇小说序跋注译》评介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李尔王》汉译的序跋研究
浅空间的现代性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
中国古典小说序跋语篇之互文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