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人物形象摭谈
2014-10-21董峻玉
董峻玉
摘 要:金庸小说不仅创造众多人物形象,更巧妙地安排着这些形象的不断发展与变化,使读者在故事情节的起伏跌宕中体会人物本身的感情变化。其总体特征表现在: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并不断地朝现实人生与现实人格发展。通过对这些过程的分析,掌握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才能更好地了解金庸的创作之路和心理历程。
关键词:金庸;形象变化;理想;现实
中图分类号:I2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7-0134-02
人们喜欢金庸的小说,不能不说与金庸塑造的这些脍炙人口的人物形象有着莫大的关系。有的角色为人们所喜爱、敬佩,有的则被人们所厌恶、唾弃,还有更多的角色让人们感到矛盾、不解。人们之所以会对金庸笔下的人物有如此复杂的理解,就是因为金庸笔下的人物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无论是对比他的十五部作品里人物之间的性格差异,还是比较同一部作品中人物不同时期的性格表现,都有着一定的变化。正是这些变化,才使得人物形象越来越丰满,给读者留下的印象也越来越深刻。
金庸小说创作一般被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55年创作第一部小说《书剑恩仇录》开始,到《碧血剑》、“射雕三部曲”前两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雪山飞狐》、《鸳鸯刀》、《白马啸西风》、《飞狐外传》;第二阶段从《倚天屠龙记》(“射雕三部曲”第三部)、《连城诀》、《天龙八部》、《侠客行》、《越女剑》到《笑傲江湖》;第三阶段则是他的封笔之作1972年的《鹿鼎记》。共计十五部,前后时间跨度达20年之久。每一个阶段,金庸小说中的人物都体现出了不同的人格类型与审美倾向。
一、郭靖——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
《射雕英雄传》是金庸早期武侠小说的代表作,著名的“金学”研究者陈墨将“傻小子”郭靖划为金庸早期小说主人公的代表,儒侠中的侠之大者。但是,郭靖并不是一开始就是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他四岁方才开口说话,终身不善言辞,在柯镇恶等江南六怪的眼里,郭靖简直就如孔子门下的宰予那样“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而带给郭靖成长为一代大侠转机的却是全真教掌门人马钰,他因材施教,教郭靖正宗的全真派内功心法。而后,郭靖的中原之行遇见黄蓉,是黄蓉指点江山历史风物、教他文化艺术经典,然后再巧妙安排他拜师学艺、提升他的武功境界,不仅见识了天下武林中最杰出的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的武功,而且在此之外还研习了老顽童的独创绝技和“九阴真经”,由此步入一流高手的境界也就合情合理、丝丝入扣了。
而郭靖树立“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思想,则是跟他的武功一样,一点一滴积聚至充盈处,最后水到渠成。起初,他最大的责任不过是为父亲报仇,为七位师父争面子,好好打赢杨康;但是随着经历与见识的增长,他渐渐体会到正邪之间的斗争,国家大事及民间疾苦需要有人承担解救。郭靖在意外情形之下领导了蒙古人抗金战事,经过这番经历,随后又经过极艰难的考验反省,最终成为以“为国为民”为终生目标的仁义礼智信诸德兼备的合乎大众审美的理想人物。郭靖的人生经历不是太平坦,但他的内心经历似乎过于顺利,他从未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过怀疑,从而过于理想化,缺乏真实的感人力量。“郭靖的性格虽丰满,却总是在一个层面上不同角度的展开,从而少了后期《天龙八部》中萧峰那样的深度和震撼力。”[1]
金庸自己也承认,他早期作品不成熟,演绎痕迹过重,缺乏真实感。对人物形象的批判歌颂上也更多停留在政治、伦理层次,从而缺乏对复杂人性的深刻挖掘。儒家正统文化向来倡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复礼”、“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国家利益高于个人价值的观念,人们长期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也就更习惯于欣赏一切合乎伦理、将社会使命作为个人最高价值来完成的具有儒家风范的完美英雄形象。当然,这并不是说金庸为了商业利益一味地追随大众,而是这种儒家英雄典范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也影响着在儒家文化下成长的作者自己。这一方面是因为武侠小说作为大众消费品,必须符合大众的期待视野和审美理想。另一方面也与当时激昂向上的时代背景与年轻的作者对理想人格的完美想象有关。总之,这一阶段的人物形象过于理想化。
二、令狐冲:“笑傲江湖”的“个体本位英雄”
读过《笑傲江湖》的人都知道令狐冲是具有真真的叛逆,对整个的儒、道、佛合流的传统文化进行彻底反叛的一个人。“令狐冲聪明伶俐且机智幽默,随和可亲而又深情固执,热情冲动又天真可爱,马虎随便又自由不羁,其形象的价值更体现在于他所逐渐领会并表现出来的,与政治霸权、文化专制环境和传统冰炭不能同炉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即‘笑傲江湖——的现代人文精神。”[2]365
一出场,令狐冲便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问题“青年”。作为名门正派的弟子,尤其是作为武林中鼎鼎有名的君子剑岳不群的开山大弟子,令狐冲的行为作风非但不能成为同门之中的模范表率,反而明显有损一般正派子弟的声誉。但后来田伯光上华山邀他去见仪琳,引出风清扬前辈。风清扬出现的意义不仅仅是教会令狐冲天下无双的“独孤九剑”,更在于教育他如何了解自己、相信自己、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对于令狐冲的人生转折,无意起到了关键性的影响作用。不仅使他成为一位新的武学高手,更使他成为一种自主的新人。
令狐冲蔑视礼法,拒绝权势,追求自由。当《笑傲江湖》中几乎人人都在争权夺势,希望“千秋万载,一统江湖”时,令狐冲却在很多次能得到权势的时候将其拱手送出。恒山派掌门定闲师太被岳不群在少林寺暗算,弥留之际,将掌门之职托付给他,他遵守承诺,帮恒山派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但之后他就毅然地将“权力”卸下交给了别人。
这一时期的金庸不再满足于追求道德伦理的完善,而是着力挖掘真诚、自由、坦率的人性之美,与沉溺于物质和权力不能自拔、不择手段的人性之恶相抗争。因此令狐冲不再是如郭靖般的为国为民的儒之大侠,而总是在游荡与流浪中寻找自由的机会,实现自己的价值,表现自己的天性。这一时期的金庸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面前进行着艰难的抉择与痛苦的挣扎。
三、韦小宝:求生、纵欲的“反侠”形象
金庸曾这样说:“《鹿鼎记》和我以前的武侠小说完全不同,是故意的。一个作者不应当总是重复自己的风格和形式,要尽可能地尝试一些新的创造。”武侠小说宁可无武,不可无侠,而韦小宝则非但无侠,更是一个人格卑微的小人。金庸解释说:“小说的主角不一定是‘好人。小说的主要任务是创作人物;好人、坏人、有缺点的好人、有优点的坏人等等,都可以写。在康熙时代的中国,有韦小宝那样的人物并不是不可能的事。作者写一个人物,用意并不一定是肯定这样的典型。”[3]1819
与其他小说主人公不一样,韦小宝没有生产于浪漫色彩浓郁的传奇环境里,而是生活在穷困的现实环境之中。生父不详,母亲是扬州城丽春院的妓女而且人老色衰、生存不易,韦小宝的日子肯定不好过,轻蔑、辱骂甚至殴打都是家常便饭,生存一直都是迫切的问题。与生存相比,尊严、情谊、独立的人格等都显得微不足道,为了生存,他不择手段。比如他将江湖人所不齿的各种“下三烂”手段都使出来过:石灰撒眼、床下钻裆、桌下砍脚、胯下捏阴等等,搞得江湖汉子茅十八都对他无可奈何之极;再比如他对康熙的“忠”是有限的,对天地会的“义”也是有限的,对于苏荃等七位夫人的“情”更是有限的,一旦生命不保,他就要开溜了。小说最后,他正是为了保命而“告老还乡”。
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最后发展成为反清复明的天地会总舵主大英雄陈近南的得意弟子、清王朝康熙皇帝的心腹,官至远征大将军,爵至一等的鹿鼎公,大名士顾黄吕查四人甚至病急乱投医要辅佐他当皇帝,其形象的变化之大、之奇不禁让人目瞪口呆。这样的传奇经历不只为满足读者对武侠小说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与世人皆有的英雄梦的追逐,更多的是作者借这个不合理想的反侠人物来表达他对荒诞虚无的现实世界、似是而非的价值判断、失落茫然的精神信仰的深刻反讽与思考,这无不体现了金庸的现代意识与精英意识。这一方面与作者人到中老年更加平和、淡然的创作心态密切相关;另一方面金庸借鉴了西方文艺理论塑造人物的方法,做到了本土与西方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现实与想象相结合。正如金庸自己把后期作品比前期更好的原因归于思想与技巧的进步一样。可见,这一时期的金庸逐渐偏离理想向现实人生挺进。
纵观金庸小说的创作道路,也通过上文代表人物的分析,不难发现金庸笔下的一系列主人公文化程度逐步偏低。从第一部书中的主角陈家洛是进士出身,到最后一部书中的主角韦小宝却是出身妓院的市井小混混。这些主角,文化程度变低,却显得更加率真、质朴、真实。总之,这些人物的个性越来越突出,现实人性的表现越来越真实,人物的人格力量越来越弱,心理冲突越来越强烈,社会冲突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管是文化程度的逐渐偏低还是对传统大侠形象的渐渐偏离,都体现了金庸笔下的人物在现实与理想的冲突面前,越来越远离理想,慢慢向现实人生靠拢。
金庸小说创作,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一阶段都有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不同的是理想和现实所占份额的多少而已。早期的小说创作受到传统武侠小说及儒家正统入世、救世思想的影响,主人公形象多正面、光明、富有伟大的人格力量和领袖魅力。正是在这样的思想下,金庸小说开始不断展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突破理想不断地朝现实人生及现实人格、现实人物形象方面发展,其主人公形象越来越远离理想的正统大侠了。到了1965年,金庸小说创作已经完全是一片新的武侠天地,金庸借鉴了西方文艺理论塑造人物的方法,突破了对理想人格的探索,以日常化、世俗化的人物形象对政治、历史、文化、道德、文明等方面的负面因素进行了深刻独特的审视和批判,艺术形式日渐完满,从而完成了金庸武侠小说创作历程从畅销书到经典的飞跃。
参考文献:
[1]赵华,蔡安延.试论金庸小说人格理想的转变及意义[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53-57.
[2]陈墨.陈墨评金庸——人性金庸[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3]金庸.鹿鼎记[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2.